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中人、自然、园林三者关系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中,人、自然、园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来源于自然,又常疏离自然;疏离自然又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自然中体会宇宙人生的真意,以求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超越;当今,园林的概念延伸了,园林的尺度扩大了,人、自然、园林的关系变得疏远、冷漠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到冷落;有鉴于此,当前在学习西方优秀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如能对中国古典造园理论的精华做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当前的城市园林建设实践中,将有助于在园林行业中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风"。  相似文献   

2.
雅集作为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体的文人雅致生活的表现方式,在明清以后,以女性为主体的雅集活动逐渐兴起。私家园林作为女性雅集的空间载体,被文学作品或图像史料予以记录和直观表达,为研究园林中的女性活动空间提供了重要基础。研究采用图像分析法和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文人结社与女性雅集的关系入手,以清代《湖楼请业图》为研究对象,对湖楼诗会的时空背景做出阐述,围绕园林空间分布、 景观要素经营和女性活动特点三方面探讨了二维图像所表现的人景关系;同时拓展到对该时期才女群体所创造的独特文化景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境园腹稿记》由“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执笔创作。文章在文献考证和复原设计的基础上,从园址选择、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景点营建等角度出发,分析人境园及大观园的造园风格和内部景物,并联系曹雪芹与高凤翰的相关历史人物行迹,得出以下结论:大观园与人境园在山水格局、景点设置及意境营造上存在明显相似,部分设计存在向人境园借鉴的可能性;大观园的营建根据文学创作需要,结合人物品格和社会背景的艺术化加工,体现出对人境园造园艺术的深入认识和灵活写仿。  相似文献   

4.
论“境学”与“营境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境,是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明显特性的多维空间,是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元概念,可以划分为人境、然境和交境三大类。境学,是研究境的特性、作用和意义的学说,包容了建筑、规划、营境和环保诸学科,在人类知识架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营境学,是通过人与天调的过程使地球表面成为善境的学科,以处理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的人天关系为己任,是现有风景园林学的扩展。营境者必须遵循境道,秉持境德。  相似文献   

5.
许葳 《华中建筑》2014,(1):142-145
明清时期,恩施容美土司贵族充分吸收汉文化的养分,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容美土司第14代司主田舜年便在此时提出了"山川待人"的山水自然观念,并将其充分反映在园林营造中。该文旨在探求容美土司阶层"山川待人"自然观的内在情理及外在的园林化表达,重点探讨容美土司阶层是从怎样的角度出发,又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该文深入分析了在"山川待人"的影响下,容美土司阶层营造园林时精神上表现出的"天然简约"的审美追求以及实践中表现出的善于"因借"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6.
史文娟 《华中建筑》2024,(3):142-146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人一机一环境和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层次结构及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对建筑施工现场人、机、环境、管理四个单因素评判和整体综合评判,得到的结果直观、科学、合理、可靠,可在了解系统各个因素的安全状况的同时,掌握系统整体安全状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福煦 《园林》2003,(4):5-6
胶州公园此公园仅次于公共租界,西区的星加坡路(今余姚路)胶州路交叉处。公园始建1933年,1935年建成;于是年5月12日开放。胶州公园占地40亩,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建。这里虽说是公园,但偏重于体育活动,所以园内  相似文献   

9.
探究“虚实”空间关系,创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场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春华  周安伟 《规划师》2003,19(3):39-41
作者利用空间的“虚、实”概念,结合格斯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类比分析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手法及生态系统中的细胞繁衍规律,通过张家界城市绿化广场周边地段的概念设计的创作实践,提出创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场所工作中虚实空间的理念与原则目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吴蓓笺释梦窗词时发明"骚体造境"之法,对词意多加揣度,颇有误读、错解的情况。本文从梦窗词文本出发,论证吴文英是否有意识地使用"骚体造境"之法,若存在则又如何表现。  相似文献   

11.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4,40(7):6-14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 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 “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 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 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 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 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 “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 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 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 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 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 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 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 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 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 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 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2.
天津园林“十五”计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路 《规划师》2002,18(7):77-80
对天津园林的发展和“九五”计划①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与经济和人口规模相当的城市进行绿化水平的比较。根据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的特点,对天津园林的主要指标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建 《建材与装饰》2007,(10S):10-11
销售的本质,实际上是善于与人打交道。什么是善于与人打交道?是否能说会道就是善于与人打交道?笔者认为在待人方面善于“为人”才是关键,而为人又有三个境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孙楠  张墨研 《中国园林》2020,36(11):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园林及其特定阶层所有者的特点,结合传统园林的典型设计手法,发掘私家园林对道家思想这一传统文化德承载和历史必然性,并以此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营造手法和审美观念两个角度,对黄石假山在晚明兴起及发展的技术背景、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并指出正是借助文人“画意”的深度介入,黄石作为一种新兴的假山类型,在17世纪的前30年间(明代万历末期至崇祯初期)迅速成熟并开始广泛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文人园林中,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之后中国传统园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4):136-139
"别有洞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转"空间的特殊的造景主题之一。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别有洞天"的地宜条件的特殊利用,同时提出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如框景提示转折空间、加强空间对比等,也提出某些未以"别有洞天"为景名的景点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创造"别有洞天"的意境,如加强空间序列的收放对比、起伏对比、转折对比等,这些设计手法对现代风景园林中"转"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本文根据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精神及其所发表的《人居环境议程》,进一步阐明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术思想的发展线索;针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在我国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流动空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古典园林利用“小中见大”,“动静对比”,“步移景异”,“空间序列”等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时空连续,空间流动的效果,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流动空间”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