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有机包裹体的提取及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潜北地区潜四段储层中的烃类包裹体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潜四段油藏普遍具有成熟和高成熟两期油气充注,仅少数油藏为一期高成熟油充注。潜二段末期较大范围的构造运动,为成熟油大规模二次运移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荆河镇组末期则是潜江组高成熟原油大规模运移聚集成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 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 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 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识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原油成藏过程,首次应用含氮化合物组成,结合该油层组剩余压力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了原油充注点和运移方向、原油充注的动力特征、期次和时间,认为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反映原油经历了3次运移期和充注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原油样品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含量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减小,而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比值则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增加,反映了长8原油具有2个充注点和运移方向,即从研究区南部和东部充注,向北部和西部方向运移;在纵向上,从长7至长8、长10油层组,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含量逐渐减小,而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比值则逐渐增大,反映了原油由上向下运移,即从长7油层组向长8运移.华庆地区长8原油这种充注点和运移方向与长7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之间的剩余压力差以及长8油层组剩余压力分布特征相一致.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表现为3个显著的主峰温度,即80℃,100℃和120~130℃.根据盆地埋藏史和热史,推测原油注入长8储集层的地质时间为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 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 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 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5.
以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分析为基础,结合成岩史、埋藏史、生烃史、构造演化史,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不同构造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研究区油气充注具有多期性且不同构造油气充注具有明显差异,康村早中期(16.3~11 Ma)与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11~3Ma)部分构造有少量原油和高成熟度油气充注,库车晚期—第四纪(3~0 Ma)全区天然气大规模强充注,为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时期.研究结果表明:气烃包裹体最为常见,在所有构造都有分布,液烃、气液烃包裹体仅部分构造发育.荧光观察显示液烃、气液烃包裹体呈黄色-黄绿色与蓝色-蓝白色荧光.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表明均一温度主峰数量与峰值在不同构造发生了变化,克拉有两个主峰温度(80~90℃,110~120℃),大北有3个主峰温度(90~110℃,120~130℃,140~150℃),克深有1个主峰温度(140~150℃),第1个峰值温度由北向南逐渐提高.构造演化进一步揭示了油气充注上的差异受控于断层活动与圈闭形成的异步性,可以推测向南继续勘探仍能发现库车晚期—第四纪一期成藏的干气藏.  相似文献   

6.
黔中隆起北缘金沙岩孔古油藏特征及成藏期次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南方海相古油藏特征及其成藏期次,对金沙岩孔古油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和均一法测温及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模拟烃源岩成熟演化史及生排烃史,确定了流体包裹体类型、古油藏油气充注期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金沙岩孔剖面油气显示明显、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存在2套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包裹体烃类成分以CH_4为主,具明显干气特征,部分包裹体内含CO_2;古油藏存在3期油气充注,构成105~115℃,125~135℃,145~155℃这3个峰簇,分别相当于生油一主生油过渡期、主生油期及湿气主生期.黔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有3期,分别对应早泥盆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侏罗世末期,为主要的古油藏成藏期,与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的油气充注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页岩气的形成与成藏特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记录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三叠世,页岩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的成熟度较低,为粉砂岩夹层石英颗粒中的重质油包裹体以及粉砂岩夹层粒间孔隙中的褐色、深褐色沥青; 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页岩处在成熟阶段,主要为沿切穿石英颗粒微裂缝成带状分布的气烃包裹体以及石英颗粒中充注的轻质油。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中捕获大量纯气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4,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被捕获时间主要为白垩纪。渝东南局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虽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与保存条件,但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在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页岩气成藏与保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重质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成藏特征,通过对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类型和原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质等方面的分析,对准东火北地区平地泉组储层特征和原油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对致密储层而言,储层物性对原油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渗较好的储层利于孔隙中流体的交换,源岩低成熟产物成藏后,后期成熟度较高的原油还可成藏,导致物性差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低,物性较好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石类型主要为云质极细粒砂岩,储层孔隙不发育,孔隙度主体小于5%,渗透率普遍小于0.1 mD,孔喉半径为0.037~0.148μm,属于纳米孔范畴.该区原油姥植比为1.34~1.36,碳同位素为-30.21‰~-30.01‰,饱和烃色谱存在奇偶优势,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ββ/(αα+ββ)为0.24~0.27,属于本身二叠系平地泉组低演化阶段的产物.原油以近源成藏为主,储层致密导致原油侧向运移困难,凹陷深部二叠系平地泉组成熟原油未能进入火北地区成藏.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应重视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9.
运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分析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恢复孔隙度演化史,确定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具有以康村期少量原油充注、库车期以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历史;白垩系储集层孔隙度在中新世以来迅速下降,在上新世致密化,演化至现今孔隙度约为5.9%;经历"康村期早期原油充注、库车期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调整破坏"3期成藏过程.该研究结果对库车拗陷东部野云地区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涠西南凹陷W12-1涠洲组油藏和W11-1N、W11-4N流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结合构造的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探讨W12-1涠洲组油藏、W11-1N流一段油藏和W11-4N涠洲组与一段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运移相态、运移路径、油气来源以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W12-1涠洲组油藏主要发生三次的油气运移充注,其中中块的油气充注最多,北块次之,南块最少。W11-1N流一段油藏主要有二期的油气充注,早期充注的是比较低熟的油,晚期充注的流体包含大量的气体和少量油。W11-4N油藏共有三期的油气充注,前二期主要充注来自同一源岩的未熟~低成熟的油,第三期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前两期高一个台阶,主要为油气包裹体,经分析研究认为:它应来自不同源岩的高成熟油和少量气体,其运移路径与前二期相同。  相似文献   

