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煤炭部技术发展司、制造局于1983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四川省中梁山煤矿召开了“隔爆水棚技术评定及AYJ-2型5路和AYJ-3型单路瓦斯遥测警报断电仪技术复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生产、教学、科研、设计等方面的60个单位的81名代表。 会议期间,重庆煤炭研究所介绍了国外,矿井防隔爆新技术,国内隔爆水棚的研究试验进展情况,观看了有关防隔爆技术的影片,并参观了重庆煤炭研究所煤尘爆炸试验站,用地下大型实验巷道和用地面2米直径铁管道进行隔爆水棚阻止煤尘爆炸及瓦斯爆炸的表演试验。  相似文献   

2.
矿用电气设备隔爆外壳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瓦斯爆炸事故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以后,以矿用电气设备的缺陷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隔爆壳体的设计制造工艺,分别对壳体的材料选择和隔爆结合面的隔爆参数等综合指标进行控制,提高了隔爆性能,得出了隔爆壳体的最优设计制造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3.
《煤炭学报》2021,46(6)
为了提升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灾害的防治技术和效果,基于不同爆炸能量和隔爆屏障粉体质量浓度研究了大尺度巷道内主动隔爆系统的隔爆灭火性能。在敞开空间采用高速摄影技术测试了主动巷道隔爆系统隔爆屏障的形成过程及动态分布特征,隔爆器粉体能在120 ms时刻形成8.04 m~2有效断面,在1 200 ms时刻覆盖20 m,在空间内持续作用5 000 ms以上,得出驱动气体压力是影响隔爆屏障动态分布和覆盖距离的直接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断面7.2 m~2大型地下巷道,进行了瓦斯(煤尘)爆炸传播实验和隔爆实验,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压力波、火焰阵面的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粉体隔爆屏障能有效起到衰减压力波和扑灭爆炸火焰的作用,在粉体质量浓度较低时,爆炸火焰将穿越隔爆屏障,而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隔爆效果增强。在瓦斯隔爆实验中粉体质量浓度为277.8 g/m~3时,40 m位置爆炸超压衰减为36.4 kPa;在瓦斯煤尘爆炸隔爆实验中,粉体质量浓度为625.0 g/m~3时,70 m位置爆炸超压降低至54.0 kPa,对比同等强度的爆炸传播实验,最大压力下降率均大于60%。瓦斯(煤尘)爆炸隔爆实验中,驱动氮气和粉体所形成的隔爆屏障能有效起到冷却降温、隔绝窒息和消耗自由基的作用。随着粉体质量浓度的增加,爆炸火焰传播速度迅速下降,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最大火焰速度位置前移,出现在隔爆器前端,爆炸火焰在隔爆器后20 m区域内被完全扑灭。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隔爆外壳内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在煤矿应用中是否发生电池燃爆泄压、电池爆炸引起瓦斯二次爆炸、瓦斯爆炸引起电池二次爆炸等事故、以及事故产生的压力是否超过隔爆外壳设计允许等问题,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电池短路、过充和瓦斯爆炸等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池短路不会引起事故发生,但对电池内部产生破坏;电池过充引起电池发生燃爆泄压且压力超过隔爆设计允许值;隔爆外壳内瓦斯爆炸,不会引起事故发生且对电池的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矿隔爆棚的设置和工作机理,分析了隔爆棚的隔爆条件、影响隔爆棚隔爆性能的主要因素及隔爆棚失效的原因,并探讨了隔绝瓦斯煤尘爆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煤矿井下用机械式隔爆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利用模拟试验巷道和XCG0110爆炸综合测试系统,分别在未安装隔爆装置、安装1台隔爆装置和安装2台隔爆装置的情况下,考察了瓦斯煤尘爆炸压力及火焰的传播情况,得出3种情况下隔爆效果的比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当安装2套隔爆装置时,爆炸火焰未超过隔爆装置后13 m,爆炸压力峰值衰减达到73%,能有效隔绝瓦斯煤尘爆炸火焰的传播。分析了隔爆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为该装置在煤矿井下正确安装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减少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降低其破坏能力,研发了一种隔爆水幕抑制瓦斯爆炸的管道实验系统,并通过该实验系统分别进行了有无水幕、不同瓦斯浓度、不同流量条件下隔爆水幕作用效果的对比实验,研究了隔爆水幕对瓦斯爆炸的阻隔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隔爆水幕有良好的阻隔效果,在瓦斯浓度为9.5%、喷头喷水流量为16.4 L/min时隔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煤矿隔爆棚隔爆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煤矿隔爆棚的设置和工作机理。分析了隔爆棚的隔爆条件。影响隔爆棚隔爆性能的主要因素及隔爆棚失效的原因,并探讨了隔绝瓦斯煤尘爆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瓦斯和煤尘爆炸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隔爆设施的安装可以有效抑制瓦斯和煤尘爆炸事故。隔爆设施内的水长时间蒸发后会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本文介绍了矿井隔爆设施发展的新技术,实现了瓦斯监控系统KJ90N对隔爆设施的有效管控,并在吉安煤业进行了实施应用,为吉安煤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全国煤炭系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情况为依据,分析煤矿井下带电维修低压隔爆电器较生火花而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的原因,提出了低压隔爆电器设备自带隔爆开关插销,防止产生火花的便利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煤炭工程》2014,46(3):17-19
