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硝酸盐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下水硝酸盐原位修复技术,对目前使用较多的渗透反应墙与注射井引入工程实例加以说明。指出原位修复技术不同的适用条件,同时提出浅层地下水系统本身的自然净化机制对大范围的地下水硝酸盐的防治更具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几种地下水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水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修复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出发,总结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投加优势菌法和土著微生物修复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运用水化学和surfer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北京市潮白河中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硝酸盐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硝酸盐氮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较严重,受较重污染以上的水样达到了38%,高浓度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和潮白河河道周边的单层砂卵砾石直接裸露区,污染主要受污水排放和动物粪便的影响,其中河道接纳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再生水对其周边地下水影响较为严重,地下水的强烈开采是硝酸盐氮浓度升高和污染面积扩大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以重金属铬为地下水污染物,研究了原位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了恒压条件和恒流条件的电化学动力原理,开展了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模拟试验,揭示了电场作用下地下水中重金属迁移规律。成果表明:该法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较好,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95%以上,出水浓度满足相关标准,应用于实际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比较不同比例的秸秆堆肥腐殖土与细砂组成的介质对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研究秸秆堆肥腐殖土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可渗透反应墙)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以秸秆堆肥腐殖土作为介质的PRB对硝酸盐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可使受到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经处理后达到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增加秸秆堆肥腐殖土所占比例,会提高PRB对硝酸盐的去除率,但装置运行初期的修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地下水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机理、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地下水硝酸去除和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风险评估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当前国内外地下水修复研究现状,针对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三种典型技术(抽出处理技术、监测天然衰减技术、原位修复技术)进行概要介绍,分别论述各种修复技术的修复机理、修复对象及其技术特点,并就基于以上修复技术的工程投资、运行成本及治理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评价,为开展实施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展望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3种应用相对广泛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即抽出处理法、可渗透反应墙和自然降解法,重点回顾和评述了地下水修复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探讨了结合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和不确定性研究的地下水修复系统优化设计,旨在为地下水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生物技术,开展了华北濮阳地区石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实验.选择优化出的菌群包括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的青霉属、曲霉属;实验过程中,分别在石油含量为182.0 mg/L、862.5 mg/L、1 695.0 mg/L污染水中加入了1.5%的优化菌群制剂.经过28 d、37 d、37 d的修复实验,三种浓度中石油污染物的最大累计去除率分别为53.46%(28 d)、70.87%(37 d)和58.19%(37 d),和对照5%的净化率相比,加入优化菌群制剂显著提高了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温度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之一,30 ℃是该菌群的最佳生长温度,对油污地下水的修复效果最明显,浓度是影响石油污染物浓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PRB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可渗透反应墙(PRB)的技术关键、零价铁修复的原理和PRB的最新进展和实例应用,介绍PRB技术处理地下水的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修复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学者在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出我国相关标准中存在有机组分少、限值较高的不足.将我国地下水中检出率高的36种有机物的标准限值与国外部分国家的修复标准值进行对比,指出建立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标准,应根据国情从污染组分选择、分析检测方法、修复标准实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指出,...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探讨了黑臭底泥生物-化学法原位修复中自制生物-化学复合药剂(以"反硝化细菌-硝酸钙"为主要原料)投加量对底泥理化性质变化及上覆水水质变化的影响。综合考虑,最终确定适合底泥致黑臭污染物去除且节约成本的最佳处理剂投加量为2 000mg/L(以硝酸钙-N计)。以此投加量将底泥处理剂埋入试验用底泥30d后,上覆水(400ml)TP由0.50mg/L降至0.36mg/L;CODCr、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分别由31mg/L、0.10mg/L、0.65mg/L、0.07mg/L增加至325mg/L、30.27mg/L、4.91mg/L、13.55mg/L,底泥AVS由1.31μmol/g降至0.35μmol/g;底泥外观疏松膨胀、由黑变黄。判断此投加量下底泥处理剂对黑臭底泥治理情况好,可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进行天津市某河道黑臭底泥原位修复中试研究,以确定最优投加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改性凹凸棒土/纳米铁复合材料(简称复合材料),考察了该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及其作用下"三氮"(NO_3~--N、NH_4~+-N、NO_2~--N)的变化情况,阐明了地下水环境因素(DO、温度、光照)对复合材料去除NO_3~--N的影响。模拟地下水环境时,3种材料去除NO_3~--N的反应活性顺序为:复合材料纳米铁改性凹凸棒土,且复合材料作用下NH_4~+-N的转化率低,几乎无NO_2~--N生成。DO、温度对复合材料去除地下水NO_3~--N的影响较大;而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地下水中NO_3~--N的去除率及NH_4~+-N、NO_2~--N的生成量均无明显差异。研究成果旨在为NO_3~--N污染地下水工程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