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为了提高冷轧薄板的成材率,研究了冷轧薄板表面条痕缺陷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提出夹杂物、铸坯表面裂纹、气泡是形成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严格工艺操作可减少或消除缺陷。  相似文献   

2.
针对本钢冷轧板产生的起皮缺陷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宏观分析以及采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起皮缺陷部位进行了微观观察和元素定性分析,探讨了起皮缺陷的产生原因和消除措施。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起皮缺陷是由夹杂物引起的,主要是化学成分为Al2O3·SiO2·MgO·CaS·CaO复合型氧化物组成的颗粒带,推断可能来源于连铸过程中保护渣。通过调整相应的炼钢工艺可以减轻或消除此缺陷。  相似文献   

3.
通过氧化模拟实验,观测了试样加热到不同温度时的氧化铁皮起皮情况,绘制了氧化动力学曲线,研究了高温下钢板在不同硅、磷质量分数时对氧化铁皮生长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100 ℃且经30 s氧化后,除含硅较低的钢种C外,其它钢种的表面都出现了独立的小气泡;经120 s氧化后各钢种的表面都完全形成了氧化膜。在较高温度(>1000 ℃)时增硅会促进氧化铁皮的起皮;w(P)≤0005%时,无论在任何温度下都抑制了氧化铁皮起皮。  相似文献   

4.
对近期出现的冷轧板表面条痕状和点状缺陷进行分析,确定冷轧生产时道次轧制力不合理,原材料成分、塑性不均匀是导致产生缺陷的原因。降低轧制力、增加退火次数可减少缺陷。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芯盒射砂制芯法覆膜砂芯起皮缺陷的形成机理,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消除覆膜砂芯起皮缺陷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马口铁生产厂生产的镀锡板存在镀锡后表面“白斑”缺陷的问题,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等试验设备对比分析了马口铁表面“白斑”缺陷的成因及控制措施,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镀锡板表面的“白斑”缺陷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针对490CL车轮钢表面起皮缺陷问题,研究了其表面的宏观条痕缺陷和缺陷处微观的显微组织,并辅助以EDS检测。结果表明,490CL车轮钢起皮缺陷主要是由连铸坯原生的铸坯表面缺陷,以及吹氩过程中吹氩速度过高导致结晶器卷渣使保护渣料进入钢液中引起的。通过对炼钢工艺以及连铸速度的合理改善,使490CL车轮钢的加工合格率由原来的83%左右提高到99.6%,满足用户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不锈钢焊管横裂缺陷进行夹杂物分析、宏观分析、微观组织分析、微区成分分析,确定不锈钢冷轧板焊管发生横裂的主要原因是在应力作用下,在焊缝边缘的应力集中区域,以夹杂物作为应力集中源,发生应力开裂。  相似文献   

