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苎麻面料为试验原料,当反应溶液中氢氧化钠∶尿素∶四硼酸钠十水化合物∶甘油的质量比为7∶12∶3∶5,温度为-10℃,时间为10 min时对苎麻面料进行低温柔化处理,通过对面料的SEM、XRD、弯曲长度和刺痒感进行测试,探究低温柔化处理后苎麻面料刺痒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低温柔化处理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下降了19.5%,面料表面较粗的纤维末端被分成了很多的柔软原纤化纤维,面料的弯曲长度下降了10.7%,面料的刺痒感得到了明显降低,有效地提高了苎麻面料的服用性能,与此同时,也证明了碱-尿素低温柔化处理工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羊毛/水溶性纤维织物的轻薄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树  刘伟尚敏 《印染》2004,30(23):36-37
对羊毛/聚乙烯醇纤维混纺织物进行去除聚乙烯醇、保留羊毛组分处理,然后对织物表面进行钝化鳞片层和改性有机硅处理,实现了羊毛织物的轻薄化和防毡缩。结果表明,采用逐步升温和大浴比(1:50)工艺,聚乙烯醇纤维去除较彻底。鳞片层钝化工艺为:双氧水用量40g/L,稳定剂101用量8—10g/L,温度50℃,pH值9;有机硅配比为20:80时,织物的弹性、平滑性和柔软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探讨NaOH/硫脲/尿素溶剂体系中不同组分含量对针叶木纸浆纤维溶解性能的影响,分析经不同温度处理后未溶解纤维的形态变化,并对原料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溶解温度-10℃,混合溶剂中NaOH、硫脲、尿素、水的质量比为7:7:7:79时,纸浆纤维的溶解效果最好,且溶解过程属于非衍生化性溶解;经碱脲溶剂润胀和溶解处理后,未溶解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值变小和平均宽度值变大,纤维表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且纤维素晶型由纤维素I型向纤维素II型转变;与原料纤维相比较,溶解后再生纤维素的结晶度由66.77%降低到28.70%,并且转化成为纤维素II晶型。  相似文献   

4.
苎麻纤维初始模量较大,穿着苎麻面料时人体会有刺痒感。对苎麻纤维进行低温柔化处理,并对苎麻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及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经过低温柔化处理后,苎麻纤维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孔洞现象,粗糙程度增加。XRD分析显示,低温柔化处理没有改变苎麻纤维的特征衍射峰位置,但会降低纤维的结晶度。ATR吸收光谱图显示,苎麻纤维的大分子结晶区减小。低温柔化处理使苎麻纤维的拉伸应力和初始模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效降低了苎麻面料的刺痒感。除此之外,低温柔化处理还可以有效提高苎麻面料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碱-尿素化学改性对苎麻纤维强伸性的影响,设计了4因素(改性液中碱浓度、改性液中尿素浓度、浴比、浸碱时间)3水平的正交实验L9(34),对苎麻纤维进行碱-尿素化学改性处理,并测试不同条件改性后苎麻纤维的强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碱-尿素改性的苎麻纤维断裂强度减小,断裂伸长率变大。改性液中碱浓度对苎麻纤维的强伸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浸碱时间,浴比和改性液中尿素浓度对苎麻纤维强伸性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苎麻纤维进行2种不同的预处理,然后用乙酸对预处理后的苎麻纤维水解,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获得水解优化工艺.结果表明,苎麻纤维采用剪碎的预处理方式可提高水解率,水解时浴比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乙酸浓度、处理时间及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浓度30%、温度30℃、时间1h、浴比1∶60,此时水解率可达到25.55%.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碱-尿素化学改性工艺对苎麻纤维强伸性的影响,以碱在改性液中的浓度、尿素在改性液中的浓度、浴比和浸碱时间为因素,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对苎麻纤维进行碱-尿素化学改性处理,并测试改性后苎麻纤维的强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碱-尿素改性后,苎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减小,断裂伸长率变大。碱在改性液中的浓度对苎麻纤维的强伸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浸碱时间。浴比和尿素在改性液中的浓度对苎麻纤维强伸性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卫生纺织品的需求,苎麻的防污整理应运而生。实验部分选用维多三防整理剂并以苎麻/棉混纺织物进行相应的对比,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苎麻织物的最佳整理工艺为:维多三防试剂质量浓度65 g/L,溶液pH值3,浴比1∶30,浸渍温度25℃、时间50 min,预烘温度80℃、时间5 min,焙烘温度165℃、时间1 min。苎麻/棉混纺织物的最佳整理工艺为:维多三防试剂质量浓度75 g/L,溶液pH值4,浴比1∶30,浸渍温度25℃、时间50 min,预烘温度80℃、时间5 min,焙烘温度155℃、时间1 min。  相似文献   

9.
