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泥工业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水泥工业国产化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已基本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设计要因地制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采用单压进汽的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余热锅炉产生双压蒸汽,配套补汽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余热锅炉和热水闪蒸技术产生双压蒸汽,配套补汽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采用国产装备,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在建成后2.5~3年内可收回成本。  相似文献   

2.
1 双压余热发电系统 双压补汽式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系统流程见图1所示,与单压余热发电系统相比,双压系统在窑头(AQC)余热锅炉增设了低压省煤器、低压蒸发器、低压过热器等低压汽水系统,汽水循环分别产生高压和低压两种过热蒸汽.高压过热蒸汽作为主蒸汽,汽轮机在第四压力级之后增加了补汽口,并根据低压蒸汽的物理性质适当增大了补汽口以后汽轮机通流部分面积,低压过热蒸汽作为补汽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机做功发电.  相似文献   

3.
水泥窑余热发电遵循以热定电的原则,根据余热条件采取定制化热力系统。为尽可能提高主蒸汽过热度。AQC锅炉内通常设置公共过热器以尽可能的提高汽机进汽过热度。本文以某海外3500t/d水泥余热发电工程为例,定量分析了主蒸汽过热度对余热发电机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汽过热度越大,主汽流量有所降低,低压补汽流量略有上升.汽机热耗汽耗显著降低,AQC锅炉排烟焓略有上升。总体说来,过热度越大机组经济性越好。  相似文献   

4.
从水泥生产工艺角度来讨论余热发电技术应用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乃仁 《水泥》2008,(2):16-20
当前,水泥行业正在大规模的采用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热力设备部门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出适合低温余热发电的余热锅炉和补汽式汽轮机.作为水泥主体的工艺和热工等技术人员,在发展余热发电方面,如何积极地将水泥工艺技术与余热发电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寻求最低的水泥综合能耗及最佳的经济效益,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高泉  彭岩 《水泥工程》2016,29(5):72-74
为提高汽机主进汽温度,水泥窑头篦冷机余热发电抽风可采用多点取风以获得更高的取风温度,提高机组热经济性。本文以某海外项目设计资料为基准,从发电功率、汽耗、热耗等多方面分析了双进气AQC锅炉余热发电系统,较之于传统单进气AQC锅炉余热发电系统的特点,结果表明:双进气AQC锅炉余热发电系统可获得更高的主汽温度,从而显著提高机组发电功率,降低机组汽耗、热耗,是优化水泥窑余热发电系统的又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福滨 《水泥》2006,(12):29-31
0引言 我院于2001年开始了闪蒸余热发电的研究,并于2002年在河南某企业补燃电站中运用。但是由于低压蒸汽发生器的控制以及补汽式汽轮机的设计均存在问题,使得闪蒸出的低压补汽运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目前闪蒸余热发电系统能更大程度地吸收和利用低温废气余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余热发电量,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主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李昌勇 《水泥》2011,(4):27-29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常用的有单压不补汽式、复合闪蒸补汽式、双压补汽式、冷却机两级取热式和带三次风管取热增压增温等几种方式。而有的厂家还采用带四级预热器的预分解窑,利用较高的出预热器废气温度来增加发电量。本文仅就带三次风管过热锅炉和采用四级或五级预热器窑的余热发电系统的热能利用,以及降低烧成热耗与增加发电量问题,根据实际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8.
刘晓飞  石俊武  王亚维 《水泥》2023,(11):60-62
在5 000 t/d水泥生产线的窑筒体外围增加集热罩,余热发电除氧器内部的锅炉给水经补水泵送至窑筒体集热罩加热,产生的蒸汽用于提高余热发电量,冬季时部分补汽还可用于供暖。实践证明此方案经济效益可观,汽轮机第四压力叶片汽蚀大大降低,值得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经历了中高温余热发电、带补燃的中低温余热发电、低温余热发电三个发展阶段。水泥窑余热发电采用的热力系统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性能评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余热锅炉效率、余热发电效率、系统余热发电利用率、吨熟料发电量、平均发电功率、站用电率、汽轮机汽耗和热耗等技术评价指标的计算依据和应用前提,指出了各种指标应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从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性能评价方法角度,探析了选择评价余热发电技术性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