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某低品位铜矿山的试验研究及生产实践,进行了不同品位铜矿石的选冶工艺经济比较,结果表明,品位较低铜矿石更适合生物堆浸工艺,品位较高的铜矿石更适合浮选工艺。若同时采用低品位矿石进行生物堆浸,高品位矿石进行碎磨浮选的联合选冶工艺,将有效地降低采矿境界品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以国内某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柱浸法对其进行浸出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柱内温度、细菌接种浓度、浸出时间、浸出液p H值、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常温噬酸菌BY1#浸出此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中的铜完全可行,浸出液p H值维持在1.6~1.9之间,氧化还原电位在480~560 m V之间,可在较短的浸出时间(160 d)内获得较高的铜浸出率(Cu浸出率70%)。本次试验获得的试验参数对该露天剥离低品位铜矿石生物浸出规律、控制因素及投入到生物堆浸工业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低品位铜矿石选矿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低品位铜矿石浮选技术和生物浸出技术的进展.并就此提出铜矿石选别的设备大型化、新型高效组合捕收剂以及生物提铜的研究是今后铜矿石选矿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从铁和铜矿石的富集尾矿(含铁11.9%和4.47%)、炉渣浮选尾矿(含铁10.12%)以及低品位铁矿石中回收铁的磁选方法。在最佳的240千安/米磁场强度下,处理铁矿石尾矿,产品中铁含量为52.86%;对于铜矿石和炉渣浮选尾矿以及低品位铁矿石,最佳的场强是80千安/米,产品中铁含量分别为56.07%、45.89%和40.40%。用浮选方法从铜矿石浮选尾矿中回收了贵金属、(Au 0.34克/吨、Ag 4.10克/吨),最终产品中含金12.4克/吨、银71.94克/吨。  相似文献   

5.
云南某铜矿石属典型的低品位、高氧化率硫 氧混合型铜矿石,含铜033%,其中硫化铜占有率为4909%,氧化铜占有率为5091%。为确定该矿石的开发利用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640%的情况下,采用1粗3精1扫流程浮选硫化铜矿物、1粗3精1扫流程浮选氧化铜矿物,可获得铜品位1858%、回收率7755%、金品位423 g/t的铜精矿。试验指标良好,实现了低品位硫 氧混合型铜矿石中铜、金的高效综合回收,可作为该矿石开发利用工艺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硅化岩伴生金回收的试验研究内容和结果.将5%或10%的低铜合金硅化岩配入铜矿石中进行浮选,可较大幅度提高入选铜矿石金品位,增加铜精矿中含金量,达到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煤和活性炭组合为催化剂,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喷淋强度对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下喷淋强度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有很大的影响,其中39.5L/m2.h的喷淋强度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41d后,铜的浸出率可达35.48%。在催化条件下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过程中,控制浸出液的Eh值小于650mv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8.
以煤和活性炭组合为催化剂,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喷淋强度对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下喷淋强度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有很大的影响,其中39.5L/m2.h的喷淋强度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41d后,铜的浸出率可达35.48%。在催化条件下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过程中,控制浸出液的Eh值小于650mv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9.
低品位高氧化铜矿石堆浸工艺技术改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汝裕  唐飞  曾庆田 《采矿技术》2010,10(4):27-28,52
结合堆浸铜矿石品位低、含泥量大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改进矿石堆放结构、喷淋浓度、料液渗出线路,达到了缩短浸出周期,提高料液铜品位的目的,满足了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为同类小型矿山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硫化铜矿石无捕收剂浮选小型闭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众所周知,硫化铜矿石浮选通常都需要用捕收剂,如黄药等。然而,不用任何捕收剂的硫化铜矿石浮选已由中南工业大学首先研究成功。无论对斑岩铜矿还是矽卡岩铜矿、浸染状铜矿,也无论是高品位铜矿石还是低品位铜矿石,都能实现无捕收剂浮选并获得与加捕收剂浮选相同的指标(见下表)。其中含Cu1.88%的浸染状铜矿石,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6.15%,回收率95.3%的铜精矿。现正在准备进行工业试验。无捕收剂浮选不仅在实践中可以不用捕收剂,减轻污染公害,而且在理论上还涉及到硫化矿物天然可浮性  相似文献   

11.