改性竹原纤维的苏木染料染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坚  罗丹实  崔永珠 《印染》2007,33(22):11-14
采用自制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对竹原纤维织物进行改性,随后用天然苏木染料进行染色。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及单因素分析,优化得到竹原纤维织物阳离子改性和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前者为:改性剂50g/L,NaOH 15g/L,浴比1:30,温度70℃,时间60min;后者则为:染料萃取液90mL/L,pH值7,浴比1:40,温度80℃,时间45min。比较改性与未改性染色试样表明,竹原纤维织物经化学改性后,大大提高了苏木染料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预处理、复合酶处理和碱精炼工艺对苎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得到优化的碱性复合生物酶脱胶工艺: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水溶液预处理的苎麻纤维通过果胶酶(40 g/L)和漆酶(10 g/L)的复合酶在52℃处理3 h;随后,在100℃通过NaOH水溶液(10 g/L)继续处理3 h.通过该工艺处理后的苎麻纤维残胶率为4.8%,断...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聚酯(PET)的亲水性,采用生物基聚酰胺56低聚物(LPA56)对聚酯进行共聚改性制备新型聚酰胺酯共聚物。借助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等对新型聚酰胺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聚酰胺酯共聚物兼具酯类和酰胺类特征官能团振动峰,且LPA56的反应率达到80%以上;共聚物的晶型和聚酯晶型相同,但其结晶度随着LPA56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LPA56质量分数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逐渐降低,但其对共聚物热稳定性影响较小;当加入质量分数为5% 的LPA56时,共聚物的静态接触角从91.5°降低至70.3°;改性后PET纤维的回潮率是改性前的265%,并随着LPA56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面纬平针织织物平幅轧蒸染色中容易卷边的问题,采用浆边的方法来控制卷边,并对防卷边涂层胶所用浆料及施加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通过对比浆边织物平幅轧蒸染色各工况下的卷边率及其耐洗性,筛选出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浆料用于针织物平幅轧蒸染色中的防卷边整理,并通过工艺优化,获得了适合中、厚型单面纬平针织物的防卷边施胶方式:于单面纬平针织物的反面,沿织物纹路方向进行锯齿状刮涂,浆膜厚度达到0.2 mm,浆边宽度不低于2 cm。结果表明,这种防卷边施胶方式在平幅轧蒸染色的各工况下都可有效地控制织物的卷边,且不会影响后续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钱璐敏  张斌 《纺织学报》2019,40(5):102-106
为提高羧甲基化医用棉纱布的可溶性,发挥其止血作用,采用单因素法探究溶媒法制备工艺。考察了碱化预处理的碱液质量分数、碱化时间和醚化反应的氯乙酸质量分数、醚化时间和醚化温度等因素对棉纱布溶解性能的影响,确定出较佳制备工艺,并借助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得的可溶性止血纱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较佳的可溶性止血纱布制备工艺下,即碱化预处理时碱液质量分数为20%、碱化时间为30 min,醚化时氯乙酸质量分数为10.5%、醚化时间为4 h、醚化温度为70 ℃,棉纱布完全溶解所需时间为4 h;棉纱布发生了羧甲基化反应,羧甲基化后纤维直径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针织物在转鼓式水洗机上冲淋水洗时,水洗工艺和辊网结构参数对水洗质量的影响,首先建立织物水洗质量动态评价项,评判染液在织物上的残留和分布状况。并利用Fluent软件,创建织物水洗域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辊网孔型对水洗质量的影响。然后综合考虑染液残余率、染液均匀度和洗涤面积比,建立织物水洗质量综合评价函数,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生成系列设计点,获得织物水洗质量对水洗速度、水洗时间、辊网孔圆弧半径的响应曲线和灵敏度值,说明水洗速度对水洗质量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最显著,其灵敏度值为68%。最后以提高织物水洗质量为目标,优化水洗工艺和辊网结构参数,优化后水洗质量综合评价值提高了16.1%。