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厂的一台J2108型胶印机在使用几年后出现了套印不准现象。这种现象时好时坏,经多次检查,也未能排除故障。 套印不准一般分为左右不准和前后不准。我厂的机器左右套印准确,而前后不准,有下不到位现象,误差在2~3mm不等。在检修中我们首先检查传动销是否断裂、前规定位轴是否稳定,并调整了前规高低。在试印中我们又调整了压纸轮、压纸毛刷的前后位置,问题没能解决。但机器的输纸平稳,没有纸张歪斜现象,输纸时间也合适。 我们又试着分别使用两侧规,结果在使用靠身侧规时,套印不准较严重,而另一侧规下不到位。同时检查前规的前后位置时,发现靠身一侧叼纸量只有3mm多,而靠  相似文献   

2.
我校新购进的一台景德镇PZ1660单色胶印机,在试印过程中,发现纸张靠身和朝外规矩(前规线)有时下得快(纸张在前规到达定位位置前就已经到达前规定位线或是已超过前规定位线的现象称为”下纸快”),有时下得慢(把纸张在侧规开始定位时仍未到达前规定位线的现象称为”下纸慢”),造成规矩不稳,但误差都不是很大,都在1nllil以内...  相似文献   

3.
结论与建议 1.机器日常保养工作的重要性 多数厂家(尤其是私营印刷厂家)为节约人工成本及提高产量,往往忽视机器的日常保养,不按照规定给机器加油、清理,即使在印刷淡季,也不对机器进行全面保养.机器保养不到位,就会使机器出现超常磨损,给将来的修复工作带来较大麻烦.  相似文献   

4.
一台胶印机规矩不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率,甚至使机器无法印刷。本文总结了胶印机规矩不准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一、前后规矩不准 (一)前后下不到位的原因 1,前规压纸板低,阻力使纸张下不到位; 2,前规挡纸板不平行(一般误差应不超过2mm),引起纸张下不到位,纸张定位不稳定; 3,压纸板过高,摆动牙碰纸边引起纸张下不到位; 4,毛刷轮压力轻,引起纸张到达前规  相似文献   

5.
本厂在上海高斯8色胶轮机、北人JJ204胶轮机上印制16开书刊时,经常发生折页故障,如折缝前后帖不一致、折缝歪斜、16开尾部折痕前后帖摆动不一致,尤其在高速折页时此类问题更为明显,也较难解决.经过反复摸索,从单张纸胶印机的纸张定位系统对纸张的定位方法得到启示,与单张纸胶印机类似,在八开纸帖经前挡规和侧挡规定位后,再在纸帖尾部添加两把毛刷以防止纸帖高速到达前挡规时的回弹,以及因机器振动和输纸带摆动所引起的纸帖定位不稳与纸帖摆尾的问题,保证纸帖准确定位.经精心调试后,上述故障基本得到解决,折页质量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6.
胶印机输纸机构将纸张输送到定位装置定位后,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就是将纸张递送到压印滚筒与橡皮滚筒间进行印刷。由于纸张经过前规和侧规定位后处于静止状态,而印刷滚筒则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此,纸张在到达印刷滚筒之前需要由递纸机构来完成加速递送过程。如图1,纸张在前规定位后,递纸机构将纸张加速到与压印滚筒表面线速度一致,纸张与压印滚筒在等速状态下平稳交接,递纸机构递纸的平稳性直接影响纸张交接和印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平压平模切机叼纸牙排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定位系统的运动误差,通过实验对模切机在不同速度下的定位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得到牙排定位系统真实振动状况,以分析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结合牙排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和动态误差分析,对前后靠规的从动件直接进行动态测试,得到凸轮从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情况,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得知升速过程会使牙排定位系统的振动加剧,尤其在定位方向振动更加明显,对牙排的定位精度影响较大。实验结果为模切机叼纸牙排定位结构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厂有一台TY615印刷机,在印刷时出现了套印不准的现象,误差大约0.3mm,与我厂的印刷质量要求相差太远,造成了很多不合格产品。我们开始以为是前规打颤引起跑规矩,更换了前规和推纸杆上的轴承和滚子,套印不准的问题仍未解决。再检查递纸牙排及滚筒大开也处于正常状态。在不吸纸时,台压试印两次,套印十分准确,证明了版台和滚筒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最后,我们慢慢点动机器,发现输纸不到位.这样毛病就找到了。根据以往经验,我们觉得此毛病出在设备传动系统的原始定位上,立即把机器传动面大罩打开,将滚筒齿轮拆下来,把…  相似文献   

9.
故障一:封面输送平台输纸时间不对 排除方法:运转机器观察,整机动作基本协调,只有封面输送时间滞后。万向节传动误差,大转台到封面输送台、托打、夹紧工位的齿轮传动误差不可能产生这一结果。于是断定可能是某一机构或零件松动所致。仔细观察输封面与托打夹紧动作间的传动关系,发现其间是靠链条来传动  相似文献   

