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炉钢渣中磷元素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炉钢渣中的磷是影响钢渣在钢铁企业内部循环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如文献中对缓冷钢渣的研究结果一样,工厂稳定化处理后的转炉钢渣中的磷主要以磷酸三钙与硅酸二钙形式的固溶体存在。该固溶体在钢渣中呈不规则颗粒状,在钢渣的其它矿物相中没有发现磷元素。其实验结果与利用Factsage软件进行的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相一致,说明对钢渣样的分析具有代表性。此结果为转炉钢渣中磷的综合利用和转炉钢渣在钢铁企业的再生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转炉钢渣因活性低、易磨性差和性能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其在水泥等建材行业中的应用趋向不好。对钢渣进行改性研究和试验,有利于转炉钢渣综合利用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涟钢转炉钢渣改性试验原理、方法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利用转炉钢渣代替部分熔剂进行铁矿粉烧结,不仅解决钢渣的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而且还可使烧结节能和改善烧结矿的产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目前转炉钢渣磷富集的技术与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对钢渣中磷的赋存状态分析的基础上,以回收高品位磷资源为主要目的,提出通过对转炉钢渣进行熔融改质处理,实现钢渣中磷的充分富集,促进形成高品位大结晶的富磷相。本研究对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冶金废渣高效综合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旋转圆柱体法研究了石灰在FetO-SiO2-CaO-P2O5-5%MnO-5%MgO(质量分数,余同)渣系的溶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在1 573~1 653K温度范围内,石灰在熔渣中的扩散传质是石灰溶解的限制性环节,石灰溶解活化能为160.32kJ/mol,1623K时石灰在渣中的传质系数为3.03×10-4~8.9...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用草酸从白钨矿精矿中浸出钨,考察了草酸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钨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酸浓度2.5 mol/L、液固体积质量比60 mL/1 g、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4 h条件下,钨浸出率达98.93%;浸出过程符合收缩核模型,表观活化能为55.27 kJ/mol,浸出反应受化学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7.
富磷酸钢渣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其中不仅磷能促进植物初期的根部发育和提早后期的成长;而且SiO_2、Mg、Mn亦能对植物有不同的肥效。此外由于其中还含有多量氧化钙,用于缺乏石灰质的土壤更为有效。一般认为钢渣磷肥肥效不亚于甚至高于过磷钙酸。钢渣磷肥不仅肥效大,而且因其不需要什么专门的制造设备和费用,只需把这种钢渣加磨碎即可使用,因此其生产成本远较过磷酸钙等矿质肥料低。在欧州国家托马斯钢渣是磷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土壤缺磷的很多,其中特别是南方。据有关方  相似文献   

8.
在氮气保护气氛下,利用微波加热对转炉钢渣进行碳热还原试验,研究了还原温度、碳当量、粒度、还原时间对磷在渣、铁、气相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碳热还原钢渣可得到致密的Fe-C-Mn-P铁珠。随着还原温度、碳当量的提高和还原时间的延长,进入铁中和气相的磷增多,残渣的磷减少。随着钢渣粒度的减小,进入铁中的磷增多,残渣和气相的磷减少。还原后残渣的XRD和SEM分析显示无磷存在。为转炉钢渣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结合太钢目前的烧结原料条件进行了不同钢渣配比的烧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钢渣配比可改善烧结技术经济指标,同时对因配用钢渣后部工序磷富集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太钢目前的烧结原料条件进行了不同钢渣配比的烧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钢渣配比可改善烧结技术经济指标,同时对因配用钢渣后部工序磷富集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钢渣多途径利用,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目的。根据酒钢烧结原料及钢渣特性在实验室进行不同钢渣配比的烧结杯实验,并对烧结矿的冶金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钢渣对烧结温度、垂直烧结速度和烧结利用系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钢渣配比的增加,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均出现了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烧结矿的还原率随钢渣配比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烧结矿的粉化性能得到大大改善;钢渣加入量每增加1%,烧结矿TFe将降低0.3%,P含量将升高0.00375%。  相似文献   

