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晓东  刘瓅珣 《世界建筑》2012,(11):104-111
当下,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趋势,城市合理的发展呼唤对旧有城市区域进行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有机重组。本文对曾经同样为解决城市问题而涌现出的巨构城市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提出建立城市高度的流动性与立体化的重构方式,促成城市空间集约化、多功能、高效性的发展。以香港中环地区为案例,探索在其城市重构过程中涌现出的城市巨构化特性,以此佐证巨构城市思想对城市重构的启示意义,同时将城市重构的意义向城市网络化延伸。  相似文献   

2.
顺应全球化向网络化深化的发展趋势,基于全球城市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全球多元格局变革和国家崛起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外部环境、影响变量、内在动力、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基本标志、目标体系,提出集中体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综合服务功能的5大核心功能,即与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全球金融中心、与中国经济贸易地位及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全球贸易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先进的信息网络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及独特魅力的文化大都市。  相似文献   

3.
未来"立体化城市"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传统平面模式城市的利弊,分析了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将部分城市功能设施置于地下,实现未来城市"立体化"建设的构想.认为未来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集约化程度高.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从平面向空间发展,同时满足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质量,增强城市防灾抗毁能力,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合理密度、完全生态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知识城市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农业经济时代,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带着其辉煌的物质文明成就和刺目的众多问题即将走进新的千年,一个属于知识经济的千年。人类,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将彻底从机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拥抱知识文明。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趋势会向现有的城市的质显性结构与诸多隐性结构(人口、文化等)发起冲击。我想,也许———因为接受知识和知识创新的需要,城市传统的工业、金融、商业的功能将相对弱化,而教育和创新将成为其最显著的功能。这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源与交汇点,新知产生于此,并由此向现实空间和cybe…  相似文献   

5.
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网络监控系统及其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消防实际需求和相关系统研究应用情况 ,结合国家标准和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数据通信现状 ,分析探讨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网络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要求、结构形式和实现方案 ,通过实例说明城市火灾自动报警信息网络监控系统对消防通信指挥和灭火救援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桥梁群特点,研究城市级桥梁群结构监测技术,提出了城市级桥梁群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网络形式、软件架构及功能、数据同步方式等,进而实现城市级桥梁群监测的有效性、实时性和同步性。以宁波市桥梁群结构监测为例,阐述了监测系统的功能实现,并以庆丰桥为例详细的介绍了结构监测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7.
指出传统平面模式城市的利弊,分析了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将部分城市功能设施置于地下,实现未来城市“立体化”建设的构想。认为未来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集约化程度高。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从平面向空间发展,同时满足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质量,增强城市防灾抗毁能力,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合理密度、完全生态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8.
《华中建筑》2021,39(3)
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属性是支撑城市空间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均质网络演化的重要基础,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作用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信息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城市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从网络空间视角研究城市与轨道交通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的理论以及数字技术分析方法,旨在为探寻轨道与城市空间内在影响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机理,揭示当代城市动态性与流动性特征下城市空间网络化发展规律,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特色构建城市空间与轨道的网络化协同演化发展新的理论构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城市(Uuban 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 City)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的跨越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建华 《规划师》2003,19(5):77-79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用地大规模扩张。应通过有效的规划应对和政策手段支持和引领城市发展,实现城市新旧功能结构的转换,整合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行政区划调整与组合城区机制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完善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中城市形态的设计原则.理念和具体方案,以及“城市意象”在规划中的应用,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生态城的规划目标,SWECO团队将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规模比较适中的小网格状街坊结构,规期中还以“城市意象”为手段,探讨了城市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带动城市发展理念整体转变、实现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为指导,重点解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在深刻把握厦门城市生态格局变化现状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估厦门自然生态条件,系统构建厦门市自然生态格局,明确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实施路径、规划管控和近期建设重点,指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以期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塑造滨水名城——宁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磊  赵国裕  袁栋 《城市规划》2006,30(3):81-84
概述了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一种根源性隐喻,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自然、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水是宁波最动听的空间语言、城市发展最亲近的“见证”;通过对世界滨水名城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若干成功的因素及应避免的问题;在塑造宁波滨水名城实践中,以“自然、历史、自我”为主题,不断完善以水为源流为精髓(主题)的城市文化空间,以水为特色且关联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以水为依托且升华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将近30年来所经历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对名城的建设性破坏正转向保护性破坏,而就"真实性"保护原则的不同观点和落实方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名城保护工作应立足中国城市的文脉,对西方舶来的概念开展独立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管治思维的中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周婕  龚传忠 《城市规划》2001,25(9):29-33
首先扼要说明对管治概念的理解 ;接着叙述了城市建设行政管理在城市中的地位 ;之后说明了我国城市当前面临的城市建设环境状况 ,着重说明了区域环境所面临的现状 ;然后重点论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实例提出了基于管治思维的我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紫雯  王媛 《城市规划》2004,28(7):14-20
近年来,国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了部分城市景观破坏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运用整体性的规划手段,保护城市的特色。文章通过对杭州传统历史街区景观特质的调查研究,以环湖地区为例,从景观的空间网络结构、景观特征要素、建筑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尺度以及细部特征几方面出发,分析了该地区内不同功能街区之间的景观区别与渗透联系的整体协调特征;详细地阐明了传统景观的整体性分析方法与原理。  相似文献   

18.
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崇明 《城市规划》2006,30(7):75-78,8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给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得到有力提升。本文以广州为例,基于“山水城田海”为特色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结合新一轮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探讨构建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重点体现在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的现代化对外交通枢纽,以及建立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的“双快”交通体系,缩小城市时空距离,满足大众出行需求和适应小汽车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地位,保持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适宜生活居住和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德 《城市规划》2000,24(8):40-44
分别从人口的性别、年龄、自然变化、家庭构成、教育状况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① 对中国大连和日本北九州两市的人口结构特征做比较分析 ,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结构性特点 ,为我国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知,最直观的就是来自于城市中最外在的空间形象以及城市整体的色彩意向,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外在色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由于之前人们色彩意识过于淡薄,许多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都缺乏专业的色彩设计和规划,因此,城市越发展,城市色彩问题也日益明显,亟需科学的规划引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文中通过当前城市的主要色彩问题分析原因以及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