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云 《硅谷》2008,(8):1
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始终是百姓最为关心,且迄今为止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2009年底,我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转基因产品再次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热议。2010年,两会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20年前"转基因食品"这个词对普通消费者很陌生,那么今天,转基因食品早已深入到了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转基因大豆、玉米、番茄、水稻、木瓜还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已经走上了我们的餐桌。你很难说你的生活中没有转基因食品的影子。  相似文献   

4.
《认证技术》2010,(6):20-20
事件:2009年底,我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2010年,两会前夕,全国百余名学者联名上书,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书。由于转基因食品有不确定的风险,很多国家采取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办法。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致力于公平发展的"第三世界网络"组织日前在北京联合发布名为《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报告指出:中国正在等待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的三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均涉及多项国外专利,一旦这些品种进入商业化种植,中国的粮食自主权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的命脉——理性认识转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怀疑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一些对转基因朦胧无知的业外"专家"引用一些莫须有的"科学数据",大谈转基因作物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的危害,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引起民众对转基因的一时恐慌。有些人藉此否定转基因作物,视转基因为洪水猛兽,盲目排斥,甚至上升到民族国格问题,要求放弃中国已蓬勃发展的转基因的研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的公众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并理性认识转基因。那么,先让我们看看这些反对转基因的人们所谓的"事实依据"吧。  相似文献   

7.
Tid基因对水稻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基因Ti^d转入北方推广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丰优301和通887,所获得的潮霉素抗性植株通过GUS组织化学分析、PCR检测、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证实Ti^d基因已经转入水稻基因组中,为转基因植株。用转基因水稻植株叶片进行了室内饲喂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实验,抗虫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部分转基因水稻植株明显地增强了对水稻二化螟虫的抗性。对转基因R1代植株进行PCR和PCR Southern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今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自己不吃转基因食品,却让中国人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美国人餐桌上超过80%的加工食品是转基因食品。"近日,美国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罗杰?比奇博士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农业技术研讨会上这样表示。在他看来,中国公众对美国转基因食品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9.
叶雨 《质量探索》2007,(7):16-16
据外电报道,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日本食品商格力高和德国麦德龙在中国销售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绿色和平组织批评两家公司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要求他们在中国实行"不使用"转基因原料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将筛选后的转基因水稻TT51-1和非转基因水稻明恢63种子分别冷冻研磨成粉末,采用重量法配置了5个不同水平的标准物质。经检验该标准物质的均匀性良好,可在4℃保存条件下存储1年。标准物质采用重量法的质量分数作为标准值,数字PCR测定拷贝数分数作为参考值,通过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种子粉末提取效率比值校准的数字PCR定值结果与重量法质量分数定值结果之间具有等效一致性,该标准物质可用于转基因水稻TT51-1的定量PCR检测及其特异性检测方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从水分含量、粒度大小、基因纯度等方面研究了候选材料的性质及其对转基因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影响.采用重量法进行了转基因水稻种子粉标准物质制备,建立了通过纳米银标记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相结合的均匀性检测技术方法.进行了转基因水稻种子粉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并确定了最小取样量,分析了重量法配制值和荧光定量PCR测定值的一致性.该转基因水稻标准物质可应用于实验室质量控制、水稻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检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农杆菌转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农杆菌LBA4404(PTOK233)转化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通过筛选获得抗性伤组织并再生出转化植株,转化频率为8.9%,转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的阳性,外源基因gus在转化植株表达亦提供了转化成功的证据。转基因植株的当代及T1代植株获得了种子。摸索了应用农杆菌转化水稻的方法,条件。利用干燥处理法抑菌并提高转化植株再生频率。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为基础,对转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和阴性受体秀水11进行真实性 鉴定。利用典型性检测、指纹图谱技术对候选物的转基因事件的真实性、转入事件正确性(是否为特异性目标外源 基因)、品系遗传背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克螟稻2号只含特异性序列CrylAb,秀水11不含所选的外源基因,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随机各抽取克螟稻2号和秀水11水稻100株,通过特异性PCR、免疫印迹实验来检测原材 料的纯度,结果表明,克螟稻2号为100%的转基因水稻,秀水11为100%的阴性受体水稻。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转基因的水果、粮食、食用油已经逐渐介入我们的生活,玉米、大豆、土豆、番茄、木瓜、大豆油、色拉油、调和油、饮料、奶粉、饼干……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公众与媒体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关于转基因食品利弊的的争论也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包装》2012,(5):29-30
“由于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心理,贴示‘不含转基因成分’标签确实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但这种方式现在发展到近乎病态,甚至连食盐的外包装上都贴上了‘不含转基因成分’标签”。一家俄罗斯媒体在评论莫斯科市最近出台的废除食品类商品“不含转基因成分”标签时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检测抗虫转基因水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优化PCR扩增体系中缓冲液的浓度、退火温度、引物的组合及其浓度等参数,建立了转基因水稻及其加工品中几种外源基因成分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检测CaMV35S、NOS、CrylAc或CryIAb的三重PCR条件为:缓冲液工作浓度2.0x、引物各为0.2μM、退火温度为58℃,循环数为35个.缓冲液工作浓度为1.5x,其他条件不变,可进行CaMV35S、NOS、Bt和CpTi的四重PCR检测.缓冲液工作浓度为1.0x,其他条件不变,可进行CaMV35S、NOS、Bt和hpt的四重PCR检测.该多重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好、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转基因水稻质量百分比含量(w/w)0.1%的转基因成分.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用以提高家畜基因效率的新的模型研究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一个由转录因子响应元调控的报告基因,并且该报告基因可以在早胚胎进行组成性表达,根据比较分析报告基因的表达结果,可以优化转基因实验条件,这样就能使外源DNA高效地整合至动物基因组上,本研究以绵羊为实验动物进行了演示实验,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对优化转基因程序,特别是大家畜的转基因程序,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18.
壁垒内外     
《质量探索》2008,(1):15-15
欧盟陷入转基因产品之争在最近举行的欧盟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上,是否应该为转基因产品完全敞开进口大门再次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德国农业部长霍斯特·泽霍费尔在会上表示,在对使用转基因产品展开评估前,欧盟应该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德国的立场得到了法国、奥地利、希腊、卢森堡和波兰的支持。这些国家担心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构成潜在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已经进入国际贸易 ,有效的检测已成为转基因生物及产品能否获得足够的研究空间和良好开发市场的关键所在 .本文就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应用基因枪(particle bombardment)转化技术成功地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 trypsin inhibitor,CpTI)基因分别导入三个水稻粳稻栽培品种(Oryza sativa L.,japonica)中花8、中花10和中作321的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中,并由此获得了可育的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的筛选频率为6.1%-12.24%。经PCR、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和ELISA检测等证实所获得的潮霉素抗体植株为转基因植株。抗虫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水稻植株对玉米螟虫(Ostrinia nubilalis)有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