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装工程专业“三能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适应(竞争)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包装工程人才的策略和方法,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构建面向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结合实践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培养模式和制度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际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构建面向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结合实践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培养模式和制度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立体裁剪课程因其特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密切结合的特点,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基于各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传统立体裁剪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以服装设计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对传统立体裁剪课程进行综合分析与改进,提出以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旨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程哲学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程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对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工程哲学的包装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包装业对包装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体现“大包装工程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湖南工业大学顺应这一潮流,提出了大包装工程教育观,经过10a教学实践,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形势下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响应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同时结合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创新视角下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通过按轻工技术学科大类招生,增加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探索新型"1.5+1.5+1"的培养模式。通过有计划地增加包装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馈作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包装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同时注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我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最终目标。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就如何根据学生的设计优势与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对《书籍装帧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手段、考核方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引导与创新理念在“制图实践”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明了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制图实践"课程建设为例,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阐述了基于引导与创新理念的"制图实践"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实践证明:将引导与创新理念渗透到课程建设中,调动了学生实践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的建设经验对其他实践类或实验类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申逊 《中国科技博览》2010,(14):259-259
根据农业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本文确定了农业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构建农业机械类专业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就业压力不断加剧的现状,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人点,提出基于提高“就业能力”培养人才的目标,从校企对接、因人施教、加强实践锻炼、企业参与教学、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实施方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新形势下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工业工程持续不断创新以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通过对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分析,认为毕业设计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模式及其特点,详细讨论了工业工程毕业设计实习、选题、论文撰写检查、论文答辩、论文成果反馈等诸多环节的做法和要点,最后结合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实践中培养特色鲜明、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经验为基础,对依托产学研基地培养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定式和固有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式教学为主线,促进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阐述如何构建一种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成长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式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制冷空调企业的现状出发,利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整合暖通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一套“协同创新”的制冷空调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建环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暖通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具有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来构建和展开的,并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趋势。新文科建设如何从理念、政策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之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以新文科理念、观点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以期为设计学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专业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章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栾坤 《中国科技博览》2013,(15):209-210
德国FESTO公司的MPS(模块化生产加工实训教学系统)工业自动化教学培训系统的构成及特点,着重阐述了该系统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系统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的作用,对实际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培养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需要长远规划的问题,因此测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认证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是评价该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构建一套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能够全面表达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的云理论,确立了7级测度云标尺,根据云理论扩展标度的层次分析法为培养模式各要素指标分配了权重,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通过计算响应云与标尺云的贴近度确定隶属等级,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有效测度。最后,将该测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采用云理论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评价,并客观表达了测度本身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的要素中,“教育理念B2”和“培养过程B4”占据了60%以上的比重,高校只有在这两个要素上取得较好的分值,才能提高培养模式对通用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为今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制定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包装产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实施,是我们每一位包装设计与印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包装设计系列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采用实战项目化教学等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