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今年以来,自日本进口的废物原料尤其是废五金电器质量低劣,且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货物日见增多,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8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国质检检函字[2002]601号文件,向  相似文献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于2003年7月7日发出“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审批受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03]61号)。这份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的通知说,为规范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以下简称进口废物)的审批工作和进口废物批准证书的管理,根据《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69号)、《关于委托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负责进口废物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函[2003]138号),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资源再生》2003,(7):26-2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于2003年7月7日发出"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审批受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03]61号).这份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的通知说,为规范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以下简称进口废物)的审批工作和进口废物批准证书的管理,根据<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69号)、<关于委托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负责进口废物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函[2003]138号),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进口废金属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放射性超标和含有爆炸物,我们掌握了很多的案例来证明这点。尤其是从陆运口岸进口的废金属和废钢铁,去年我们在阿拉山口地区检查了224万吨的废物,发现的不合格废物达515批,其中的280批都是属于放射性超标,还有97批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爆炸物,在满洲里口岸,我  相似文献   

6.
进口废物管理目录是我国进口废物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通过梳理该目录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其制定原则、适用范围以及依据环境污染风险为基础的差别化管理制度。同时指出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存在着先天性设计不足、不细致,目录动态调整过程缺乏严格调整程序和方法等问题,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尽快明确进口废物管理目录调整程序及原则,并探索新的进口废物管理目录模式。  相似文献   

7.
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管理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事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数量和业务内容日见增多。近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市场上的再生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市场,一方面给我国的基础材料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另一方面,对国外进口再生资源的规范管理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有关部委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管理、进口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加工中的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成立大会暨再生金属经济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有关部委的同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角度谈了他们的思路和认识,本期我们刊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王吉同志、国家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张树隆同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监管司付劲同志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论述了再生资源进口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措施。这些将对企业界和科技界的同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从事再生金属的企业来说,废物进口政策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进口商品的检验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2003年11月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中国再生金属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监管司副处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付劲先生就这个问题简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在进口再生金属方面的有关政策,参会代表对此十分关切。我们在对付劲先生采访中他谈了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进口废杂金属的检验,我国采取境外检验和到货检验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我们对监管措施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2004年,国家将对此加以规范,不会再出现证书满天飞的现象。二是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在对进口过程中花钱购买装运前检验证书等情况进行规范。三是他透露,明年将对进口废物装运前检验的业务加以规范。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本期刊发付劲先生的讲话主要内容以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9.
付劲 《资源再生》2003,(12):36-37
对于从事再生金属的企业来说,废物进口政策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进口商品的检验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2003年11月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中国再生金属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监管司副处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付劲先生就这个问题简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在进口再生金属方面的有关政策,参会代表对此十分关切.我们在对付劲先生采访中他谈了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进口废杂金属的检验,我国采取境外检验和到货检验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我们对监管措施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2004年,国家将对此加以规范,不会再出现证书满天飞的现象.二是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在对进口过程中花钱购买装运前检验证书等情况进行规范.三是他透露,明年将对进口废物装运前检验的业务加以规范.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本期刊发付劲先生的讲话主要内容以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0.
第一批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到2012年8月31日。检验检疫部门提醒企业,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应在证书有效期届满60目前提出延续申请;逾期证书自动失效,须重新申请取得注册登记资格。  相似文献   

11.
我今天想从外行的角度谈谈废物管理问题,特别是可利用废物的进口管理问题。其实我不同意用“废物”两个字,是因为我认为只要能够继续通过某种途径、方法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物品不应称为“废物”,应该称为“可再生的资源”,因为这其中有铜、铁、锡、金等金属,也有塑料、橡胶、木材等可利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对工业原料需求量逐年快速攀升,国内生产企业大量进口废物,缓解了原料供应不足问题。但是,由于进口废物原料固有的废物属性,容易夹带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其他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一、进口废物的发展历程为防止进口废物污染环境,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发布相关政策规定和重要通知,进口废物  相似文献   

13.
欧阳讷 《资源再生》2003,(11):30-32
为了保护我国环境,防止污染转嫁,促进资源回收利用,1996年4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五部委(国家环保局、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检局)共同颁布了<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即204号文件),正式把我国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以下简称进口废物)的管理工作纳入行政审批程序,这为废物进口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3年4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出了“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为进一步加强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以下简称“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规范进口审批,强化后期监督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 1、自2003年7月1日起,需要加工利用进口废物的,由加工利用单位向所在地地级市环保部门提出年度进口废物申请,由地级市环保局初审后转报省级环保局(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这对增加再生资源供给、缓解原材料不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这对增加再生资源供给、缓解原材料不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范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工作.现批准《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一冶炼渣》、《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佳一废有色金属》、《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一废电机》、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原材料消耗急速增加。目前的国内原材料市场,已经难以适应加工、制造业迅速膨胀的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此时,眼光长远的工厂和进口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废旧原料市场。当国际废料市场的商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些原来不曾从事进出口行业的企业也试图加入废料进口的行列。然而,一些匆匆加入进口废物原料行列的企业,由于缺少基本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更由于没有清楚了解进口资质审查风险,从而造成经济上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进口废物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多.由于进口废物原料比较复杂,经常夹带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等不符合卫生、环保要求以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给检验检疫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原材料消耗急速增加。目前的国内原材料市场,已经难以适应加工、制造业迅速膨胀的需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此时,眼光长远的工厂和进口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废旧原料市场。当国际废料市场的商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些原来不曾从事进出口行业的企业也试图加入废料进口的行列。然而,一些匆匆加入进口废物原料行列的企业,由于缺少基本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更由于没有清楚了解进口资质审查风险,从而造成经济上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