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Planning》2019,(7)
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当今国际法的时代潮流,引领国际关系朝着和谐共赢的目标迈进。其提倡的共建绿色海洋生态体系、合作治理、共同安全等理念对打造国际航运秩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结合国际航运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国际航运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园林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回顾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从最初的以狩猎为主的苑、囿,到模拟自然神仙仙境造景,后经魏晋时期文人参与造园诗情画意入园林,和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直到明清私家园林大量发展,中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历史已经逝去但是它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中国古代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朴素自然审美观念等都启发着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所谓"无水不成园"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批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师来引导。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97-98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现代转换展开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理论研究,促进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的形成;有利于夯实我国教学实践的本土根基,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有利于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关注,提升中华民族的教学自信。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现代转换必须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语境、融合创生等原则,可以采取精选对象、细化主题、融入学科、契合场域、多维观照、技术推助等策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继续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胡娟 《华中建筑》2010,28(5):14-17
城市是由无数情境组成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建构生动情境是赋予城市活力的源泉。"情境主义"的社会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欧洲极具影响力。面对现代理性主义的贫乏,"情境主义"认为革命势在必行,并提出"总体都市主义"、"建构情境"、"复杂空间化"的城市思想。该文通过"情境主义"的城市思想研究,旨在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的一个流派——印象派有着密切的关系。印象派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流派,它不仅对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也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对中国油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很多画家的思想都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的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必须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的统一。文中指出,只有将西方的管理理论有益部分有机地溶化于中国现代管理之中,成为其中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才是科学的能够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 是旧中国建筑活动的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那么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通常被视为建筑活动的停滞期和凋零期。战争的涂炭、资料的散乱与缺失,使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认为建筑活动的停滞并没有妨碍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 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现代建筑思想空前活跃, 建筑师对战前官方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战争期间和战后,现代建筑实践及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赵丽芳 《山西建筑》2008,34(2):348-349
阐述了风水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从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和阴阳美五方面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风水美学思想,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欧式建筑风靡厦门。欧式建筑在这里处处都是,而且各种风格都有,有的不伦不类、比例失调,有的简陋粗俗,有的极尽烦琐之能事。对于建筑创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憾事,建筑界有许多人认为,欧式建筑怎么能是现代建筑,这和中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2):107-109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也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老年人健身器材的设计研究日臻完善,然而现有设计西式化严重,漠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缺乏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因此本文以老年人健身器材为研究对象,在剖析老年人健身器材设计民族化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民族化设计的过程,并结合中华太极文化设计提出一款老年人健身器材,希望对解决老年人健身器材的民族化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我国古典园林魅力渐趋减弱这一现象,引出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生活的思考。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现代生活变化的总结,认识到目前国内中国式园林萧条而西方式园林大受欢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式园林在现代生活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设计手法急需改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2)
通过科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环保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这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俄携手共同打造"大欧亚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路,即中俄合作共同主导先建立起"大欧亚自贸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欧亚安全共同体"和"大欧亚文明共同体",最终形成"大欧亚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
汉语的文白转型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导致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促成了新式语文辞书的问世和编纂价值取向的古今演变,形成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文白雅俗古今中外相融共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5)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早 《中国园林》2004,20(12):33-36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它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分析其理水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早 《建筑学报》2004,(9):62-63
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对其理水的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4)
社会变迁带来的居民的居住方式改变、共同兴趣爱好消减、宗教仪式衰微、公共利益责任主体转移等,使得传统社区精神逐渐消逝并陷入"共同体困境"。现代社区精神重塑很有必要,应将自治事务的单位选择和行政事务的单位选择区分开来,明确社区居委会定位及与其他社区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不同业态的小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Over time, balloon-frame construction has been debased, promoted, and then submerged into a collective cultural unconscious.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diverse methods of house construction gradually combined into a single way of building. This created a “massive system”—a type of practice that technology historian Thomas Hughes describes as ubiquitous and resistant to change—including every point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o every scale of application, from forestry to urban design, including many unsustainable practices. How will things change? Either the system will adopt token improvements or there will be radical change, perhaps returning our ways of building to more diverse practices of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revisits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is journal nearly twenty years ago, analyzing new data and introducing concepts of knowledge conversion, hybridity,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 a history of wood framing that is rich and contingent, and that reveals, discusses, and elaborates implications of our indifferent use of light-wood fram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0.
刘萌旭  赵博涵  齐阳 《城市建筑》2014,(14):279-279
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筑的空间组织及形式构成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城市的发展,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淡出了现代建筑的舞台。如何保持自己,对其加以扬弃和更新从而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本文灵感的思考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