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建立对数螺旋锥齿轮的精确三维模型,应用ANSYS软件对对数螺旋锥齿轮啮合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不同啮合位置的对数螺旋锥齿轮进行非线性静态接触分析,得到啮合接触区域的应力变化规律,求解最大接触应力,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对数螺旋锥齿轮的动态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对数螺旋锥齿轮在不同转速下不同啮合时刻的动态接触情况,比...  相似文献   

2.
根据齿轮啮合原理,通过一种求解齿面瞬时接触区域的数值算法,推导出对数螺旋锥齿轮的齿面接触区域方程,再结合对数螺旋锥齿轮的三维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对数螺旋锥齿轮啮合接触区的变化规律,实现了接触区域的可视化仿真。最后,以一对对数螺旋锥齿轮样轮的齿面接触试验为例,将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接触区域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为后续对数螺旋锥齿轮齿面进行TCA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法的螺旋锥齿轮啮合刚度计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螺旋锥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是其动力学分析的基础,螺旋锥齿轮动力学分析中多用正弦或余弦级数对轮齿刚度曲线进行近似处理,进而影响动力学分析计算的精度.基于螺旋锥齿轮加载接触有限元分析原理,研究螺旋锥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方法,给出使用有限元软件计算螺旋锥齿轮刚度的关键技术及前处理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构建一对五齿螺旋锥齿轮模型并计算出法向接触力和综合弹性变形量,得到单齿啮合刚度和多齿综合啮合刚度,分析不同载荷对刚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载荷的变化会对刚度曲线的幅值和周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计算刚度曲线时需考虑载荷对重合度以及接触位置的影响,通过计算直齿轮刚度并和已有文献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工作为螺旋锥齿轮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已知齿面测量的采样点,利用微分几何及Ferguson参数样条曲面原理,建立了螺旋锥齿轮齿面拟合的数学模型。根据优化求极值复合形方法和共轭理论,通过变定义域,快速求解齿轮副拟合齿面接触点,并运用V—H接触区调整方法,研究了拟合齿面接触迹、接触区和运动误差曲线的求解算法,绘制出相关图形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5.
螺旋锥齿轮的重合度与承载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研究不同载荷下螺旋锥齿轮的重合度,运用弹性力学的方法,推导了任意载荷下螺旋锥齿轮重合度的计算式,通过在齿根贴电阻应变计,测量了在不同载荷下螺旋锥齿轮的重合度。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指出,螺旋锥齿轮的重合度是随着载荷而增大的,空载时为1,非满载时,也提出的分式相吻合,满载时,可用传统的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6.
螺旋锥齿轮啮合轮齿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昌华  李润方 《机械传动》1992,16(2):9-13,51
采用有限元混合法推导了求解复杂空间啮合轮齿应力场分析的有关公式,证明了在只有转动刚体位移的空间接触问题模型中刚体位移影响矩阵[F_u]和整体平衡矩阵[Q]互为转置;提出了多轮齿对同时接触时的计算方法,大大减少了分析计算量;建立了轮齿应力与齿面几何学及载荷之间的直接联系;最后将一对准双曲面齿轮副的计算结果与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是吻合的。本文的研究成果虽是针对螺旋锥齿轮而得到的,但它同样是分析其它复杂空间啮合齿轮副强度特性的非常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11):1646-1652
为解决双重螺旋法加工的螺旋锥齿轮接触区难调整的问题,根据螺旋锥齿轮加工的创成模型获得小轮共轭齿面,然后通过预置配对齿面的啮合性能,对小轮共轭齿面进行修形获得满足预置啮合性能的目标齿面;以小轮结果齿面与目标齿面偏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将小轮加工参数调整量作为变量,考虑约束条件建立了优化模型,采用非线性约束优化求解的方法求解。最后以双重螺旋法加工的8×43的准双曲线齿轮副修型为例,通过数值计算和滚检试验来验证双重螺旋法加工齿面的主动设计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精确模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基于MATLAB和Pro/E的对数螺旋锥齿轮离散化建模方法。首先,根据对数锥齿轮的形成原理建立齿面方程;然后,根据齿轮的具体参数计算齿面边界条件;接着利用MATLAB计算出齿面离散坐标点,将这些坐标点导入到三维建模软件Pro/E中,利用其逆向工程模块建立齿面的离散模型。以Pro/E为二次开发平台,运用C语言编程建立只需要输入相应参数即可自动完成锥齿轮创建的程序,为后续锥齿轮的静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和齿面修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螺旋锥齿轮齿面坐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锥齿轮加工时机床调整、试切、修正过程复杂,因此分析齿面曲面结构十分重要。