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述了江汉盆地沔阳凹陷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油气藏特征,总结了成藏模式。沔阳凹陷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为主,少量岩性油藏。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来源于自身的烃源岩,凹陷中北部以侧向排烃为主,潜江组沉积末期是其生排烃和油气运移的关键时刻,油气主要富集于距离成熟烃源体最近的鼻状隆起带内。白垩系为多源次生成藏,垂向排烃为主,油气主要富集于大断层上升盘的构造圈闭中。主要成藏模式有五种,自源一侧向排烃一封闭型是最有效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恩平凹陷北部隆起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类型众多,但各构造贫富差距较大,区域成藏认识不明。通过对区内油、气、岩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研究区所发现的原油可划分为4种类型,主要来源于恩平17洼文昌组半深—深湖和浅湖—半深湖相两类优质烃源岩,烃类气体为混合有机质生成的原油伴生气,CO2气体主要为幔源无机成因气。研究区油气充注表现为“两期油、两期CO2、一期烃类气”充注特征,两期原油充注时间分别为13.8~7.7Ma和4.9~0Ma,且早期原油充注比率沿运移方向逐渐增加,两期CO2充注时间分别为11.6~6.1Ma和0.3~0Ma,一期烃类气充注时间为4.9~0Ma,其中第一期CO2对第一期原油形成的油藏驱替作用明显;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表现为“南北洼双源供烃、两期油充注、断脊联控、CO2驱替、烃类气改造油藏”的特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未来油气勘探提供成藏过程定量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井及二维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对渤中坳陷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烃源岩晚期快速埋藏、快速成熟,晚期活动断裂发育的背景下,BZ34断裂带油气充注为断裂贯通型晚期快速成藏模式。指出活跃烃源岩与晚期活动断裂贯通型输导格架是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2大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有效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系,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2套烃源岩演化历史有较大的差异。该区油气运移疏导系统主要为储层孔隙和裂缝系统、断裂系统与不整合面;主要有3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藏多被破坏;海西晚期油藏保存有好有差,后期又有调整;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气藏形成与古油藏调整期。根据主要成藏时期及成藏条件的配置关系、源岩及储层的关系,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大致存在4种成藏模式:早期成藏他生、早期成藏次生、早期成藏—破坏—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5.
喀什凹陷地层不整合的构造意义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今对接在一起,存在多个地层不整合,表明冲断活动具有爆发式的特点。根据这两个前陆褶皱冲断带中地层不整合的层位不一一对应和分布范围、展布特点有不同,认为南缘冲断活动稍早于北缘,二者的冲断规模也不完全相当。由于褶皱冲断带中油气圈闭形成期普遍晚于烃源岩大规模排烃期,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存的油气藏主要应该是次生的。图1参24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分析东濮凹陷胡庆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确定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时间及期次,并结合烃源岩的生烃、排烃史以及圈闭发育史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东营组沉积晚期,沙三段烃源岩开始大规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连通砂体和断层由一台阶向三台阶运移。并最终在二台阶、三台阶上的沙三中和沙三下亚段地层中聚集成藏。随着东营末期地层抬升,研究区烃源岩生烃过程受到抑制,第一期成藏事件结束。明化镇组沉积晚期一现今,地层过补偿,沙三段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明显,该时期断层已停止活动,生成的油气主要在一台阶沙三中、沙三下亚段地层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9.
沾化凹陷缓坡带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富集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受南天山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对冲地质结构,时间上,表现为不同演化阶段构造格局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与构造层序的叠置。圈闭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凹陷内主要有2套生油岩:侏罗系及石炭系-下二叠统生油岩,目前正处于生油高峰的侏罗系生油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为主力生油岩。凹陷内主要发育2套优质储盖组合:下第三系-白垩系储盖组合及上第三系中新统内部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喀什凹陷具备形成规模油气田的物质基础,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气样和油样的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结合构造发育史、生烃史和成藏史等地质背景,研究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和充注过程。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有两类,一类是WZ13-1-1井的高含CO2、低含油型热解气气藏,另一类是LS36-1-1井、LS36-1-2井和LF-1井高含油型热解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同时还含有一定量CO2的气藏。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均为有机热成因气,其中油型热解气为来源于月桂峰组的高成熟气,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煤型气是来源于明月峰组的低熟气,晚期充注。LF-1井的CO2为有机成因,其余井的CO2主要来源于深部无机幔源气,充注时期约为渐新世,各井混入幔源CO2的程度不同。WZ6-1-1井原油为腐泥型高成熟度油,主要来源于月桂峰组,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LS36-1构造凝析油为腐殖型低熟油,主要来源于明月峰组,晚期充注;LF-1井原油则可能具有混源成因,较大比例原油来源于月桂峰组。图12表3参30  相似文献   

13.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形成很可能不相连的库孜勒陶断陷盆地,其中发育断陷盆地型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新近纪-第四纪期间则主要形成相关的走滑变形,控制喀什凹陷的油气圈闭与油气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有很好的勘探前景,但除阿克莫木气田外,并无其他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主力烃源岩层认识不清。通过对喀什凹陷9个野外剖面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下石炭统和中-下侏罗统为喀什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其中下石炭统Ⅱ型海相泥岩和泥灰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分布广泛,厚度大,现今处于高成熟阶段,以生干气为主;中侏罗统杨叶组Ⅱ型湖相泥岩和下侏罗统康苏组Ⅲ型沼泽相泥岩较次,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以生油和轻质油为主。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孜苇油苗、克拉托油砂和阿克1井油源均来自于石炭系,研究认为石炭系为喀什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有限且分布范围局限,对油气成藏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部油砂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什凹陷北部地表构造出露有多处油砂,分布层位主要是中新统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次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在构造的轴部及靠近轴部的两翼,断裂发育,是油砂分布的有利部位。油砂含油性与岩性关系密切,含油率较高的油砂岩性主要是细砂岩、中细砂岩。喀什凹陷北部油砂的油源来自于侏罗系烃源岩,成藏期为中新世至上新世。上新世晚期的构造运动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藏,在喀什凹陷北部地表形成油砂。  相似文献   

18.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LS36-1构造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能较好区分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明确了3套烃源岩对不同含油气构造的贡献,分析丽水凹陷LS36—1构造的油气源关系。建立了LS36—1构造多源油气的多期成藏模式,认为古油藏的油气主要来自月桂峰组烃源岩,现今油藏的凝析油主要来自灵峰组烃源岩,其次为月桂峰组、明月峰组;烃类气体主要来自月桂峰、明月峰组,CO2气体属典型的幔源气。玉泉-钱塘期强烈的构造运动非常不利于丽水凹陷早期油气藏的保存,近生烃凹陷继承性较好的构造应是寻找优质大中型油气田的首选。图6表1参9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东营凹陷油气丰富,发育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凹陷内各油田的石油来源。将东营凹陷已发现石油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及混合型,认为:南斜坡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凹陷中部及北部油田的原油主要源于沙三段或为沙三段、沙四段的混源油;凹陷周边油田的原油大多数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大致呈环状分布于凹陷边部;凹陷中部油田的原油以沙三型为主。各供油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油气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