在本世纪上半叶以前,铜的生产主要依靠开采数量少而品位高的铜矿体。当今,世界矿产铜主要是依靠开采平均品位为0.6%~0.77%的斑铜矿床,但斑铜矿床的矿石储量却异常丰富.现在,RTB博尔铜矿冶联合公司班铜矿的开采量已占总采矿量的85%以上,而且这一比例有上扬趋势。其实,博尔公司开采的斑岩铜矿床在世界上这类铜矿床中属品位较低的,平均品位只有0.37%.在该公司所拥有的原料基地中,约有80%适于用露天法开采,从而有可能使用效率高而经济上可靠的设备进行大规模开采.本文旨在介绍南斯拉夫博尔铜矿冶联合公司露天矿开发和铜矿石开采现状、工程和采矿工艺所达到的水平以及采用新工艺开来低品位铜矿石对降低采矿成本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含砷硫化铜精矿的细菌浸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细菌浸出金属因其投资小、成本低、污染轻,适合处理低品位和难处理矿石,已在次生硫化铜矿石提铜中作为首选工艺。介绍了我国某含砷低品位硫化铜矿浮选精矿的细菌浸出试验研究结果,通过选育优良浸矿菌种,可以高效地直接提取某铜精矿中的铜,铜浸出率达到85.52%。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储量较丰富,而易选、高品位铜矿石资源较贫乏。为解决我国铜资源的自给自足问题,加强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选冶技术研究非常必要。为使业界较全面了解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推动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选冶技术的进步,主要从常规浸出、细菌浸出、选冶联合工艺等方面介绍了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且指出常规浸出、细菌浸出以及选冶联合工艺将是未来解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石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浅论低品位铜矿的浸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低品位铜矿的湿法冶金概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低品位铜矿的浸出反应机理以及浸出工艺,并对低品位铜矿浸出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见解,对回收低品位铜金属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浸矿技术在处理低品位铜矿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浸矿机理,并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处理低品位铜矿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若干时期以来,美国国内铜工业由于矿石品位下降,常规的采、选、冶和精炼的成本升高,环保限制日严及销售市场受代用材料的影响而逐渐缩小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矿石品位降低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主要从历年来铜矿石的平均产铜率可看出来。自1940年至1979年,铜矿石品位降低了60%,从而使铜矿石的平均产铜率相应地由1.20%下降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的浸出—沉淀—载体浮选法(简称LPCF法)用以处理硅铝型、钙镁型和铁锰型的难选铜矿石和中矿取得了较好结果。精矿品位高于20%,铜回收率比常规浮选法高6~40%。在我国,用选冶工艺处理难选铜矿石的研究,已进行了多年,由于若干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尚未解决,用于生产的为数不多。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易于工业化的难选铜矿石的化学选矿方法。浸出—沉淀—载体浮选法,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难选铜矿石及其浮选中矿进行小型试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用浸出—萃取—电积法从低品位硫化铜矿石、氧化铜矿石等含铜物料中提取电铜,国外已经工业化生产,国内亦在迅速发展之中。该方法不需要选矿过程,将铜矿石或含铜物料直接浸出,含铜浸出液经萃取、电积得到电铜。该法的优点:①投资比传统的选冶方法节省90%,生产成本降低50%;②无废气、废水排放,不造成环境污染;③工艺流程简短、规模可大可小、建设周期短、收效快。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某矿区高氧化率铜矿石的性质,对该高氧化率铜矿石进行了详细的条件试验研究,在原矿铜品位为0.99%,铜氧化率高达60.79%的情况下,试验采用两粗三精两扫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为17.47%、铜回收率为63.45%的选矿指标,为该高氧化率铜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浮选?浸出工艺处理含铜0.94%的玄武岩型氧化铜矿,该铜矿物氧化率高,嵌布粒度较细,属于低品位难选氧化铜。通过硫化浮选法回收部分氧化铜矿及硫化铜矿,可得到品位为16.2%,回收率为50.7%的浮选铜精矿,通过硫酸浸出法回收浮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铜矿物,浸出率达87%,此浮选-浸出工艺实现了铜矿物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