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移动协同学习缺乏研究学习者相互作用的社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ranott模型驱动的移动协同学习系统。首先对Granott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该模型给出形式化描述算法,然后详细介绍原型系统的实现架构和信息处理模式,最后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实现。实验表明,该原型系统能够支持Granott模型驱动,从而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移动协同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2.
协同设计是实现并行工程的关键,CSCW为协同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和技术支持。本文简要介绍了Agent单元和多Agent系统的概念和特性,介绍了协同家具设计系统的Agent单元结构,提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的协同家具设计系统模型,最后对基于多Agent的家具协同设计系统的两种实现模式进行了阐述。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付红桥 何玉林  相似文献   

3.
协同设计是实现并行工程的关键,CSCW为协同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和技术支持,本文简要介绍了Agent单元和多Agent系统的概念和特性,介绍了协同家具设计系统的Agent单元结构,提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的协同家具设计系统模型,最后对基于多Agent的家具协同设计系统的两种实现模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从主要对协同OA系统信息安全评估及系统安全的建设模型进行深入探讨。文章从系统传输、数据存储、操作平台等方面对协同OA系统信息安全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OA系统的安全体系模型架构以及实施系统信息安全的原则,希求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PC平台的多媒体协同编辑系统的模型及其具体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对机械产品协同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网络面向并行工程的齿轮协同设计系统。讨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框架模型、运行模式和系统实现,就系统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自动入侵响应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文  黄皓 《计算机工程》2005,31(18):143-145,177
简述了自动入侵响应系统的一般模型和系统特性,并对当前主要的入侵响应方式进行了介绍和评估,最后从响应决策技术、协同响应技术、自适应技术和追踪反击技术4个方面阐述了自动入侵响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事例的智能维修训练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结构组成和实现方法.该模型采用了模糊测量方法即贴近度和择近原则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系统在智能维修训练系统中的应用,为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训练情况,实现个别化教学训练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事例的智能维修训练系统中学生模型的结构组成和实现方法。该模型釆用了模糊测量方法即贴近度和择近原则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系统在智能维修训练系统中的应用,为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训练情况,实现个别化教学训练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信息安全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个信息技术安全评估模型.通过对安全测试评估的内容和功能的研究分析,给出了安全评估模型和安全评估平台的体系结构,介绍了系统实现情况.本评估模型具有对安全测试和评估过程进行组织、管理和调度等功能,并具有通用性、集成性和结构可配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由于组件间缺乏协同机制而无法充分发挥网络安全系统整体优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策略的协同响应机制。基于策略驱动模型设计安全组件间的协同响应过程,通过对入侵检测消息交换格式(IDMEF)的扩展实现协同消息,采用块可扩展交换协议(BEEP)框架实现用于组件通信的入侵检测交换协议(IDXP),编程实现协同模块实施协同操作。运用该机制对网络安全组件的协同响应进行评估实验,获得各个阶段的时间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能有效地实现网络安全组件的协同响应。  相似文献   

12.
在协同学习支撑环境以及协同学习系统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些协同和控制手段去协调共同的学习活动。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学习环境下的协同学习管理模型。它通过对协同学习任务的分解和学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搭建共享的任务空间。文中分析了动态任务空间的组成元素,给出了动态任务空间模型的形式化定义,介绍了模型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总结了模型在协同学习系统中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建筑工程协同设计系统的建模特点,在已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系统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物理协同的概念,对所设计的理想“协同设计院”模型做了说明,给出了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流的解决方案,并论述了实现“协同设计院”的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原型系统的研制情况,实验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和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组播的安全协同多会话交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讨论了组播技术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信息的完整性、密钥管理、密钥分发等.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组播的安全群组通信的模型及策略,并引入到协同多会话交谈系统中,对提出的模型和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人力、物力、资金及信息等资源的规划、组织和控制,来实现其目标。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果如何,可通过绩效评估进行检验,他是协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使用平衡积分卡、粗糙集中启发式属性约简的方法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探索建立了平衡积分卡、启发式属性约简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模型。并结合一个实例,首先对其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约简,然后将约简的评价指标输入到BP神经网络中进行智能训练,最后把评估的样本输入到训练好的BP网络中得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值,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一个软件服务协同中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锋  吕建  郑玮  曹春 《软件学报》2003,14(6):1043-1051
基于Internet的Web应用系统逐步表现为由多个软件服务组成的软件服务协同系统,面向开放、动态和多变的应用环境,软件服务之间的相互信任对软件服务个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与可靠运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给出一个基于Agent的软件服务协同模型,随后针对该软件服务协同模型提出一个用于度量软件服务间信任关系的信任评估模型.信任被抽象成一个由信任评估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期望和客观经验共同作用的函数,模型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法用于综合直接经验和第三方推荐经验.与几个现有的工作相比,设计了较完整的信任评估模型,并强调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信任评估模型可为软件服务之间的协同与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真星  顾宁 《计算机工程》2003,29(Z1):197-200
介绍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教学评估系统.通过将GSPT概念引入CSCL领域,有效地解决了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通过构建双闭环学习评估系统,将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和整体课程教学效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用PCE和模糊评估法解决评估系统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HLA的卫星协同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HLA体系规范,研究协同仿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了一个卫星协同仿真系统CSS(Coordinated Simulation System).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研究的意义,以系统功能以及系统要素为基础分析了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协同"的设计原则以及系统性能评估指标,然后介绍了实现CSS的关键技术--使命空间的任务体现结构和多分辨率建模技术 ,以及CSS的分层设计的系统结构,并以仿真任务管理成员和卫星成员为例分析了设计CSS联邦成员的设计思路,最后提出了一个原型系统.该系统仿真了卫星侦查、数据通信、数据评估等整个过程对大型复杂系统的仿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型BP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企业信用评估中的模型问题,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决策过程提供信息支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信用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它们在评估中的缺陷,提出基于改进型BP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模型。在建立指标体系和输出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信用评估模型的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模型和评估系统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复杂系统效能评估、多方案对比,构建了基于Web的通用效能评估仿真架构。对评估模式进行了创新,基于评估流程化管理方式,实现任务驱动执行、任务导航和数据的自动流转。针对指标体系建模的复杂性,利用树状、网状或环状等视图对指标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实现多专业协同指标分解和指标完整性专业审核,确保了指标分解的客观性。基于数据采集挖掘、统计分析等多种先进的智能技术,将仿真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引入效能评估仿真分析环节,使得效能评估过程可有效利用仿真真实数据,提高效能评估结果的可信性。构建基于脚本引擎调用实现效能评估算法集成与扩展,提升了效能评估仿真框架的通用性和扩展性。最后,通过多样本、多方案评估结果对比分析工具的实现,提升了效能评估工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