10.
赵国松 《印刷技术》2008,(15):67-67
轮转机印刷滚筒和水墨辊靠机器两侧机体(承重墙板)支撑高速运转。加工和装配时,墙板孔的定位精度和行位公差要求十分严格,它直接关系到印刷滚筒和水墨机构的运转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制造厂的装配水平和精度保证能力。由于机器墙板孔磨损而影响印品质量的问题经常发生,因此,应认真分析墙板孔磨损的原因,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对结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后固定盖板隔距对棉结杂质的影响,用AFIS单纤维测试仪对不同道夫、刺辊速度和后固定盖板隔距所加工生条的棉结杂质情况做了检测,结果显示,当梳棉机产量较低时,采用0.50 mm后固定盖板隔距对棉结杂质去除比较有利;当梳棉机产量较高时,杂质去除以原机状态和0.75 mm隔距方案为最佳,小隔距的0.25 mm方案最差.当刺辊速度在800 r/min时,加装后固定盖板几个方案的棉结去除均不及不加固定盖板的原机状态;当刺辊速度在1000 r/min~1200 r/min时,加装后固定盖板的1.00 mm、0.75 mm隔距方案总体上有利于棉结去除(均比原机状态好).综合棉结杂质去除,以后固定盖板隔距取0.75 mm较佳.从杂质平均尺寸变化来看,加装后固定盖板可能使杂质梳碎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对纤维长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后固定盖板隔距对纤维长度分布的影响,用AFIS单纤维测试仪对不同道夫速度、刺辊速度和后固定盖板隔距所加工生条进行了纤维长度检测.结果显示,无论产量高低,隔距过小对长纤维损伤都比较严重;当产量较低时,以0.5 mm隔距方案对生条中纤维长度分布较为有利;当产量较高时,以0.75 mm~1.0mm固定盖板隔距方案对生条中纤维长度分布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为了顺利生产Outlast腈纶混纺针织纱,分析了Outlast腈纶纤维的性能特点,并在纺纱过程中针对性地采取了工艺技术改进措施。通过纺纱前喷洒抗静电剂;清梳工序适当降低各打击梳理机件速度,放大梳理隔距;并条工序采用重加压、大隔距、轻定量工艺原则;粗纱工序选用较小的后区牵伸与较大的罗拉隔距;细纱工序在较大粗纱捻系数的基础上,采用较大的后区隔距、较小的后区牵伸、低速度等工艺;各工序严格控制温湿度,结果成功纺制出棉/Outlast腈纶60/40 18.3 tex混纺针织纱,达到了较好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讨重定量对细纱牵伸的影响与工艺控制措施。通过工艺对比试验表明:重定量对细纱牵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纤维移距偏差增大、控制作用相对减弱、纤维变速点分散、握持力与牵伸力不匹配。可采取小前区隔距、大后区隔距、新型下销纵向强控制、压力棒隔距块稳定变速点、小钳口紧控制等工艺措施;采用高弹性胶辊重加压工艺,选用C型罗拉座及气压加压摇架等器材,可确保正常牵伸。指出:只有稳定和提高成纱质量,才能促进重定量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顺利纺制Pindarl纤维纱,对Pindarl纤维进行预处理,开清棉采用多梳少打,以梳代打的工艺原则;梳棉工序采用较大的隔距,并适当降低分梳速度;并条工序采用配有自调匀整的单道并条机;粗纱工序采用较大的粗纱捻系数和橡胶假捻器;细纱工序采用较大的后区罗拉隔距、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及较低的速度;络筒工序采用低速度、低张力的纺纱工艺,最终保证了Pindarl 14.8 tex纱的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16.
确定梳棉机后固定盖板隔距的研讨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后固定盖板隔距的确定要从后固定盖板作用出发。应从对纤维束定向度、纤维束预分梳、纤维损伤、生条棉结和杂质、梳棉机的产量、锡林的速度及喂入到锡林上棉束的大小及均匀程度等方面束考虑确定后固定盖板的隔距。提出了后固定盖板隔距应适当大一些掌握的观点,并通过试验论证了此观点。  相似文献   

17.
赵博 《棉纺织技术》2007,35(8):31-33
为了顺利生产牛奶蛋白纤维氨纶包芯纱,对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生产前对牛奶蛋白纤维进行预处理,清梳工序采用低速度、大隔距、多梳少打、均匀混和、快转移、小张力的工艺原则,并条采用顺牵伸,粗纱适当加大捻度、减少后区牵伸倍数,细纱采用重加压、大后区隔距、小后区牵伸、小钳口隔距等技术措施.措施实施后,成纱质量好,条干均匀.  相似文献   

18.
探讨立达环锭纺纱系统的应用技术。针对立达环锭纺纱系统设备的性能特点,开清棉工序优选各部隔距及速度,降低了筵棉棉结的增长率及短绒;梳棉工序采取优化各部隔距、适当降低刺辊速度、增大锡林刺辊的线速比等措施,加快纤维转移,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艺配置中重点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合理设计牵伸分配和罗拉隔距;粗纱工序重点掌握好纺纱张力,合理配置工艺参数,改善粗纱内在质量;细纱采用"两大两小"针织纱工艺,并对前胶辊与中铁辊的中心距进行了优化,最终使所生产的C 14.6 tex纱的主要质量指标达到了Uster 2007公报5%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芳  赵美宁 《轻工机械》2006,24(3):93-96
根据模切机后靠规定位机构的运动特点和装配特点以及工业现场的实际测试条件,运用测试技术相关理论,搭建了机构实际运动状态的测试系统,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测试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对实测曲线和理论曲线进行了比较,用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细特涤纶纤维生产细号竹节纱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采用0.89 dtex涤纶纤维纺制T12.3 tex的细特竹节纱生产技术要点。通过分析细特涤纶纤维的纺纱特点,提出清棉要降低各打手速度,梳棉优选针布和各部隔距,并条选用较大的后区牵伸倍数,粗纱合理配置罗拉隔距和钳口隔距,细纱采用较大后区牵伸倍数和适宜型号的钢丝圈是生产的关键,并且认为电清门限参数合理配置是清除有害纱疵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