9.
冷轧带钢的表面质量是衡量现代钢铁企业过程稳定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志。从原料、工艺制度、氧化铁皮微观结构等方面对酸洗后带钢出现的氧化铁皮残留(头尾黑斑)、连退板出现的点坑状与柳叶状氧化铁皮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产品表面质量的三类氧化铁皮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能谱(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对3104铝合金易拉罐成品罐体早期失效的断口处第二相和夹杂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合金原始铸锭中第二相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缺陷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铸锭和缺陷断口上均分布有大量粗大的(FeMn)Al6、(AlFeMnSi)四元相和以氧化物夹杂为主的粗大夹杂物。这些粗大相和夹杂物是导致罐体开裂的主要原因,其来源于合金的熔炼和铸造过程。通过分析,提出了防止或减少粗大化合物和夹杂物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EBSD分析方法,对CSP试验钢冷轧板退火过程中组织转变和再结晶织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再结晶过程属定向形核,冷轧基体织构主要是成条状的{111}<110>、{111}<112>和{001}<110>取向。新的再结晶晶粒主要是{111}<112>和{111}<110>取向,且两种取向相互生成。在再结晶温度区间有利于形成{111}<110>和{111}<112>取向,在晶粒长大阶段会生成大量的对深冲性能无明显影响的{112}<110>取向转变。因此,控制再结晶温度区间内形成的{111}取向稳定存在而不发生转变,将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深冲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冷轧IF钢板快速退火后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晶界特征分布和显微织构进行了研究,并测试了退火钢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快速退火后,IF钢板晶粒细小且分布均匀,呈现强烈的{111}//ND再结晶织构。随缓冷时间的延长,IF钢板的再结晶晶粒无明显长大,但低能晶界的数量增加;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2急剧降低,断后伸长率显著升高,抗拉强度略有下降,n值和r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对CSP生产的SPCC 0.55mm厚冷轧板进行了不同的再结晶退火,测定了不同退火工艺下冷轧板的塑性应变比r值、Δr值等力学性能参数,研究了退火过程中温度对冷轧板织构和深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严格控制退火过程中第一台阶保温温度可明显改进板材的深冲性能,并且将再结晶形核阶段刚刚完成时的温度设定为第一台阶保温温度深冲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1235铸轧板(7.0 mm)经过两道次冷轧后的1.1 mm厚的冷轧坯料为对象,借助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仪(EDS)、定量金相分析技术和电解抛光等试验手段,研究了退火温度对1.1 mm厚的1235铝箔坯料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退火时间(6 h)内,随退火温度(320~420 ℃)升高,析出相(AlFeSi)数量先增加而后减少且粗化;退火温度为380 ℃时,析出相数量多且均匀细小,平均尺寸约为3 μm。再结晶温度的区间为320~340 ℃;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再结晶晶粒逐渐长大;退火温度为380 ℃时,再结晶晶粒数量多且均匀细小,平均尺寸约为23 μm。因此,在380 ℃保温6 h的退火工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对08Al冷轧钢板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退火温度对08Al冷轧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680℃时08Al冷轧板获得较为均匀的组织结构,当退火温度超过720℃时,出现晶粒异常长大和半网状、网状渗碳体;随退火温度升高,08Al冷轧板的硬度逐渐下降;屈强比先降低后升高,在680℃时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当前我国冷轧带钢的市场需求、生产状况和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冷轧板带材的市场需求大,一方面要解决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代替进口,解决市场战有率和自给率低的问题;在冷轧产品中,优质汽车电工钢、薄宽带及高精度包装板是今后的重点产品;突破冷轧核心技术是我国冷轧技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冷轧带坯的无酸洗除磷工艺、液氮冷却机在带冷轧中的应用等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更符合生态要求,节能降耗,值得关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CSP工艺下稀土冷轧板冷轧后退火过程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模拟了某企业685 ℃×9 h退火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退火前后的微观组织和宏观织构的变化;采用非水电解分离法从试验钢中提取第二相粒子,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第二相析出物类型;再使用化学法对退火过程中第二相析出量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析出动力学计算分析第二相析出规律。结果表明,经过该退火工艺后,晶粒从典型的纤维状冷轧组织演变为再结晶饼形晶粒,非{111}织构有所减弱,{111}织构有所增强;试验钢中的第二相类型主要为MnS、Fe3C和AlN,MnS在退火过程中几乎不析出,Fe3C主要在室温到570 ℃升温过程中析出,AlN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析出,在685 ℃附近析出最快。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volume frac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on the formability of a 0.15C−1.5Si−1.5Mn (hereafter all in wt.%) TRIP-aided multiphase cold-rolled steel sheet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various heat treatments. The steel sheets were intercritically annealed at 800°C, and isothermally treated at 400°C and 430°C.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 tensile tests and limiting dome height (LDH)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heat-treated sheet specimens, and the changes in retained austenite volume fraction as a function of tensile strain were measured using an X-ray diffract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a plau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bility and retained austenite stability. Although the same amount of retained austenite was obtained after isothermal hold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etter formability was obtained in the specimens with the higher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If the stability of the retained austenite is high, the strain-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to martensite can be stably progressed, resulting in a delay of necking to the high strain region and improvement in formability.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维氏硬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电阻-温度测量仪,研究了不同温度(300~900 ℃)退火1 h对Ni47Ti44Nb9合金冷轧板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低于400 ℃时,材料硬度值变化不明显,合金未发生马氏体相变;当退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显著下降,合金开始发生再结晶;当退火温度在500~800 ℃时,随着温度升高,再结晶越充分,马氏体相变温度越高,相变焓增加。800 ℃退火1 h后,合金基本完成再结晶,晶粒尺寸约11 μm;当退火温度升高至900 ℃,晶粒出现长大现象,晶粒尺寸增加至20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