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发展日渐升温,迫切需要一种系统、合理以及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文章基于GIS平台,分析影响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因子,构建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基准模型。依据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修正基准模型,根据建筑密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城镇功能分区去构建修正模型。并且以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土地用地性质和区域建设意向为基准,构建土地开发强度的扩展模型。研究发现,修正模型比较基准模型降低了鲁坦河两侧的开发强度,同时提高了老城区部分地区的开发区强度,对部分地区进行了整体性控制,避免了零碎化。修正模型的构建更有利于源潭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南北大道两侧景观的塑造,同时更符合源潭镇现实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分区模型构建,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健康发展以及城乡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在中国城市运营中的盛行,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得益于本土独特的土地制度,二是中国超乎寻常的快速城市化。中国城市"土地财政"由于所获资金用途的明显差别,因此,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能量正负临界,即:是否把祖宗的土地置换收入用于偿还城市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是否把子孙的土地置换所得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之上,以及是否把祖宗与子孙土地置换的所有收益,用于打造支撑城市长期发展的造血功能之中。  相似文献   

3.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最基层的一种,要求其指标准确、落位具体、措施得力。对焦作市类似地区而言,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注意要妥善处理好其与上级规划的衔接、与小城镇规划的衔接、各项用地预测、园地面积增加等几个关键问题,才能确保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给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开发用地的获取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投标、竞拍成为获取经营性开发用地最主要的方式.文章对"弗里德曼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探讨了"最优利润率报价模型"在投标中的收益解,使其能够适用于土地使用权的投标报价.  相似文献   

5.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家规定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完善"一张图"工程、利用最新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动态监测、节约集约土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统计制度,以及在管理理念与应用创新、数据维护与更新等方面的应用。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在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土地的承载性和生产性特点,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中长期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是管理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保障房地产市场及国民经济健康、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向农村的纵深推进,我国农村正由"全耕型"向"半耕型"演进,转型期的农民、农村、土地问题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刻认识农民、农村、土地问题的现状、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把握政策方向和工作重点,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成为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简要阐述了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如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等等,希望对我国土地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为视角,从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主体地 位、农民意愿的表达、流转收益分配、农民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从权利理论视角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情况进行探讨,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从健全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协调流转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地作为油田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管理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由于土地不断增值,土地资产已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十分重视的无形资产。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减少增量,统筹组织好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维护管理、土地资产处置等各环节的工作,管好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把油田土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指标体系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体现.本文将小城镇作为一个社区,从整体入手考察广州周边小城镇社区的用地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土地利用指标体系,为进一步调整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项目的重要环节,对项目开发方案、土地开发方向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南乐县西邵乡黄河故道区沙荒地土地开发项目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构造项目区待开发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重点对沙荒地进行了宜农、宜园、宜林等3个适宜性方向的评价,并进行了土地开发方向区域的划定。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城市土地潜力是城市建设者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的基础。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对城镇土地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单元、评价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并基于RS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土地利用潜力分析评价系统,该系统结合了近年来土地信息化管理的科技成果,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功能,还拓展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打印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城镇土地增值收益计算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城镇土地增值原因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城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调节的计算模式,试图为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增值收益的调节措施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在梳理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次主要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即为什么会发生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建国初的农民土地私有制,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并从制度变迁的政治效率和经济效率角度来评价每次变迁的绩效。每次变迁后的初期都因政治效率和经济效率基本实现了一致性而保持相对稳定的均衡,但变迁后一段时期又会因政治效率与经济效率的不一致而走向制度失衡,从而产生新的一次变迁。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管理因其独特优点而日趋普遍化,国土资源业务档案的特殊性而使其数字化管理系统独具特色。本文以焦作市国土资源业务档案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化加工技术等等,对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了构建与设计,使是国土资源的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大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1·1 Urban LandUrban land is the basis of city development. It of-fers grounds for social activities, business, political af-fair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Reasonable utilizationof urban land is vital to the prosperity of a city, even anentire region. Intensifying utilization and keeping sus-tainable evolu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when urbanland is limited and dilation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government.1·2 Intensifying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Evo-lu…  相似文献   

19.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都倾向于宅基地流转,并且区域不同,流转的条件不同.本文设计了宅基地抵押流转系统,给出了宅基地抵押流转实际操作的步骤和具体算法,提出了在宅基地抵押流转过程中可由保险公司、村集体或其他农户等进行担保,由金融机构将贷款的部分资金按风险度及系数划转给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