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盈之 《上海化工》2013,(11):34-36
研究了煤液化高分油灰分测试的方法,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实验的最佳分析条件为:取样量5 g、预分解温度500℃、预分解时间30 min、终温815℃、终温时间3 h。研究表明,终温灼烧时间是影响灰分测定的关键因素,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2.
《煤化工》2021,49(4)
为实现煤直接液化与煤间接液化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将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柴油和宁夏煤间接液化柴油性质与GB 19147—2016中车用柴油(Ⅵ)(简称国Ⅵ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对比,得出煤液化油品调和控制的关键指标为运动黏度、凝点、冷滤点、闪点、十六烷指数和密度,并对关键指标的生产控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室调和试验调和出满足国Ⅵ标准要求的0号、-10号和-20号柴油,确定了两种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比例;实验室和工业化调和的-10号柴油数据均满足国Ⅵ标准对-10号柴油的要求,且两者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3.
郭新乐 《广州化工》2011,39(7):34-35
分析了煤液化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意义,介绍了煤液化技术,包括直接液化技术,间接液化技术,展望了我国煤液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套测定高温高压下气体溶解度的实验装置,经检验准确可靠.利用此装置和平衡液相取样法,在25rC~350℃,2MPa~10MPa的温度和氢气压力范围内,测定了氢气在煤液化低温分离器油中的溶解度.结果发现,在实验测定范围内,氢气在低温分离器油中的溶解度分别随温度和氢气压力的升高而几乎都呈线性增大,温度350℃,氢气压力9.515MPa时达到最大值0.3381mol/kg;氢气溶解度和其压力关系并不严格遵守亨利定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直接液化油煤浆及液化残渣流变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油煤浆和液化残渣的流变特性参数是工艺设计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本文总结了我国液化油煤浆在常压常温、常压升温和加压升温条件下流变特性的研究进展和相应的流变模型,介绍了溶剂的性质、煤在溶剂中的溶胀、煤的热溶产物或初始液化反应产物等对煤浆体系黏度变化的影响,对开展我国液化油煤浆和液化残渣的流变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液化油馏分蒸发焓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发焓是液相物质重要的热力学性质,结合煤液化油窄馏分的特点进行了蒸发焓测定方法的选择,在对蒸发焓的各种测定方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归纳和探索了适合于煤液化油馏分这类复杂混合物的蒸发焓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煤液化油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煤炭液化制油的工艺技术及商业化运作情况,并对我国发展煤液化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技术在煤液化油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现代化分析仪器,如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对煤液化油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析结果。这不仅可以指导煤液化油的合理利用,优化煤液化油提质加氢工艺,而且对煤的结构、液化机理的阐明及液化工艺条件的选择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法应用于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多种核磁共振方法应用于分析煤炭直接液化产物中酚羟基含量及酚类化合物组成等方面的情况,逐一评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0.
煤液化油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国内外煤炭液化制油的工艺技术及商业化运作情况,并对我国发展煤液化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齐亚平  刘虎在 《现代化工》2014,34(11):125-126
以煤间接液化轻质馏分油为原料,采用特种油催化剂通过一段高压加氢法生产优质特种溶剂油,特种油产品的烯烃质量分数1.25%,总硫质量分数0.05×10-6,芳烃体积分数0.1%,基本能满足特种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神华煤液化油黏度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考察神华煤液化油的黏度特性,采用NDJ-79型旋转黏度计,测定神华煤液化油各馏分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获得常压下20℃C和50℃各馏分的黏度数据,测定并讨论了液化油几个馏分的黏度与温度间的关系,并用Excel软件平台对数据点进行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到很好的函数曲线,为以后估算其他温度下各馏分的黏度提供了依据.比较几个馏分与几种有机物或有机混合物的黏度,找到240℃~260℃馏分和320℃~340℃馏分的理想模型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分析了胜利褐煤在0.1t/d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所得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实验通过碱液洗涤法富集煤液化油中混合酚组分,并对该组分进行衍生化处理,以提高色谱柱对混合物的分离性能.以混合衍生物为主要分析对象,共定性出煤液化油中134种个体酚,分属于苯酚、茚满酚、萘满酚和萘酚等四种类型,且绝大多数酚类化合物都带有烷基侧链.苯酚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在混合酚组分中含量最大,其次为茚满酚和萘满酚.萘酚类化合物的数量最少,相对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14.
在300 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加氢稳定油为原料,以加氢精制剂RNC-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和体积空速对加氢产物性质及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升高反应温度或降低体积空速,芳烃加氢饱和反应过程中的氢耗增大,产品油的密度、运动黏度及馏程降低;从不同反应条件加氢产品油中芳...  相似文献   

15.
邱泽锋 《浙江化工》2009,40(6):26-29
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原理、典型工艺技术、催化剂及主要提质工艺技术.分析了煤液化粗质油和精制油特点。在高油价时期,煤直接液化是生产替代能源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李艳红  杨荣  赵文波 《煤化工》2011,39(2):50-53
为便于了解煤液化油品的性质,介绍了煤液化油组成的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煤液化油馏分的密度、分子量、黏度、临界性质、表面张力、蒸气压、蒸发焓和比热等热力学性质测量与估算的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可为煤液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TD200简易蒸馏装置对石油醚和液体石蜡进行了实沸点蒸馏,得到实沸点蒸馏数据,并绘制了实沸点蒸馏曲线和各馏分质量百分数与温度关系曲线,得出主要馏分所在的沸程分别为石油醚64.5℃~68℃,液体石蜡412℃~420℃;同时计算出了二者的平均沸点为65.73℃和404.36℃.这些曲线及数据不仅对石油醚和液体石蜡的组成和使用性能有参考价值,而且这种分析方法为煤液化油的实沸点蒸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煤间接液化技术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光彬 《当代化工》2009,38(1):69-71
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介绍了我国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国外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现状,展望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将发展煤液化技术和建设煤液化产业作为补充石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型高压反应釜,在不同温度和氢初压条件下,考察了白洞煤的液化性能,并采用模拟蒸馏对液化产物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氢初压的增加,白洞煤液化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均有所提高,其中,温度对反应性影响更为显著,在7MPa的氢初压下,温度由420℃升高到450℃时,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提高20.98%和18.78%.同时,随温度和氢初压增加,产物呈规律性的变化,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的产率下降,水产率基本不发生变化,CO+CO2,C1~C4产率及氢耗率增加.液化产物油中,中油含量最高,占产物油的57.5%,轻油和重油分别占9.5%和33.0%.产物油的烷碳含量高于芳碳含量.  相似文献   

20.
煤间接液化技术开发现状及工业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评述了国内外煤经合成气间接液化合成液体燃料的开发趋势和工业化状况,讨论了煤间接液化工艺路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分析了煤间接液化的技术经济性,展望了我国煤间接液化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