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茶饮料沉淀机理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饮料各种内容物,分析引起茶饮料浑浊沉淀的主要物质,探讨酶法解决茶饮料的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生产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货架期内产生沉淀。基于这个问题,国内外茶饮料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基本阐明茶饮料产生沉淀的机理,开发多种抑制沉淀生成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针对的都是以茶叶为原料直接进行加工的产品。因此,在使用这些方法处理使用茶提取物为原料的调味饮料时,效果不甚理想。在调味饮料中添加其它植物提取物,使处理过程更加困难,其结果将会更加不理想。调味茶饮料沉淀问题最终会阻碍茶饮料多样化发展。目前,有关处理调味茶饮料沉淀的文献报道较少。旨在借鉴当前有关资料,论述调味茶饮料生成沉淀的机理及探讨使用现行技术手段处理沉淀问题的可行性,为茶饮料多样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茶饮料沉淀机理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海宾  朱俊 《福建轻纺》2003,(10):48-50
根据茶饮料各种内容物,分析引起茶饮料浑浊沉淀的主要物质,探讨酶法解决茶饮料的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4.
着重分析了茶饮料生产中色泽与沉淀的主要组成成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概况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控制茶饮料生产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5.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分析了茶饮料生产中色泽与沉淀的主要组成成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国内外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概况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控制茶饮料生产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6.
茶饮料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bstract 《饮料工业》2000,3(6):15-17
综述了目前茶饮料技术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茶饮料的沉淀、护色、香气的保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红茶、菊花和金银花为主料,研究了这种茶饮料的配方和工艺条件,解决了茶饮料的浑浊和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8.
绿豆茶保健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鑫  杨桂云 《饮料工业》2007,10(7):25-27
以茶叶和绿豆等为原料研制了一种复合茶饮料,设计了绿豆茶饮料的配方,采用脱酚工艺及添加抗坏血酸的方法,解决了饮料混浊沉淀及褐变问题。  相似文献   

9.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不同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水质、茶叶原料、工艺技术、包装方式及材料等因素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了茶饮料生产中解决混浊或沉淀的技术及色香味的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茶饮料生产技术现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不同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了水质,茶叶原料、工艺技术、包装方式及材料等因素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了茶饮料生产中解决混浊或沉淀的技术及色香味的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冷浸对液态茶饮料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文文  杨春 《食品科学》1998,19(8):24-26
试验研究表明用冷浸法对茶叶进行提取,既有较高的浸出率,又可使液态茶饮料保持茶叶原有风味,且清澄明亮,在贮存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混浊沉淀,可解决目前液态茶饮料生产中产品不易保持原有风味及易产生混浊沉淀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PVPP在乌龙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了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研究了PVPP对乌龙茶饮料的处理效果与条件。研究表明,PVPP可吸附茶饮料中的部分茶多酚,进而延缓沉淀或浑浊的发生,提出茶饮料的稳定性,延长茶饮料的贮存期。并对PVPP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PVPP可行的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13.
液体茶饮料品质研究进展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茶饮料具有方便携带,天然健康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液体茶饮料的快速发展,液体茶饮料的品质也开始被大家重视。液体茶饮料的品质问题主要是茶汤沉淀、色泽褐变以及香气劣变等,尤其以绿茶饮料最为普遍,这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产品的风味品质也会下降。影响液体茶饮料茶汤品质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原料茶的选择及其加工工艺、浸提水的水质、以及液体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等。文章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液体茶饮料品质的形成、影响因素、调控方法等进行综述,为液体茶饮料品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离子色谱法测定茶饮料及含蛋白茶饮料中氟含量的方法。采用AS19(4 mm×250mm)色谱柱,以梯度浓度的KOH作为淋洗液,含蛋白茶饮料用乙醇沉淀蛋白,通过高速冷冻离心去除脂肪,取清洗挥干后用水复溶,经C18小柱净化。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97,普通茶饮料回收率在98%~103%,奶茶饮料的回收率在82%~88%。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解决了茶饮料干扰大的难题,适用于茶饮料中无机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解决茶汤沉淀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解决茶饮料生产中的茶汤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速溶茶粉在茶饮料中应用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几千年的沉淀,不但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也使茶走向了世界.中国茶饮的工业化生产,是最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加上深入人心的饮茶习惯,茶饮料的销售量近年来在中国大幅增长.我国茶饮料几年来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999年到2002年茶饮料消费量分别为20万吨、50万吨、120万吨、185万吨.尽管如此,我国茶饮料人均消费量仍然很低.2002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仅1.5公斤,按日本人均年饮用20到30公斤计算,我国茶饮料市场应该还有几十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即使按人均消费10公斤的茶饮料计算,我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13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解决茶汤沉淀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解决茶饮料生产中的茶汤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矿泉乌龙茶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延群 《食品科学》1995,16(11):23-25
采用优质矿泉水泡制高山乌龙茶,攻克制备茶饮料的三大难关“沉淀、褐化、染菌”,制出色香味兼优的矿泉乌龙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三方面全面地论述解决茶饮料生产中的茶汤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绿茶饮料的加工技术中仍存在保色、保香和防沉淀等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沉淀现象是目前制约绿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冷后浑的形成,茶汤性状不稳定,不能保持清澈透明的饮料特征,或在储藏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沉淀;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需采用各种方法去除冷后浑或阻止冷后浑的形成,以保障产品的澄清透彻。本文从参与绿茶饮料沉淀的主要生化因子(茶多酚、蛋白质、咖啡碱、金属离子)出发,深入探讨了茶多酚与蛋白质、茶多酚与咖啡碱、茶多酚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络合机制;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个方面综合概述了绿茶饮料当前主要采用的澄清技术,并根据沉淀机制对绿茶饮料可行的澄清技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