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国内经济形势受到影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介绍了2009年我国出口增长难度加大,消费增长放缓,全年GDP增长8%左右,并呈前低后高的走势;在回顾了2008年国内石油需求“先热后冷”,增速回落的特点后,阐述了2009年国内经济走势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转折,竞争更加激烈,石油表观消费预计平均增长4.0%左右,而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对行业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全球瞩目,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及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的势头。我国石油贸易从无到有,再从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可以看出:受国内经济加速增长、汽车、运输等相关行业持续较快发展以及原油储备需求的拉动,全国石油需求仍较旺,进口继续较快增加。  相似文献   

3.
数字新闻     
80 IEA在月度报告中表示,预计经济增长疲软局面继续抑制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尤其是欧洲的持续经济问题以及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因此将2013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维持在每日80万桶不变。  相似文献   

4.
视点     
2013年,世界经济仍充满不确定性,OPEC将继续努力以实现和维护一个稳定的石油市场,确保任何情况下原油市场的供应充足,以及价格的公平合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2月12日在维也纳召开部长级会议认为全球经济2013年预计将呈现温和增长态势,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也将相对放缓。  相似文献   

5.
大约十多年前,中国的石油生产还能自给自足。但到后来,中国经济开始以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的速度增长,使得中国在1993年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经济在继续增长,对进口石油的需求也在增长。中国石油消耗剧增会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最新报告,在全球经济疲软、油价高企和冬暖等三大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石油需求三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全球全年石油日均需求为8950万桶。为此,IEA下调了2012年石油需求的预期,将2012年石油日均增长预期下调为20万~110万桶,且不排除全年增长预期为零的可能。在世界石油业疲软之际,中国油气产业可谓逆势而上。  相似文献   

7.
数字一览     
《中国石油企业》2012,(11):120-121
数字新闻80IEA在月度报告中表示,预计经济增长疲软局面继续抑制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尤其是欧洲的持续经济问题以及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因此将2013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维持在每日80万桶不变。1110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20年左右,美国石油产量2020年预计将达到每天1110万桶的最高水平,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通用塑料五大产品整体市场形势不温不火。2014年继续延续这种行业特征。2013年国内经济触底反弹,历经2012年国内下游需求及出口萎缩之后,部分行业显现恢复性增长。农业及包装需求带动了PE的大幅增长;家电、汽车等行业持续发力,带动ABS产量大幅上升;在环保政策、房地产等制约及影响下,PS及PVC产品产量增速放缓,虽然  相似文献   

9.
政策·要闻     
《石油与装备》2014,(1):14-16
欧佩克: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日增百万桶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最新月度石油市场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从2013年的2.9%增加到3.5%,与去牛日增90万桶相比,由于全球经济总体上继续复苏以及受新兴经济体表现不断改善的支持,全球石油需求在2014年预计日增100万桶。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继续主要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相似文献   

10.
石化经济     
TE-9200504010高油价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刊〕/韩钢(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当代石油石化.-2004,12(7).-10~14,32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呈加速增长态势,从而推动了世界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在石油需求增长、恐怖袭击频发、投机性炒作加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步步攀升,纽约原油期货价于2004年5月突破40美元/桶,最高时达42美元/桶,创21年来的最高水平,并将在2004年下半年继续保持高位震荡。持续高位的油价将对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有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表1(许德联摘)TE-9200504011油田企业…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预计在8%左右。受国内经济下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和成品油税价政策改革的综合影响,2009年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转折,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有利于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温和的经济增长推动下,2010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将有所上涨,相对低廉的价格和逐步回升的工业需求将促使2010年天然气市场需求超越石油需求。所有主要能源利用率将逐渐打破2009年跌落的5%,实现回升。另外,继2009年需求衰减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量也将回弹。在美国,海上开采将促进2010年石油产量增加,而发展非常规能源有助于推动201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设计》2012,29(1):32-32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月15日发布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12年世界石油供需将趋于宽松,国际油价总体低于2011年水平。而2012年中国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有望接近5亿吨,但增速低于近十年的平均水平。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慢,世界石油供需将趋于宽松。如果石油供应不发生中断,  相似文献   

14.
第 37届剑桥能源周的基本共识:今后一个时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油气仍是未来能源主角,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天然气作为洁净能源将继续引领化石能源发展,亚洲是需求增长主力;技术和管理创新对能源行业将产生巨大的颠覆性影响;石油公司将优化资产组合,加强战略合作;全球海上及深水油气业务将触底反弹;能源地缘政治态势恶化,对油气市场带来不确定因素;美国提出"能源新现实主义"命题与发展等。建议我国石油公司加强能源转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转型战略;加强传统领域技术创新与跨领域技术创新的融合;加强对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政策以及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抓住当前LNG买方市场机遇,择机签订LNG长贸合同。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经济低迷,生物塑料市场仍在很快地发展,以满足全球快速增长的需求。预计在今后几年内,生物塑料的开发、生产和需求将会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市场将以二位数速率增长德国HelmutKaiser咨询公司于2009年6月作出预估,全球生物塑料市场的年增长率为20%一30%,将从2006年203kt增长到2015年4540kt。  相似文献   

16.
经济快速增长对燃料的殷切需求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量在2006年大幅上升。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的显著增加抵消了液化石油气及其它石油产品净进口量的减少,使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增长17%。新增炼油能力投产扩大了对进口原油的需求。柴油、石脑油和汽油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则使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增。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将使对进口石油的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进口依存度即进口石油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可能会由今年的49%提高到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前10个月,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净进口量)增速比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实际消费增速也比上年略有回调。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石油需求可望继续较快增长,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9760万吨,比2007年增长6%左右,增速小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纠结的沥青     
孙洪帅 《中国石油》2014,(21):52-53
2014年,国内石油沥青市场可谓是暗淡无光,自年初冬储旺季的惨淡到如今淡季需求的回暖,无不触动着市场的神经。国内石油沥青价格走势与去年背离趋势严重,呈现“凹”型走势。 淡旺季混淆 一季度市场受制于需求低迷、冬储冷清等利空因素,石油沥青价格弱势下行,市场陷入“下跌——拿货清淡——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中,旺季却惨淡的背景下使得市场涨跌纠结。究其原因,其一,受国家经济面调整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及石化产品需求,全球已经宣布的烃加工项目的投资继续大幅增加。2015年,全球烃加工行业投资、维修和营业预算将超过3240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2020年将增至9700万桶/日,2040年将达到11500万桶/日。而炼油能力方面,目前全球将近650家炼油厂,总产能约9500万桶/日,为了满足新增需求,还将大幅增加投资建设新的炼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好转,预计石油需求增速将会加快,成品油供应能力和产量都会得到较快增长。201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回升,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好转,但经济恢复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计石油表观消费达到4.30亿吨,同比增长5.4%。全年原油生产和加工量将分别达到1.93亿吨和3.96亿吨,分别增长2.0%和5.6%;石油净进口量2.3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