本文利用Visual C 6.0及Madab 6.5编制出大轮齿面坐标的参数化检测程序,能够正确检验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坐标,帮助加工人员快速地检测到螺旋锥齿轮的加工误差量,为螺旋锥齿轮的切齿调整提供准确的修正数据,为提高螺旋锥齿轮的加工质量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汽车驱动桥主减速器弧齿和准双同面螺旋锥齿轮副的降噪优化设计,是目前桥齿轮市场对我们提出而又必须立即解决的实际问题。采用细高齿 制设计思想,控制齿数和、模数、压力角、螺旋角、齿面宽、齿高系数等影响齿轮副啮合接触比(重合度或重叠系数)的主要性能指标,同时综合考虑影响强度设计和工艺性能参数的其它齿形设计参数的合理匹配,实践证明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意大利毛条生产线拉断机传动齿轮轮齿折断现象进行了故障和设计分析,介绍了据此设计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非零"传动弧齿锥齿轮CAD参数化绘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非零”传动弧齿锥齿轮CAD图形系统参数化设计过程中的若干计算机绘图功能的实现方法和技巧,讨论了该参数化绘图软件的特点及优点。经多次试用表明,这些方法正确、实用,可供弧齿锥齿轮CAD二次开发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大型螺旋锥齿轮铣削试验过程中,发现原设计的刀片存在破损、崩刃、断裂等问题。对原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求解出应力集中和应变最大的部位。基于试验数据及有限元理论对刀具的结构提出改进设计。将新结构刀片表面进行涂层处理,并提出几何形状改进方案。根据实验确定的最合理的切削参数,将载荷加载到新结构刀具进行分析,验证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弧齿锥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了弧齿锥齿轮8自由度弯-轴-扭三维空间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啮合刚度的时变性、几何传递误差的非线性、齿轮副间隙及轴承刚度的非线性.利用齿面接触分析与齿面承载接触分析求出几何传递误差与轮齿综合啮合刚度,利用轴承变形理论求出系统非线性支承刚度,使用Runge-Kutta法对传动系统进行动态响应求解,并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弧齿锥齿轮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传递误差是影响齿轮振动的最主要因素,由啮合刚度变化引起的一系列振动受转速与负载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机械产品的虚拟设计,介绍了一种齿形复杂的螺旋伞齿轮建模方法,结合Mi-crosoft Excel绘制渐开线曲线,选用SolidWorks作为虚拟设计平台,同时完成了螺旋伞齿轮的其他特征的生成,并通过接口导入ANSYS中,进行应力分析,使得虚拟设计的螺旋伞齿轮在成品前就能得知其外观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硬齿面、较大模数弧齿锥齿轮制造工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节圆定位夹具.使用该工艺和夹具制造弧齿锥齿轮,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包括石油钻修井装备在内的大功率、重型传动部件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直齿锥齿轮、弧齿锥齿轮的工作原理和建模理论基础;以Gleason弧齿锥齿轮为例介绍此类齿轮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的方法及其在Pro/E野火环境下的实现过程,并以汽车差速器的装配和机构运动仿真为例,介绍格利森弧齿锥齿轮和直齿锥齿轮的应用.所提出的齿轮三维设计理论和方法对于各种齿轮的数字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纠正业界(尤其是在众多的出版物中)在锥齿轮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帮助广大CAD用户走出齿轮三维设计误区.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了两种齿距测量的仪器后,最终采用跨齿相对法作为齿距累积误差在机测量方案、无线电传输式测头系统作为测量的测头系统,并给出了计算过程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ASP模式的螺旋锥齿轮远程设计分析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螺旋锥齿轮设计制造分析系统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基于ASP(Application Setvice Provision)模式的螺旋锥齿轮远程设计分析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其框架模型,介绍了其功能模块和工作模式,讨论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具体实现,并展望了未来要做的工作。远程用户利用该系统将极大地提高螺旋锥齿轮的设计、制造和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20.
弧齿锥齿轮的一种新型精确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与加工方法无关的弧齿锥齿轮的精确设计方法.依据齿轮啮合基本定理,把弧齿锥齿轮的齿面作为空间自由曲面来处理,以球面渐开线及螺旋渐开面为基本数学手段推导出完整的设计算法并依据此方法做出三维实体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