12.
转炉钢渣用于生产烧结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利用转炉钢渣、试验探讨了转炉钢渣用作烧结矿原料的可能性及其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转炉钢渣配入烧结料时,可改善烧结料层的透气性,提高烧结矿的成品率和烧结机的生产效率,改善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并降低烧结矿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转炉钢渣在电炉熔氧前期替代石灰造渣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结果。认为转炉钢渣造渣不仅可以完成脱磷、脱碳的冶金效果,还可以回收金属,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转炉渣在钢铁厂内部循环使用是最便捷的钢渣二次利用途径,但目前循环利用量甚少,主要是因为钢渣中磷元素含量较高,在烧结过程中难以去除,烧结矿中的磷又经过高炉冶炼几乎全部进入铁水,造成高炉内的磷富集现象,同时又会加重炼钢过程的脱磷负担.采用Factsage 6.2分别对不添加SiO2和添加SiO2条件下钢渣气化脱磷反应的开始温度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初步探明了气化脱磷反应的温度、压力条件;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将纯试剂Ca3(PO4)2与C在1 100℃、103 Pa条件下进行气化脱磷试验,通过检测反应产物验证了气化脱磷反应的可能性;并将钢渣与焦粉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气化脱磷试验,保温30 min,气化脱磷率达31%.研究结果探明了钢渣气化脱磷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为实现转炉渣在钢铁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草酸从赤泥中浸出钪和镧,考察了草酸用量、反应时间、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对浸出的影响,分析了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赤泥质量1 g、草酸用量4.5 g,反应时间120 min、温度90℃、液固体积质量比12/1条件下,钪、镧平均浸出率分别为66.68%和78.23%;钪浸出过程符合多相液-固反应模型,反应受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5.68 kJ/mol;镧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受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55.10 kJ/mol。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用碱从富铁粉煤灰中溶解硅。富铁粉煤灰先经过磁选分离,再酸化处理,然后用NaOH溶解其中的硅,考察粉煤灰与氢氧化钠质量比(灰碱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硅溶解的影响,以及磁性粉煤灰对碱溶硅的影响。结果表明:磁选分离后,磁性粉煤灰铁含量显著提高,占铁总量的90%;非磁性粉煤灰中铁含量大幅下降;磁性粉煤灰用硫酸酸化处理,硫酸用量为30 mL/50 g粉煤灰时质量不发生变化;酸化处理后,磁性粉煤灰用碱溶解150 min、非磁性粉煤灰用碱溶解90 min,反应温度90℃,灰碱质量比3/1,硅溶解率均较高。磁性铁化合物的XRD特征峰不明显,为包括赤铁矿在内的较为复杂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7.
孙宽  宋春英 《炼钢》1993,9(4):38-41
本文介绍了转炉钢渣在电炉熔氧前期替代石灰造渣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结果。认为转炉钢渣造渣不仅可以完成脱磷、脱碳的冶金效果,还可以回收金属,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磷的去除由磷的氧化与磷的固化两个环节组成,氧化脱磷需要钢渣的大渣量、高碱度、高氧化性;但是从固磷角度来讲,渣中较低的FetO有利于固磷相C2S(2Ca O·Si O2)的稳定存在。在较低碱度条件下,通过控制转炉冶炼中后期冶炼枪位、供气强度,控制冶炼中后期渣中的氧化亚铁,通过渣相分析发现,R=3.1、w((Fe O))=13.9%的渣系中固磷相C2S比例明显高于R=4.0、w((FeO))=19.7%渣系中固磷相C2S的比例,并且前者的渣中平均w((P2O5))=2.5%,部分炉次w((P2O5))可以达到3.55%,高于后者的平均值2.22%。通过采用低碱度、低氧化铁渣系,实现了炼钢辅料消耗低于常规冶炼工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影响260 t转炉沸腾出钢脱磷效果的工艺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得出结论:随着钢水氧含量、白灰加入量的增加,钢水脱磷率不断提高,但白灰加入量达到1 000 kg后,脱磷率维持最大值不再明显变化;吹氩50 s之后脱磷率提高,并在180 s达到最大值,之后脱磷率不再提高。采用沸腾出钢渣洗脱磷工艺后,钢水平均脱磷率由9.4%提高到16.7%,磷含量超标的质量事故平均降低0.3罐/月,未出现该工艺造成钢水温度低的相关事故。  相似文献   

20.
钢渣中FeO及Fe2O3均为弱磁性,无法通过直接磁选进行回收。经过干式粉磨加风力磁选结果表明:粉磨15min后-160目的粒度占比达55%。含单质铁钢渣矿样(TFe34.37%)在滚筒转速3 m/s时,TFe品位由34.37%提高至54.59%,产率37.33%,TFe回收率为59.29%,各项指标最为经济。不含单质铁钢渣矿样经风力干式磁选,滚筒转速6m/s时,TFe品位由17.88%提高至61.41%,产率6.46%,TFe回收率为22.19%。同时产生的除尘料TFe在10%左右,用于水泥及混凝土混合材时可避免粉磨时易磨性差、混凝土搅拌时易产生层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