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气藏重复酸压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酸压技术是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气藏建产、增储上产的主要手段,在过去的大规模化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但是部分酸压后的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酸蚀裂缝失效,也有部分井由于作业和工艺方面的原因未能有效投产。对于这类井,重复酸压是其获得产能和达到经济开采的重要措施。文章主要从重复酸压的方式、造缝酸蚀机理以及重复酸压的测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并结合轮南油田的储层特征及以往 酸压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轮南油田重复酸压的技术难点、选井原则、适宜的重复酸压工作液体系以及工艺设计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对该区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压降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径向裂缝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以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其体积由适用于超临界流体的BWR状态方程求解。通过构造G函数、ψ函数可判断储层的滤失特性,确定裂缝闭合点从而得到裂缝的几何尺寸以及滤失系数等参数,进而指导酸压的施工设计和完善酸压工艺。将该方法应用到塔河油田酸压井的压降曲线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南堡油田近几年以来在潜山油藏勘探试油中酸压措施的应用情况。对酸压原因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南堡油田潜山油藏的酸压增产效果显著,应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4.
轮南地区在已钻遇奥陶系的井中许多井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部分井的日产量还相当高,但却很难进行储量预测和储量计算,并形成开发性的油气田。对于碳酸盐岩的储层预测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了试验,通过对轮南地区采用地震的测井约束反演、相干体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测井的综合评价技术,数字模拟技术和地质的多种技术,如采用沉积相分析、构造裂逢分析、岩溶分析、油气试产分析等综合研究的方法,对轮南地区的储层和油气分布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的勘探目标,对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了钻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紧密围绕如何实现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高产、稳产的系列难题,以储层改造对象精细化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以及电镜扫描实验,明确了储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通过岩石力学实验认识了储层可压裂性。以储层特征为基础,提出了针对脆性较强、裂缝发育段"先疏后堵、主缝沟通、支缝补充"的体积酸压改造模式,结合"大排量、大液量及高低黏酸液组合"的改造工艺,研究成果在大牛地气田X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压后试气产量达到5.2×104 m3/d,是周围直井的10倍以上,这为同类型储层体积酸压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胥耘 《油田化学》1997,14(2):175-179,196
本文介绍了压裂酸化技术与基质酸化技术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综述了七大深度酸压技术,讨论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范围。还介绍了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不同特性发展和应用的两大特殊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7.
河口潜山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多数老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增油潜力日渐降低。一些如低渗、潜山等难动用储量油藏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河口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储量丰富,更需对该类油藏的开发工艺进行研究与应用。在借鉴国内外同类型油藏开发的基础上,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对富台油田、渤深6块等深层潜山油藏区块的储层发育特征、开采特征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开发潜山油藏的主导工艺技术——酸压技术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河口地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的酸压工艺,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潜山油藏酸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场的试验证明,对该类油藏实施多级交替注入复合酸压工艺是成功的,适合河口地区深层潜山油藏的地层特点,该技术满足了高温、深层潜山油藏酸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轮古地区是塔里木油田的一个重要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行储层伤 害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该区块的储层特征出发,主要对压敏损害、固相损害、液相损害及与地层配伍性等几个 方面的伤害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了储层伤害因素。实验数据表明,不论是天然裂缝岩心还是室内制造的人 造裂缝岩心,受现有钻井液伤害后,其气测渗透率恢复值都是相当低的。  相似文献   

9.
以油田开发理论分析为基础,根据油井的含水变化规律和童氏水驱曲线,并根据典型裂缝性潜山油藏的统计结果,建立了裂缝性潜山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评价曲线。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现场水驱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分布的分形规律定量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统计,构建出储集层三维建模的渗透率变异函数;根据测井、试井解释、地应力分析等资料,对参与渗透率建模的硬、软数据进行特殊处理;提出了裂缝型储集层渗透率建模新技术——分形预测结合序贯指标随机建模技术,综合各类资料,建立起轮南潜山桑南西地区裂缝型储集层三维渗透率参数模型,经油藏数值模拟与生产实际拟合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轮南古隆起控油理论及其潜山准层状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难点,应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轮南古隆起对奥陶系潜山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轮南古隆起控油、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理论体系。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古隆起控制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和潜山油气的多期成藏。提出轮南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准层状油气藏新模式,认为受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的控制,油气富集在潜山表层150m深度范围内。同时,形成了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储集体预测及酸压储集体改造技术、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井点优选及不规则井网开发技术等。图2表1参22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河间南潜山油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对冀中坳陷河间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目标解释过程中,利用多种勘探技术和手段准确查明圈闭形态,对油源、储集层、封盖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发现和落实了一个新的潜山圈闭--河间南潜山。经综合论证后设计钻探的M851井在雾迷山组获得了高产油气流。河间南潜山油藏的发现过程表明,潜山油田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发现新油藏的难度越来越大、资源接替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必须重视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深化区域综合地质研究,在潜山发育带寻找富含油气的中小规模潜山油藏,为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机理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轮南奥陶系大型古潜山具有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点,但由于风化壳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流体十分复杂,油气藏类型特殊,勘探难度很大。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潜山烃源岩、储集体、输导体系等成藏关键事件,并从潜山构造演化和多期成藏的角度提出了轮南大型古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应用于轮南潜山,发现了储量超6×108t特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4.