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由于该类电气设备工作在煤矿井下爆炸性气体环境下,所以其质量的好坏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讲述了在审查隔爆型电气产品图纸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隔爆相关参数的检查方法并举例说明,对图纸的严格审查不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对保证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二虎 《煤矿机械》2012,33(11):141-142
通过对柴油机本体的零部件等进行防爆设计;进气系统采用双增压器、中冷器与阻火器一体化技术;排气系统的管路采用柔性双层水冷技术;冷却系统采用双水路循环技术,研制了一款煤矿井下重型车用防爆柴油机。通过试验验证,该型防爆柴油机达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矿用防爆柴油机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煤矿热动力灾害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德明 《煤炭学报》2018,43(1):137-142
煤矿热动力灾害被分为瓦斯、火灾、煤尘等灾害分支,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其防治缺少系统性和综合性。对国内外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事故进行了系统调研与总结,提出了煤矿热动力灾害概念,构建了煤矿热动力灾害学内容体系。重点对煤矿热动力灾害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瓦斯与煤着火的复合灾害、低瓦斯矿井的安全性、抽采瓦斯在防治瓦斯事故中的作用、事故与管理的关系、注惰性介质防灭火的有效性、矿井隔爆设施的作用、事故中的人员逃生等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4.
DPC-I型多回路防爆试验测压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春明 《煤矿机电》2006,(2):10-11,14
本文在分析防爆测压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多回路防爆测压装置,重点介绍了主要技术指标、系统结构和性能特点,并对测压的实例作简要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15.
郑敏  王琴 《山西煤炭》2011,31(2):51-52,56
针对长期以来,煤矿井下通信均是采用固定防爆电话,覆盖面小,且只能定点通话,人员之间无法做到随时随地通话,使得紧急情况下调度指挥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监管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和处理紧急情况,提出了井下防爆无线通信系统技术设计方案,并且对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加以叙述,重点阐述了防爆无线通信频率以及通信基站的设计规则,使读者对安全生产技术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企业构建有效的无线通信网络,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矿井发火区多组分气体爆炸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多组分气体爆炸的影响,并提出了可燃气体爆炸抑制的几种方法,可用于矿井火区,尤其是矿井大面积火区的密闭和启封过程中,作为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危险性的综合判断及其防爆措施的制定,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树江  杨晓丹 《煤矿安全》2012,43(11):204-206
通过近年来几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得出防爆外壳的结构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详细阐述了防爆电器带电作业的危害性,并提出了杜绝此类事故发生的防治技术措施,提高煤矿整体防火防爆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煤矿救灾机器人隔爆壳体的设计与加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用于煤矿井下灾后环境探测与救援工作的煤矿机器人必须进行防爆设计,在分析国内外煤矿机器人及其防爆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用于灾后煤矿井下环境探测的履带式煤矿救灾机器人的结构,重点探讨隔爆壳体的设计与加工,可为煤矿机器人的防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大书 《煤矿机械》2013,34(1):210-212
简述了EGR技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机理,并探讨了EGR技术在特种柴油机上应用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废气的引流方式、EGR系统的控制,EGR冷却系统设计和EGR系统与整机的匹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设计技术的防爆电缆卷筒产品开发方法,该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时间,设计结果安全可靠,经检验完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