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西安较为重要的基督教文化建筑进行了研究,对基督教在西安的传入、传播及基督教各团体在西安的建设活动进行了论述与总结,分析了西安地区基督教文化建筑的特征,阐述了此类建筑对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居住形态发展与历史城市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城市具有较为完整的某一时代或若干时代叠加而形成的传统环境。文章从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以及社会进步引发居住形态变革,说明中国城市旧区急需改造,同时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亦迫在眉睫。在关于城市的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应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物建筑三个层面上建立历史城市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市具有较为完整的某一时代或若干时代叠加而形成的传统环境,文章从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以及社会进步引发居住形态变革,说明中国城市旧区急需改造,同时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亦迫在眉睫.在关于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应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物建筑三个层面上建立历史城市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济南商埠开埠与建设的历史,从济南近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手,运用环境差和城市特色等城市环境美学的观点,论证济南北方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分析济南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的老城与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环境差别的城市形态特色,阐述了济南近代城市体现的中西建筑文化碰撞、混杂、交融的风貌特征.指出珍惜城市的历史,对近代外来文化对济南城市的影响,应采取"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正确建筑历史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动因、机制及达成来论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在中西方都代表着2种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差异的生活理想;和谐的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话语下的“生态和谐”,而和谐的达成便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8.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加速发展,大量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及个数不断增多已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城市是一种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复合产物。城市建设总是在不断地改变与塑造地质环境,而地质环境又制约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本文就城市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的突出问题,例如用地规划、供水水文地质、固体废物危害。地面沉降、区域稳定性与地震及地下水污染等做了一个述评,并阐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济南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济南商埠开埠与建设的历史,从济南近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手,运用环境差和城市特色等城市环境美学的观点,论证济南北方山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分析济南近代城市形成过程中的老城与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环境差别的城市形态特色,阐述了济南近代城市体现的中西建筑文化碰撞、混杂、交融的风貌特征。指出珍惜城市的历史,对近代外来文化对济南城市的影响,应采取“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正确建筑历史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色彩表征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张家口市历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特点、建筑色彩现状的分析,确定张家口应以淡雅的暖灰色构成城市色彩的主旋律.以张家口大境门、堡子里历史文化片区为"根",按照城市发展轨迹,通过城市色彩变化,体现城市的生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1.
将城市古城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文化艺术设计相融合,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上采用艺术设计手段来保护与建设,呈现出古老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历史的记忆.探讨在设计中,一是如何去拆除、重新建设;二是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加,改善环境;三是做地区有特色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西安古域的保护和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改造,达到振兴古域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再现古城西安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保护与发展,在城市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时空记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美国城市研究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提出:在消费社会、后工业时代,城市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应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看待城市的发展问题。该理论为研究城市更新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基于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树立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做好全局规划;(二)保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完善周边文化基础设施;(三)吸引创意人才入驻,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发展;(四)开展特色活动,实现人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有机互动;(五)塑造文化价值观,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召力与整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最近,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历史街区正在逐渐丧失曾经的繁荣辉煌而走向衰败,自身的老旧建筑以及较差的物质环境逐渐使得历史街区变成城市杂乱和落后的代名词.同时,隐藏在街区中的历史文脉也在逐渐消失.因此如何复兴历史街区便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是对丹东市的城市设计提出发展策略,从丹东地区建筑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丹东市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城市设计和景观形态学的理论对丹东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文章认为丹东的城市设计需要从城市和群体角度作整体性的研究,尊重自然环境,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塑造,探讨原有城市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设计之间的融合方式.以消除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隔阂为前提,结合徐州历史和地域特征,根据徐州城市特点,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提出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多角度寻求汉文化展示与利用的途径,构建徐州独特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是对丹东市的城市设计提出发展策略,从丹东地区建筑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丹东市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城市设计和景观形态学的理论对丹东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文章认为丹东的城市设计需要从城市和群体角度作整体性的研究,尊重自然环境,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和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缺失,以及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日趋严重的环境损害现象.并在研究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指出在新时期下,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同时,也提出了重构城镇化发展、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的一些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完整地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其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如今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应该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首先须对城市作出正确的定位,并按城市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然后从城市整体的特性中考虑当地传统建筑的保护。唯有如此才能使保护和发展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古城西安在景观设计中如何重塑与整合保留历史文化特色.文中以古城西安近几年在商业街道、旅游景区、文物遗址修复改建为例,结合现代城市建设与设计理论,分析如何使其保留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在保护与发展中走自己的设计道路,并以此为探索现代城市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发展方向思路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骆倩舟 《饰》2004,(4):29-30
高速的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延续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区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历史建筑被重新认识,喻示了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旧城市交融共存,是一个和谐生长的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时代精神。历史环境具有复杂性,不稳定性与多样性,它不只是过去的产物,更关系到城市的未来。目前被广泛接纳的观点是:在不超出维持系统包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城市建设应在提炼城市文化方面追求意境、个性、文脉和哲理,把握深刻的创作意识,形成连贯的文脉。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与历史环境对话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