轮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对地层水特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南油田下古生界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藏地层水的产出较为普遍,但地层水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轮古7、轮古2井区距天窗区较近,上奥陶统剥蚀殆尽,属风化壳油气藏;而轮古东井区中奥陶统储层上覆多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为埋藏型油气藏。研究区地层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风化壳油气藏与埋藏型油气藏中地层水的差异,同时随油气藏埋深加大、上覆盖层增多变厚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相对来讲,风化壳油气藏中的地层水具有更高的矿化度、氯离子浓度、氯溴比及锶同位素值,同时具有明显偏轻的氢、氧同位素值。不同类型油气藏,尤其是盖层差异所导致的地层水溶解过程、混合作用及水岩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地层水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方法 鉴于杜 6 6潜山稠油油藏开发中底水锥进快 ,高含水井增多 ,平面上油水分布不均衡的实际 ,开展了以治水为中心的技术研究工作。目的 控制单井底水锥进 ,调整油水分布关系 ,为提高采收率探索新途径。结果 建立一套适于该油藏治水增油的综合治理模式 ,使杜6 6潜山稠油油藏含水上升率由上年的 1 40 %降至目前的 0 6 2 % ,月水侵速度由上年的 5 1 9× 1 0 4m3降至目前的 4 6 5× 1 0 4m3,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 该技术实现了油藏油水界面均衡上升 ,控制了水锥上突 ,从而找到了保持长期稳产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低密度水包油压井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常压凝析气藏已进入中期开采阶段,由于使用的水基压井液密度均大于1.0g/cm3,洗井时经常有压井液漏失,对储集层损害严重,严重降低产能。室内岩心研究表明,在净压力作用下,储集层的压力敏感性较强,气体流速敏感性损害程度很弱,地层水损害程度中偏严重。在模拟储集层高温条件下,对现场使用的压井液损害储集层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渗透率小于10mD的气层渗透率的损害平均为53%,这主要是压井液的滤液进入岩心的细小孔喉引起水锁伤害所致。根据不同伤害机理理研制出一种效果较好的低密度(0.84~0.90g/cm3)水包油压井液,抗温168℃,抗水、油污染容量10%,渗透率恢复值平均为90.06%,最低在87.6%以上。表6参6  相似文献   

17.
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的千米桥潜山在 1 998年勘探中获重大突破 ,于奥陶系钻获高产油气流。该潜山为一古残丘背斜山 ,奥陶系上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缺失石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 ,遭受风化淋滤时间长 ,碳酸盐岩目的层中孔、缝、洞均较发育 ,油气分布在距奥陶系顶部 2 0 0m以内的风化壳储集层中 ,油源对比证实 ,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据目前综合分析 ,该潜山油气藏类型为受风化壳控制的带较大油环的高饱和凝析气藏。图 4参 3 (梁大新摘 )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开展了地质、测井、物探、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目前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潜山顶面几何形态、潜山内幕隔层分布和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对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的精细描述,总结出了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有六大类九个亚类,指出受内幕构造和裂缝网络控制的剩余油是今后挖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牛心坨潜山构造裂缝型变质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际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表征储层裂缝的八个定量表征参数;然后利用单井测井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给出了单井裂缝方位及纵向上裂缝分布规律;最后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储层裂缝形成期(沙四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构造裂缝的三维定量预测,给出了裂缝的方位.以及裂缝密度的三维分布状况,为该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也为类似油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埕北30潜山油藏保护油层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埕北30潜山油藏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溶蚀性孔洞为主;储层原油的气/油比较高,储层温度可达170℃。已完钻井应用的屏蔽暂堵技术对该裂缝性碳酸盐岩油层的保护效果不是很好。分析了裂缝性油藏保护与砂岩油藏保护的不同点以及埕北30潜山油藏对钻井液的基本要求.研究设计了适合该区块的钻井液技术方案,有针对性地优选了钻井液性能参数。室内试验评价了优选钻井液配方的保护油层效果。结果表明,以有机盐为加重剂的无固相体系的渗透率恢复率高于低固相体系;加聚合醇对减少水锁损害能起一定作用。海水抗高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在埕北30A-1井和埕北30B-l井成功地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成功地控制了井涌。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