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苎麻纤维的柔软性,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对其进行处理。探讨不同NMP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温度对苎麻纤维强伸性能和柔软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苎麻纤维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当NMP质量分数、处理时间或温度任一因素增加,苎麻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随之增加,而断裂强度随之降低;当NMP质量分数或处理时间增加时,苎麻纤维的断裂回转数会先增加后减少,当处理温度升高时,断裂回转数会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在NMP质量分数为15%,处理时间为60 min,处理温度为80 ℃的较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从80.37%降至70.19%,而其化学基团保持不变,纤维表面纵向沿竖纹出现劈裂。  相似文献   

16.
为减轻防刺服的质量,同时增加其穿着舒适性,采用涤纶间隔织物与防刺材料结合的方式制作复合防刺织物。通过对涤纶间隔织物进行压缩测试和对复合织物进行刺割测试,探究间隔织物厚度、间隔丝密度、织物层数对其缓冲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纯防刺材料与不同结构间隔织物防刺材料的防刺效果。研究发现:间隔丝密度越大、织物厚度越小,间隔织物单位厚度的缓冲性越好,当涤纶间隔织物厚度为6.7 mm、间隔丝密度为 9 744根/(0.01 m2)时,缓冲性能最好,为25.1 J/m;使用2层涤纶间隔织物叠加时,间隔织物单位厚度的缓冲性最好,能量吸收为31.9 J/m;当间隔织物置于防刺材料底部时,在刺割受力最大值附近力的方差约为纯防刺材料的50%,此时缓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显影剂2,3,5-三碘苯甲酸(TIBA)在显影纤维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降解液中的缓释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探究了TIBA在不同体积比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乙醇共混降解液(VPBS:V乙醇分别为1:3、1:1和3:1)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回归曲线,根据回归曲线,测定降解液的吸光度值及计算PPDO纤维在降解过程中显影剂TIBA的释放量,借助药物缓释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并分析相应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3种共混溶液中,均能得到回归关系明显的线性方程,考虑到乙醇用量,选择PBS与乙醇的体积比为3:1的溶液作为标准液,并且溶液在37 ℃的环境中静置8 d后仍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TIBA的释放规律符合一级释放的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天然纤维床垫的抗菌防螨性能,对棕纤维床垫、纯黄麻床垫及黄麻艾叶混合床垫进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压缩性、透气透湿性、抗菌防螨等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从床垫结构和化学物质作用两方面分析了抗菌性和防螨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几种床垫中棕纤维床垫具有最优的透气透湿性能,纯黄麻床垫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80%,驱螨率达到98%,均达到国标标准的要求,具有优异的抗菌防螨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聚丙烯酸酯浆料废水高浓度难降解以及成分单一等特点,采用基于共代谢的厌氧-好氧专利反应器组合工艺的生物处理方法对其进行中试试验,重点考察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特征以及反应器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提高聚酯废水占比的启动方式,该系统启动周期约为30 d;在进水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为1 600 mg/L时,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为41.7 h,中温为(35±3)℃;在好氧段溶解氧质量浓度为3.5 mg/L的工况下,该系统对COD平均去除率为95.2%,最终出水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且该系统具有较强的耐负荷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