11.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主要含油层系,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形态、空间分布、均一温度等特征,结合盆地埋藏史、生烃史和古地温演化,厘定了延长组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研究表明延长组长6,长4+5,长3,长2油层组储层存在2种流体包裹体:第一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小,丰度低,普遍发育于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晶体次生加大边内缘,均一温度在63~87℃间,平均80℃;第二种流体包裹体单个尺寸较大,丰度高,发育于石英和裂缝充填方解石晶体次生加大外缘,均一温度在115~150℃间,平均127℃。综合分析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在早白垩世早期(145 Ma±)发生第一次油气运移充注,但该次充注范围小,成藏效果有限,到早白垩世晚期(110 Ma±)长7烃源岩达到生烃高峰期,开始大范围排烃成藏,该时期是延长组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对毛场-马王庙地区及岳口低凸起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样品正构烷烃系列的前期处理,优化并确定分析条件,建立了原油、烃源岩、天然气等的碳、氢、氧、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建立,填补了江汉油田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空白,完善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测试技术,对江汉盆地油源对比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族组分含量表现为高饱和烃、芳烃与低非烃和沥青质;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盐湖相的水生生物和细菌;植烷优势明显,甾烷参数C29αα 20S/(20S+20R)为0.37~0.57,C29ββ/(ββ+αα)为0.41~0.65,重排甾烷和γ蜡烷含量相对较高,γ蜡烷指数达到0.55~0.84,表现为典型的盐湖相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原油;油源对比分析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关系密切,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深层致密油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致密湖相混积岩油藏源储关系研究极少。应用TOC、Ro、岩石热解、碳同位素及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及B构造原油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黄河口凹陷各套烃源岩及主力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沙河街组致密混积岩油藏原油来源。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量较大且成熟度高,为较好—好的烃源岩。依据研究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原油C24/C26(S+R)、4MSI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有较好的相似性,原油γ蜡烷异常指数值与沙一段烃源岩接近,结合碳同位素分析认为渤海海域B构造沙河街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有部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认识板桥斜坡油气成藏特征,明确其原油成因类型和来源,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板桥斜坡不同部位不同层系的12种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板桥斜坡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重,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伽马蜡烷含量低,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正常成熟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板桥低斜坡;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在高斜坡,埋藏较浅,发生一定程度生物降解,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正构烷烃不完整,Pr/Ph普遍小于1,伽马蜡烷含量低,成熟度要比第一类原油略低,说明该类原油在沙三段烃源岩供烃成藏之后,由于断层活动,油气向高部位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最轻,正构烷烃极不完整,成熟度要也比第一类原油略低,但伽马蜡烷含量高,可能有沙一段烃源岩对其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文东地区沙三中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分析为基础,对油气充注史、古温压状态及成藏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晚期超压成藏对于研究区油气藏形成作用显著,东濮老区深部勘探重点应放在超压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综合岩相、荧光观测显示有两期不同成熟度油气充注.由包裹体测温法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分析、自生伊利石K-Ar法测年确定油气为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抬升剥蚀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文东盐间属超压油气藏,现今原始地层压力系数可达1.7~1.9.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PVTX模拟关键成藏期的古压力系数大都为1.3~1.4,揭示晚期油气大规模充住时为超压环境.现场实测资料表明地层压力增高,储层含油气性明显增加,故东濮老区深层超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东部天池铺构造天然气为干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同时存在少部分后期高演化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原油为轻质油,油碳同位素偏重,是以汽油烃为主的凝析油,没有受到生物降解。通过对油气碳同位素、轻烃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的综合研究,指出天池铺构造石炭系油气为腐泥型成因,成熟度高,均来自下伏志留系源岩。天然气与上二叠统煤系气具有明显的区别,凝析油碳同位素偏重主要与原油热蚀变(热裂解)和反凝析作用有关。成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表明天池铺构造石炭系存在印支期古油藏,根据埋藏与热演化生烃史及古地温梯度计算可知石炭系已聚集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热蚀变(裂解)而转化为含油气藏。系统阐明了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属于古油藏裂解成因,并为川东地区寻找原油裂解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昌参2井九佛堂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昌参2井2010.8m和2015m两个含油样品多项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综合判断,上侏罗统九佛堂组原油属于成熟原油,具有六高、七低、一轻的地球化学特征。应用本井各组段油、岩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甾、萜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认为该原油与阜新组、沙海组及九佛堂组下部烃源岩不相关,而与九佛堂组上部湖相烃源岩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属于自生自储,短距离运移聚集而成。  相似文献   

20.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s1、Ed1和Ef1主要储层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相态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讨论了储层的油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断阶带东段油气充注早于中段,总体表现在中新世中期以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通过对储层包裹体和开放孔隙抽提物的研究,并依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认为原油充注至今其油源没有发生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