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单元能够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预测和油田开发,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储层参数。优选了有效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净毛比等9个评价参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流动单元的模糊评价矩阵;求取评价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作为各参数权重系数;利用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流动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定量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利用该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进行研究,其流动单元类型以E类和G类为主,M类占一定比例,P类鲜有发育,各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差异大。在储层建筑结构指导下预测出七区西Ng52+3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E类流动单元分布在侧积砂坝内,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内核";G类流动单元围绕E类流动单元展布,构成了七区西Ng52+3的"主体";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废弃河道和天然堤内。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E(极好)、G(好)、M(中等)和P(较差)4种类型,其中E型和G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型和P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E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E型和G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3.
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南部,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强。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砂厚、流动带指数五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马岭长81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分为E、G、M、P四类。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的划分精度在92.87%以上。E类流动单元,其物性好,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强,开采程度较高;G类流动单元其性质好,分布面积大,是油田开发的主力产层,有助于大面积的注水开发;M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强,开采程度较低,剩余油的分布面积大,可以采用合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挖潜;P类流动单元物性很差,且分布在砂体的边缘部位,难以开采。  相似文献   

4.
将白豹油田B306井区长81储层划分为三个小层,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利用所有取心井和开发井的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砂厚与渗透率的乘积、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带指数七个参数数值进行聚类分析,把研究区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即E、G、M、P。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各类流动单元的评判函数和取值范围。结合油田动态生产资料发现,各流动单元物性、含油性、沉积微相与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强非均质性制约了油气储层品质的提高。通过开展核磁共振实验,结合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图像粒度、铸体薄片等微观实验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同时选取砂厚、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流动带指数5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将马岭油田长81段储层的流动单元划分为E、G、M、P等4类,进而分析不同类型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喉道半径分布形态及主流喉道半径大小起了决定性作用。生产动态数据表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E类和G类流动单元的产能最高,应根据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性特征,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为例,在流动单元取心井划分、建立各类标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识别方法,回判取心井流动单元类型.研究表明,该识别方法判识精度较高,且方法简易,可作为建立识别非取心井流动单元预测模型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统方法,确定了流动单元分类与划分的参数。对双河油田V下油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定量研究。对于取心井,利用岩心的物理分析资料,参照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聚类分析和流动分层指标方法,将其划分为4种流动单元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流动分层指标的分布范围。对于非取心井,利用取心井聚类分析的结果,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从而达到了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类型及其井间分布的目的。生产实践证实,运用这种研究思路划分流动单元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程度高,说明了这种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从颜色、岩矿组分、岩性及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储层的沉积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划分模式,认为东河砂岩为无障壁滨岸沉积。结合东河砂岩沉积特征分析,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4个亚相和12个微相,并分析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微相与流动单元类型的关系:海岸沙丘亚相和后滨亚相中E类流动单元较少,主要为G类、M类、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前滨亚相和临滨亚相流动单元类型较好,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比例很少,以E类、G类和M类流动单元为主。沉积微相对流动单元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丘陵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低孔特低渗的油藏特征,结合注水开发动态,选取反映储集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E、G、M、P 4种类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沉积微相控制,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吸水、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注水开发阶段以流动单元为基础进行动态分析和潜力研究,有助于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 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流动单元划分的原理与与方法,在勃南油田的流动单元实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物性参数综合法研究低级次流动单元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将勃南油田的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分别是E型、G型、F型和P型流动单元,查明了各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最后分析了流动单元在指导油水井部署、高产部位预测、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姬塬油田延安组的储层渗流特征选择适合该地区的渗流参数,利用聚类方法对各代表井渗流参数的相关性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流动单元的类型,进而根据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全区未知砂体进行预测,确定研究区流动单元空间分布。最终将姬塬油田延8-延10储层流动单元分为3类(A、B、C类);A、B类流动单元是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C类流动单元是目前油田稳产的接替井区。  相似文献   

15.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2)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3)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某井区储集层流动单元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划分为E、G和P共3种类型.E类主要对应河道主体带与河口坝砂体,属高孔高渗型储层,综合评分65左右;G类主要对应决口扇与分流间席状砂体,属高孔中渗型储层,综合评分38左右;P类绝大部分对应分流间席状砂体,属中孔低渗型储层,综合评分10左右.3类流动单元的挖潜方向:E类箱型或钟型砂体的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G类和P类作为二类储层,是下一步挖潜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开发的深入,文昌13-1油田珠江组(N1zj)海相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引起的渗流特征差异对开发的影响日益显著,开展流动单元表征成为指导油藏高效开发的迫切需要。根据目的层上下两个单元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大的特点和分层系开发的要求,建立了研究区级次化的流动单元识别方法。首先根据N1zj持续海进沉积形成的垂向岩性、粒度及宏观物性变化规律,综合沉积相、岩性和宏观物性特征进行第一级次流动单元识别;然后从取心井出发,建立次一级流动单元的流动分层指标FZI(Ifz),判别标准,在非取心井段建立基于常规测井参数的次级流动单元贝叶斯判别函数,实现了全井段的流动单元识别,该方法可以推广到沉积演化和储层地质特征相近的整个文昌油田群。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性能较好,油井初期产量高,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及中部偏东地区;Ⅲ类流动单元连续性也较好,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油藏进一步挖潜的目标;Ⅳ类流动单元渗流性质中等偏差,分布面积小,储量丰度低;同时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