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毓英 《表面技术》1998,27(4):37-39
介绍了钢铁发黑技术发展概况、常温发黑的成膜机理和HH902钢铁常温发黑剂系列产品的技术特征,着重分析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艺规范问题。作者依据长期实践认为,前处理好坏是获得优质常温发黑膜的关键,后处理对发黑件防锈能力有重大影响。并指出了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成本,必须抓住全过程工艺控制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铜—硒钢铁常温发黑剂在推广中遇到的结合力差、溶液维护困难、产生黄色水锈等问题,研究了对策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研制的HD钢铁常温发黑剂和新型防锈钝化水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钢铁无毒常温发黑后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钢铁常温发黑后处理工艺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后处理工艺可以解决常温发黑大规模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材质要用不同的后处理剂。并获得了一种用于普通碳钢的后处理剂-FF-91C和一种用于铸铁的后处理剂-AF-91D。  相似文献   

4.
林自华 《表面技术》2000,29(3):18-19
通过研究试验把钢铁常温发黑剂与室温快速磷化液有机的组合起来,配制成一种新的溶液-常温发黑、磷化液。然后再进行中温磷化增厚磷化膜得到一种 钢铁装饰防护膜-常温发黑、磷化膜。这种双层保护膜,既有常温发黑膜美丽的黑色外观,又有磷化膜细致的结晶、牢固的结合力及良好的耐磨、耐蚀等性能,尤其是显著提高了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5.
钢铁常温发黑处理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良生 《表面技术》1997,26(2):13-14
研制了一种性能优良的钢铁常温发黑处理剂,讨论了钢铁发黑成膜机理以及工艺地膜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钢铁常温复合镀层发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忠诚 《表面技术》2002,31(3):25-26
对先常温磷化再常温发黑的复合层发黑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铁系磷化膜的基础上,不仅可以直接进行常温发黑,而且得到的复合发黑层,其外观颜色与钢铁常温单层发黑的外观没有区别,而复合发黑层的附着力有明显的提高,其耐蚀性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树成  王英兰 《表面技术》2012,41(3):112-114
简要介绍了钢铁发黑的几种方法,包括碱性高温发黑、常温发黑、余热成膜发黑。碱性高温发黑的工艺成熟,膜层为磁性氧化铁,装饰性和耐磨性好;常温发黑的设备简单,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余热发黑是利用工件自身余热成膜,具有节电、节水、无污染、无排放、操作简便的优点,而且形成的保护膜是高分子材料,耐腐蚀性高。因此,余热发黑技术在处理需回火的零部件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环保型钢铁常温发黑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 《腐蚀与防护》2006,27(11):588-589,59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开发了一种环保型钢铁常温发黑剂,发黑膜层具有很好的耐蚀性,与基体有很强的附着力且色泽黑亮。发黑膜层的AFM图显示膜层具有很好的致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介绍了HH902钢铁常温发黑剂的特点及配套工艺,介绍了清洁生产、节能的、具有可操作性、适用性的几种工艺流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SX—891钢铁常温发黑剂的应用与工艺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文辉  彭长明 《表面技术》1993,22(2):86-88,85
SX-891钢铁常温快速发黑剂具订工艺适应性强,液液稳定、调整方便,发黑质量均匀、产品合格率高等优点。应用该工艺不但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轻水污染,改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1.
紧固件的黑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桂英  周晓霜 《表面技术》2003,32(4):46-47,50
通过集传统的氧化,磷化工艺与一体化的试验研究,确定一种黑化处理的新型工艺,以期应用于紧固件的黑化处理中。  相似文献   

12.
开发了一种高质量发黑工艺,它是在低温化学镀镍的基础上进行氧化处理的方法.该方法获得的发黑膜层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膜层结合力优异,耐磨,色泽纯正.可满足工业生产的高质量发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钢铁表面无硒发黑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在常温发黑工艺中使用的亚硒酸或二氧化硒具有毒性大、价格高的缺点,提出了以硫代替硒与铜离子反应作为主成膜物质确立的无硒常温发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并对该发墨体系的主成膜剂及其它添加剂的选择方向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孔庆平  尹冰 《表面技术》2007,36(6):85-86,92
为了在黄铜基材上常温获得黑色膜层,研究了黄铜酸性氧化发黑工艺,着重对硒-铜-磷系发黑液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黄铜氧化发黑的前处理、溶液组分和着色时间等因素对着色膜层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液组分是影响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使用时要注意控制其含量;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高着色膜质量.最终研制出一种常温KY型发黑液,与传统配方相比,该发黑剂具有发黑时间短、发黑膜耐磨且黑色纯正、光亮性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树成 《表面技术》2006,35(3):70-71
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他添加物,研制出了使用工艺简单、节水、节电、无污染的钢铁防锈发黑剂.论述了钢铁防锈(高分子)发黑剂的热聚合-沉积发黑方法与原理,并对膜层性能进行了检验.发黑膜层与基体结合力强、耐蚀性高、致密性好且色泽光亮,是一种理想的钢铁防锈发黑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一种中温黑色磷化工艺,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磷化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黑色磷化膜表调后的厚度为6μm,其厚度为表调前传统磷化膜的1/3左右.通过表调也可使磷化膜均匀、致密,耐蚀性得到明显提高.硫酸铜点滴腐蚀时间是国家标准的4倍,氯化钠浸渍达72h.结果得到了一种成本低廉、无沉渣、无毒、膜黑的工业生产型磷化液.此工艺可以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吕维忠 《表面技术》2004,33(3):29-31
运用统计学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的因素对铜常温发黑剂体系的性能影响.通过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体系的多种显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了多种因素间的双因素交互作用.而且这些交互作用的影响很难被传统的单因素试验发现.本研究结果可用于设计高性能的铜常温发黑剂.  相似文献   

18.
Wet storage staining is a phenomenon that occurs on both zinc coated and 55% Al–Zn coated steel sheets during shipment or storage in damp conditions. Whereas zinc coated sheets form white corrosion products, 55% Al–Zn coated steel sheets form black corrosion product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pH and wet storage on the occurrence of black rust staining of unpassivated Aluzink sampl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in terms of corrosion product formation and composition. A characterization of corrosion products formed has been performed mainly based 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X-ray microanalyses (SEM/EDS) for morpho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 (XRD) for crystalline phase identification. Black rust formation is strongly related to alkaline pH regions and is enhanced by the temperature. All black panels show the presence of Bayerite (Al(OH)3), mainly formed on the aluminum rich dendrite branches and a basic zinc aluminum carbonate (Zn6Al2(OH)16CO3·4H2O) formed in the zinc rich interdendritic alloy regions in contact with air. Blackening of Aluzink surfaces is connected to differences in optical properties of embedded metallic zinc and/or aluminum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hape and size in the corrosion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