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筑》2012,(18):32-32
本刊讯(通讯员 文吉)为贯彻国家绿色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近日,我国首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评审会议是自《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正式颁布以来,我国首次对绿色工业建筑项目进行评审,实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标识评价“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建筑》2012,(20):24
近日,我国首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此次评审会议是自《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正式颁布以来,我国首次对绿色工业建筑项目进行评审,实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标识评价的"零的突破"。201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日前,18位专家分成8个专业评价组,对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大型中央空调产业制造基地、博思格建筑系统(西安)有限公司新建工厂、友达能源(天津)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第一批"绿色工业建筑标识"、第一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评审会议8月9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住建厅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相关领导以及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工业建筑学组各专业专家。评审专家分成10个专业评价组,以《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4.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工厂于2013年3月份通过我国"绿色工业建筑"三星认证评审,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首个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项目通过采用绿色建材、被动及主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水回用等技术措施,实现高效生产,保证员工的职业健康,充分体现了绿色工业建筑的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佛山工厂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并分析其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引言 2012年我国绿色建筑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手段初见端倪.2012年,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宣传普及空前高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项目数量稳步增加,标识评审机构基本覆盖全国,能力建设继续增强.我国已迎来了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识.住建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并于近日印发。该《导则》将作为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导我国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作为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导我国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已印发各地。  相似文献   

8.
建筑新信息     
《建筑技术》2012,(12):1140-1142
我国对首批绿色工业建筑项目进行评审 自2010年8月住建部批准颁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以来,经过两年来对《导则》的理解、认识和具体贯彻实施,部分工业行业和一些工业企业已在开展绿色工业建筑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提供了有益示范。近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在京召开评审会,组织18位专家,以《导则》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发展迅速,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标识在线申报平台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线申报评审系统进行了介绍,旨在使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工作实现"信息化流程、在线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平台依托一个高效运转的在线系统,衔接申报单位、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实现项目在线申报、在线评审和在线管理,将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方法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该业务实现全面而轻松的管理信息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我国绿色建筑取得了规模化的发展,申报绿色建筑的数量大幅增加,更多城市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是对评价机构的一次重大挑战。一、绿建标识评价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绿建中心)今年评审项目的数量,在去年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了中心设立以来的新的记录。2014年,共举行31次绿色建筑标识评审会议,其中18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委员会(工业建筑组)成立暨评价工作研讨会于5月13日在郑州召开。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刘筑雄总工对《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希望今年能对几个绿色工业建筑的项目开展评价工作,通过经验的积累、积极推动全国范围内绿色工业建筑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评审部郭振伟经理就绿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深圳市发展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宣传绿色工业建筑理念,推动深圳市绿色工业建筑发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于10月22日在深圳坪山新区雷柏科技工业厂区成功举办了“绿色工业建筑技术研讨会”。会议议题涵盖了绿色工业建筑的标识评价情况、标准体系、技术应用、推广发展.优秀案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江苏省盐城市将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十二五"促进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新增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100项标识"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市已获绿色建筑标识13项,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通过省绿色建筑标识评审项目5项,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2014年,盐城市将重点推进省绿色建筑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节约型城乡建设十大工程建设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创建国家绿色生态城区。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绿色建筑已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而对绿色工业建筑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我国工业化的特定阶段以及紧张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发展绿色工业建筑的要求更为迫切,同时,发展绿色工业建筑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与民用建筑比较,分析了工业建筑的特点,提出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要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绿色、低碳、智能"产业导向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更多的工业项目开始落户海外;鉴于当前我国工业建筑领域的结构设计现状及建筑工程领域的新型技术水平,在绿色建造及海外项目属地化实施方面,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选型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互联网+"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能够提升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信息化技术受到行业普遍关注。各级绿色建筑标识评审机构、地方政府及企业都开始重视"互联网+"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互联网+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是收集基础数据,将数量庞大的基础软件整合起来设计出云计算软件,同时在建筑部品部件、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及标识评价管理上互联网化,甚至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放到互联网上,让大众与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2月20日,由建研科技工程咨询设计院低碳建筑研究所承接的绿色建筑咨询服务项目,西宁市新华联广场2号地运营标识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成为青海省首个通过运营标识评审的绿色建筑。评审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甲方和承接单位汇报的基础上,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各个方面,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推进机制,促进绿色建筑普及化、规模化发展,按照"简政放权,上下联动"的原则,近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将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申报、评审权委托下放到符合条件的设区市,评审通过的项目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集中进行公示,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  相似文献   

19.
<正>8月1日,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标办魏林滨总工程师督导下,潍坊市住建局组织召开了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会议。经专家评定,滨海开发区中央商务学校、奎文区圣邦·东领道等6个建筑项目均达到了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要求,全部合格。作为中美绿色低碳示范城市,近年来,潍坊市住建局高度重视绿色建筑推动工作,2014年8月份,该市在全  相似文献   

20.
要闻     
《建筑》2021,(3):10-11
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对绿色建筑标识的申报和审查程序、标识管理等作了相应规定。管理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管理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标识是指表示绿色建筑星级并载有性能指标的信息标志,包括标牌和证书。绿色建筑标识授予范围为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标识星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级别。其中,三星级标识认定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二星级、一星级标识认定可采用国家标准或与国家标准相对应的地方标准。新建民用建筑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工业建筑采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既有建筑改造采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