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新颁布的征地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征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征收土地补偿补助标准.从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地籍测绘及办证费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税费的执行标准,同时对征地地上附着物补偿及青苗补偿费标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清  郭磊磊 《水力发电》2020,46(7):11-13+33
为顺利推进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有效应对界河电站有关税费及未利用地补偿标准差异难题,有必要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有关税费及补偿标准进行研究。介绍了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未利用地补偿补助标准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四川、云南两省的相关政策,提出大中型水电工程有关税费缴纳和征(占)用未利用地等有关补偿标准实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规划特点,结合地方政府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情况,从有利于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实施以及最大程度地发挥有关各方积极性出发,对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管理的政府领导、协议签订、计划管理、实施管理、项目法人参与、监督评估、验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济阳段开工建设以来,征地移民工作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相关村民对补偿政策不了解,对补偿标准不满意,对征地移民工作不配合。因此要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顺利完工,必须提高征地移民工作中的法治化水平,依法化解相关矛盾。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5,(11):40-42
国家建设集体土地征收一般实行"又征又转"的征地政策,黄河下游"十三五"防洪工程淤区征地将采用"只征不转"模式。通过对"又征又转"和"只征不转"两种征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采用"只征不转"征地模式是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陈波  朱恒  吴欢欢 《人民长江》2017,48(17):108-112
征地补偿补助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项目参与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妥善合理处理征地问题,事关地区和谐稳定。介绍了浙江省征地补偿补助政策的沿革;指出水利水电工程有关税收未能纳入优惠范围,行业间"同地不同税"问题较为突出;征地补偿补助费用中区片综合价调整对土地征收补偿投资造成价差。以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为例,分析了征地补偿费用变化情况,梳理了税费体系,提出做好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减少区片综合价定期调整带来的影响;对同一性质的税费进行梳理合并,做好归口管理,避免重复征税,减少概算外费用的发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左萍  常全利  云露  段薇 《中国水利》2006,(18):13-15
根据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损失补偿政策,结合黄河下游滩区实际情况,分析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空间补偿范围、损失补偿范围及有关实施补偿的原则,为估算洪水淹没补偿额和制定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市要:针对云南省在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主要补偿补助标准互有高低,水利工程移民安置主要补偿总体低于水电工程,区域出现"同地不同价"的问题,对比分析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主要补偿补助标准,提出解决补偿标准差异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着实事求是和对工程影响区群众负责的原则,对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占压处理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在占压处理时,应贯彻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安置方针,使农民生产有出路,劳力有安排,并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力争使工程占压处理方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为了保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指出:如何使工程建设中生产安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是今后需要长期在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万民 《人民黄河》2012,34(5):9-11
通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项目划分应构建符合黄委建设管理体制的项目架构,在初步设计阶段把握好项目确定和转批项目分解工作,在建设实施阶段从实现投资计划执行与建设实施的有机结合出发合理确定管理单元。同时,提出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项目划分意见。  相似文献   

11.
保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合理管理耕地,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三库一账”系统,即耕地后备资源库、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储备库、补充耕地储备库和耕地占补平衡台账,利用所建立的系统管理耕地,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标准存在差异,各地采用的方法不一致。在探讨了各种计算方法利弊的基础上,根据征地补偿费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利于移民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京津以南平原区是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地区。在多方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面沉降的机理并对如何防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就水利水电工程中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常觉得困惑的一些问题及概念,结合广西具体情况进行探讨,以求明确思想,达成共识,有利于减少移民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减少移民搬迁后遗症,加快库区移民的早日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要通过建设高质高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坡耕地能“退”得下来,巩固得住,即“以建促退”。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环境特点,在千沟万壑中修建坝系工程,拦泥淤地造田,发展高产稳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在腾出的坡耕地上造林种草。二是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水量资源性不足,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草能“还”得上去,并能够正常地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即“治水保还”。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制约林草生长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地还林草,关键取决于水资源。应采取“保、蓄、节、调”四个方面的措施,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中分析了吕梁西部五大流域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其滩地、水地开发目标及建设内容,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其退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经历了"土地围垦-土地退化、生态破坏-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发展变迁.利用RS、GIS技术研究证明,目前整个区域土地退化面积533 180 hm 2,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0%.分析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和土地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受鄱阳湖区自然资源条件及其相关土地政策实施、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土地利用观念的影响,其中降水因素、耕地缺乏、城镇用地扩张、区域性贫穷的影响尤为突出.结合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生态乡村建设、土地政策等理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土地退化防治模式,为湖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退化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changes in water balance in the Gorai River Catchment in the Bangladesh delta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alization of Farakka Barrage. Results show that inflow into the catchment has decreased, but major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catchment have also impacted runoff. Model scenarios demonstrate that although increasing inflow from upstream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dry season flows into the delta, reduction in cultivation of water-intensive crops would provide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实施中,对临时占地均遵循规定采取了不同的复垦措施,目前复垦已基本完成。开展临时占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工程实施中占用农、林地的复垦情况和复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完善措施,以切实保护土地,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文中对临时占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多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评介法的特点,并采用ANN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临时占地复垦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认为该方法可以为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实施中,对临时占地均遵循规定采取了不同的复垦措施,目前复垦已基本完成.开展临时占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工程实施中占用农、林地的复垦情况和复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完善措施,以切实保护土地,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文中对临时占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多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人工神经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