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8)
<正>对同学们来说,不论是平时还是考试,写作文总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笔者从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作文题入手,讲讲作文的写作。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  相似文献   

2.
知行合一     
《Planning》2015,(9)
<正>观点纷杂、论证散乱作文示例及诊断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强调知行合一,即格调趣味与人品及行为相符,则不为伪善,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格调趣味应与人品相一致。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确有道理。文笔的高雅往往只是期盼,不能代表人品,但这种高雅正是内心还存有一丝对脱俗的美好愿望,虽有一定背离但不乏进取。倘若一个人连高雅认知都没有,那么这人必不可救药。而如古句一般"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应是文人乃至我们都应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现今,有一些所谓的"画家""书法家",总是刻意把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长发长须任其飘散,服饰怪异,大热天长衣大褂,足蹬一双厚皮鞋,说这是"个性"。似乎越是邋遢,就越有艺术家的"范儿"。再者,一些伪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以丑怪为能,以怪异荒诞为美,以流俗哗众取宠,既偏离艺术主流,也歪曲人的本性。我本来不应对此有太多非议,但是毕竟人们不会因看到大皮鞋就联想到梵高的油画"旧皮鞋"。我是觉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9)
<正>为什么要读书?尽人皆知且都相信的,无须我说,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尽人皆知且都认为有误的,我倒想说两句,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是说读书能帮你娶一个"颜如玉",而是说读书能让你变得"颜如玉"。怎样才算"颜如玉"呢?一是容貌美,二是身材美,三是风度美。要美化容貌的,去美容;想美化身材的,去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是个极难回答的哲学问题。可以从"本质主义"说到"反本质主义",再说到"反反本质主义"。反正我是没搞明白,可能艺术是个太深奥的东西,所以很多艺术家同时又都像是哲学家。可是,这世上有那么多的艺术家,他们存在的最高意义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一、作文教学遇到实际问题的思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将知识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感表达需要,即"言为心声""文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
<正>不久前,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美术馆承办的"壮丽70年(1949—2019)——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恢宏篇章""砥砺奋进""筑梦新时代"三个板块。"恢宏篇章"以代表性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为主,用大江大湖的大气磅礴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湖  相似文献   

8.
赖德霖 《建筑师》2018,(5):15-22
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研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众多学者在法、变、境、情诸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明清以来中国园林美学的不同追求,即本文借用清代诗学理论所归纳的"肌理说""格调说""神韵说"和"性灵说"。陈从周以其对生命的热爱,对性灵的追求,在文学、艺术和建筑学诸多领域的精湛学识,对实地和遗存乐此不疲地探访,对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以及对园林营造的躬自实践,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他以诗法画理和实践经验入"肌理说",以诗词、戏曲品鉴补"格调说",在建筑界开园林"意境"品评之先,带动"神韵说"发展,并通过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园林的生命和情感表达,在中国园林美学的"性灵说"方面独树一帜,从法、变、境到情,揭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一个新境界,并代表了对于"诗意栖居"理想的一种东方式理解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蔡俊清  江南鹤 《园林》2007,(11):26-27
经常会有这样的事:一件花艺师的花艺作品,在尚未能以完整面貌示人、正在接受艺术家的精心加工之际,就已经接受了闪光灯的"洗礼",被花迷当作范本收入个人档案。于是有人问我,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如此精美,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创作素养,并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其实这个问题很大,有诸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4)
<正>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会听到长辈的斥责:多大的人了,还像个小孩一样。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小孩样"是什么样?为什么"小孩样"会令长辈不高兴?我们如何才能不"小孩样"?小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言行缺乏"预见性",说得通俗点就是"没脑子""不思考"。小孩子说话做事,绝大多数率性而为,他不会考虑说出来的话会不会伤人,做出来的事会不会害己。但正因为他小,所以,他们的一些幼稚的言行,大人们会觉得"萌",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2)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其中农村中学生尤甚。试看农村作文课堂,大多都是教师当堂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做作文,交作文,过程单调枯燥。再说"奉旨作文"必然产生"作文疲劳",无法做到"口心一致""手心一致",学生的作品不但没有个性,而且毫无灵性可言。  相似文献   

12.
《礼记·经解》曰":礼之于正国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是故,"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 那么,何为"绳墨",何为"规矩"?二者与"正国"及"曲直""方圆"是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说"曲直""方圆""不可欺"?怎么样才会使"(周)礼""不可欺"呢?这是"礼"的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8)
<正>2019年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家、设计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100周岁寿辰。周令钊被誉为"国家名片、国家形象设计师""公共艺术先驱者""新中国设计第一人",为新中国艺术和视觉形象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8月29日,"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展出了300多件作品和  相似文献   

14.
幽默小故事     
《Planning》2016,(Z2)
<正>孩子的眼光小汤米七岁,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用铅笔和蜡笔画他所看到的世界。他妈妈带他去公园,他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他甚至不想玩秋千和跷跷板。他只想画画。他的父亲为此深感担心。"我不希望汤米把自己的一生都用在画画上。"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他妈妈说,"有些人就是这样的。想想所有著名的艺术家——伦勃朗、高更、梵·高。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兴趣就是绘画。""呵,他们有天赋。汤米只是画画而已。"汤米的爸爸说。"他还小,"他妈妈说,"他会好起来的。何况我认为他已经显示出非凡的能力了。""如果他真那么棒,也许我们最好给他找个老师。那样他就能学会如何正确  相似文献   

15.
教会做人     
《Planning》2019,(1)
<正>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每个社会都会思考的问题。说到根上,说到根基、根本上,我以为,教育即是"教会做人"。无论是儒家的教育观,教育是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正心""诚意"和"修身"养性,形成完善的人格,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还是蔡元培所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或者杜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引子"江湖"的主人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在他们看来,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是一个媒介,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6)
<正>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反思。蚌含之珠,其璀璨与晶莹之美,源于贝壳对于沙砾层层的包裹与细微的研磨。每遇入蚌之沙,贝壳以其内层不断分泌的珠汁合着包裹与研磨的阵痛,加以时日,终成蚌之珍珠,珠玉光华。"且行且思",顾名思义,"行"即教师的行动,"思"即教师的思考,教师的反思。行动要立足于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6)
<正>2016年8月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感知:姚永作品展""静观:芃芃作品展""内省:朱春林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覃志刚、靳尚谊、连辑、邵大箴、吴为山、杨飞云、何家英及各界人士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的首展,汇聚了中国油画院著名画家姚永、芃芃、朱春林三人近几年的重要油画作品,共计120余幅。此次展览的作品呈现了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7)
<正>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往往会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中国的脊梁""文坛斗士"等一些酷酷的称号,他的形象似乎总是一副怒发冲冠、不苟言笑的模样。其实鲁迅先生也有"萌萌哒"的一面,你能想象吗?鲁迅先生很"萌",可不是瞎编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他心里中国一百年来最好玩的人。  相似文献   

20.
金秋野 《建筑学报》2020,(5):116-123
深入探讨《透明性》一书直接或间接涉及的10个概念,以"面壁"和"破壁"来描述平面的视觉再现和三维的身体经验的辩证关系。通过艺术家面对空间深度问题的3种取向:"观看之眼""理知之心"与"操作之手",结合对勒·柯布西耶作品和观点的解析,指出《透明性》一书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