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电网是配电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光伏发电是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将光伏发电应用于其中,是我国电网改造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可能对配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传统配电网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应用的制约;在探讨如何利用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技术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问题后,对主动配电网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与主动配电网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并强调了二者在政策规划、技术规范和实验示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对配电网运行安全、检修安全以及计量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从加强管理手段、规范技术手段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后的安全管理,有效避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后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危害,实现了配电网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介绍了我国光照资源情况,分布式光伏发电典型接线,对配电网在谐波、电压、孤岛、继电保护等四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光伏产品成本的降低,配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储能容量、天气因素干扰不尽理想。而且在晚间用电高峰期不能有效的负担部分用电负荷,不利于配电网的频峰调整。提出了一种利用抽水蓄能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案,在一定的运行方式下,使得配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储能容量和调峰能力方面有了大大的提升,并具备了夜间发电的能力。按照实际参数,年平均日照强度、天气指数、设备具体参数、造价、上网实时电价、用电电价等通过HOMER建模仿真,并将单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相和抽水蓄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相结合的两种方案模型建模仿真比较。论证了优化后的抽水蓄能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相结合方案的优越性,同时也计算出在优化方案在特定的运行方式下,相比单一配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成本回收期只有略微延长,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定(暂行)》等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发布及在各网省公司的逐步推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各地的配电网中将包含有大量以小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相似文献   

7.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在大力发展,这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其典型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配电网的运行。分析了光伏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方式,并对配电网稳态运行及暂态运行的影响及其利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离散式接入配电网的趋势日益明显,电网节点光伏渗透率升高,功率传输流向发生改变,影响配电网电压分布。含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主动配电网模型通常是在单一节点处并联等效光伏电源模型,难以体现分布式电源离散性分布的特点。为此,建立含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主动配电网仿真模型,模拟低压分布式光伏系统脱网所引发的配电网电压波动以及各节点分布式电源连锁故障。基于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原理,提出关于节点功率变化对配电网电压分布影响的分析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连锁故障的分析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相应主动配电网在电压跌落情况下的连锁故障情况。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对配电网的影响。并通过算例计算验证了工程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义  张雷  柳一琳 《电力学报》2016,(4):313-319
光伏储能发电系统快速发展导致光伏发电渗透率迅速上升,逐渐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基于潮流计算分析,提出一种计及无功功率损耗的分布式光伏储能发电系统并网功率损耗模型。根据配电网最优运行状态进行功率损耗功率模型寻优分析,优化光伏储能发电系统注入配电网节点的功率,改善分布式光伏储能发电系统并网性能。以某单电源配电网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不同功率损耗常数下节点电压波动、系统功率损耗,验证文中功率损耗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分布式发电以其经济、环保的优势在飞速发展,其中分布式光伏电源发展最为迅速。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配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短路电流、电网损耗、谐波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重点分析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分布式光伏接入点的位置、光伏接入容量以及馈线长度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其成正比关系,最后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深入研究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立斌  高杨  许芳 《智能电网》2014,2(2):52-57
在对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光伏发电技术,参考项目技术发展前沿的同时,对此发电系统进行优化思考,找出可优化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未来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将是以智能化和控制网络化的协同在线控制为发展方向,通过与智能配电网的衔接,实现广义智能配电网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华东电力》2013,(10):2018-2018
近日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光伏发电发展的重点,明年全国拟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6000MW,到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0MW,占35000MW规划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7%。  相似文献   

14.
《山东电力技术》2011,(2):26-26
<正>近日,国家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在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步入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特别是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进一步提高电网消纳清洁能源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当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并网后,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与分布式发电与负荷的空间关系会对电力系统的潮流、电能质量和运行可靠性造成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将新能源发电与一个典型村镇配电网连接后,对电压、潮流和对有载调压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运行的影响。并结合村镇配电网的运行特点,对分布式发电接入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减少发电机输出约束需求的解决方案。其次,通过SIMULINK模拟了可再生发电系统(光伏阵列)与村镇配电网系统,分析了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对村镇配电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性能开展仿真研究.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拓扑结构,根据光伏系统关键部件运行机理,建立了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运行模型,根据光伏组件I-V特性,建立光伏组件阴影遮挡模型.结合现场实际测试,确定光伏系统各环节运行模型参数,通过分布式光伏系统各环节结构以及光伏部件,对分布式光伏系统发电性...  相似文献   

17.
阐明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现场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特性及其接入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现场检测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结合某接入配电网的350k Wp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现场检测情况的分析,验证了检测方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实践依据,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稳定运行把好质量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如何正确计量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发电量、上网电量和下网电量,确保电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效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我国现有分布式光伏相关政策,总结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电能计量应满足的要求,提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电能计量方案;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计量接线进行了原理性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定于2014年9月13~14日(12日报到)在昆明举办2014分布式电源与主动配电网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主动配电网规划和运行控制技术、主动配电网市场运营模式、适用于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深入讨论其在应用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分布式电源与主动配电网的发展。请各有关单位及作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一、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1.分布式发电技术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主动配电网的规划和运行控制技术;主动配电网混合系统联合运行与协调控制;主动配电网市场运营模式;适用主动配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2.新能源发电技术含并网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优化和控制;智能用电与用户互动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终端用户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解决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问题。风能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可调度性低、接入电网技术性能差和对电网谐波管理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以分散方式接入配电网就地平衡,可推进新能源利用,促进智能住宅的发展,加速智能电网和互动服务体系建设。文中重点简要概述了分布式风能和光伏发电的应用现状及对电网的影响,重点介绍终端用户的风能和光伏的特点及关键技术应用状况,介绍了这些分布式电源的影响及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