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北京市典型河道——萧太后河为例,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河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铜Cu、锌Zn、镍Ni、镉Cd、铅Pb、砷As和铬Cr)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分区探讨。(1)与北京市背景值的对比可知A区富集最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2)该河道重金属污染排序为CdZnCuAsCrNi=Pb,在A区与B区相对来说污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3)Cd为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且A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相对来说较大,应该引起重视。(4)河道底泥处于安全水平的比例为38.1%,处于警戒线水平的比例为28.6%,处于轻污染水平的比例为33.3%。A区污染程度相对来说较为严重。明确底泥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后续底泥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韩涛 《人民长江》2022,53(5):47-52
为了解长江口新成陆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上海市横沙东滩71个采样点土壤中8种重金属(铜、铬、镍、锌、铅、镉、砷、汞)的含量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锌、铬、镍、铅、铜、砷、镉、汞,其平均值均低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铬、镍、锌、铅、汞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铜、镉、砷既不服从正态分布也非对数正态分布。(2)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高低顺序为汞>镉>砷>镍>铅>铜>铬>锌,8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36.80~150.96,处于轻微至中等生态风险水平,且以轻微生态风险水平为主(概率为93.34%)。ERL/ERM法评价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时常发生生态风险的概率极小(<0.72%),镉、铅、锌、铜、汞、铬、砷很少或者无负面生态风险,而镍则偶尔发生生态风险(概率为95.04%)。8种重金属总体发生生态风险的等级和频率均较低,但部分重金属(如汞、镍)须予以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3.
对2003~2006年伊通河长春段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重金属铅、铬、镉形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铅和铬的年平均浓度呈递增态势;镉的浓度随流程的增加而增加,年平均浓度也呈递增趋势。此外,研究区域内铅主要以PbCO3、Pb3(PO4)2和Pb2+等3种形态存在,铬以CrO42-的形态存在,镉的存在形态以Cd2+为主,其中2006年铬超标约1.4倍,对水体的危害最大,镉有接近超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练江流域(汕头)段为例,采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底泥分层样品,分上层、中层、下层,检测底泥的p H值、含水率、颗粒组成、有机质、总氮、总磷、镉、铅、锌、铬、铜、镍、汞、砷,并对底泥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①底泥中总氮为轻度污染;②总磷重度污染样品占46%、中度污染样品占15%、轻度污染占39%;③有机指数范围为0. 002~0. 12,属于清洁至较清洁范围,不存在有机质污染;④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范围为32~625,重危害等级样品占2%、较重危害等级占13%、中等危害等级占26%、低危害等级59%。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评估苏州河市郊段底泥质量,为后续苏州河底泥疏浚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采集苏州河蕰藻浜—真北路桥段23.6km河道32个断面底泥柱状样,来分析不同深度处底泥重金属浓度,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垂向0.7~2.1m,苏州河下游长宁区段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高于上游和中游,苏州河市郊段重金属关注污染物主要为汞和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Pb、Cr、Cu、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0.010~0.55 mg/kg、0.016~0.17 mg/kg、13.04~110.03 mg/kg、42.03~121.03 mg/kg、21.70~75.10 mg/kg、48.01~750.01 mg/kg和6.03~82.95 mg/kg。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地方位于较为发达的城市(武汉和南京)、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安庆、大通和芜湖)、港口城市(城陵矶)以及湖泊(鄱阳湖和东洞庭湖)。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可知,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为:HgAs PbCdCuCrZ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d、Zn、Cu、Hg和Cr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As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航运业。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底泥所有点位的Pb、Cu、Cr、Zn和Cd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状态,As和Hg在部分点位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结合所有重金属元素来说,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大藤峡库区土壤、底泥中镉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当年受溃坝影响流入江中的尾矿石多数沉降于锌品厂近距离内的底泥中,且随距离的推移逐渐降低,锌品厂断面镉以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和氧化标结合态占较大的比例,以下断面以交换态、氧化锰结合态和紧结有机态占较大的比例,而未受溃坝影响的土壤中镉含量比较正常,为4ppm.各种环境因素如pH、氧化还原电位、共存离子等对镉的形态分布和向水相释放均有不同的影响.底泥对水中镉的吸附及其后pH变化可能发生的解吸作用是控制河流水中镉浓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鄂州市某湖泊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以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柱状底泥纵向分布来看,该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呈现从上到下递减的变化趋势,上层底泥重金属含量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3个湖区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是西湖区域>东湖区域>中湖区域。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湖底泥重金属主要以无污染—中度污染为主,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排序为Cd>Zn>Cu>Pb>Ni>Cr>Hg>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As、Ni、Cu、Pb、Cr和Zn生态风险水平较低,Cd和Hg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研究成果为该湖泊的污染调查和评价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湖泊后续的保护和水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对伊洛河黑石关断面进行一年系统的监测所获得的成果。对铜、铅、锌、铬、镉等15种金属元素进行了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分析测定。对8种重要污染元素铜、铅、锌、铬、镉、镍、钴、砷向黄河输送的自然输送量以及人为输送量(洛阳市工业废水的排入)进行了估算。 8种重要污染元素,不管是人为输送量还是自然输送量,都是以悬浮态输送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在多泥沙河流中金属元素含量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是:悬浮物中的金属含量>底质中金属含量>水中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10.
对竺山湖及太湖西沿岸北段底泥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d、As、Cr、Hg、Pb和Cu的质量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泥沉积物中Cd、As、Cr、Hg、Pb和Cu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23 mg/kg、10.28 mg/kg、82.98 mg/kg、0.074 mg/kg、35.27 mg/kg和33.9 mg/kg,分别是各自背景值的4.6倍、1.1倍、1.0倍、0.7倍、2.2倍和1.8倍;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点是:随底泥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重金属质量比逐渐降低,并在底泥沉积物50 cm深处表现出明显的重金属质量比降低拐点。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竺山湖及太湖西沿岸北段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重金属生态风险值范围为34~444,平均值为117,太湖西沿岸大浦口区域的生态风险较大,Cd是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建议对竺山湖以及太湖西沿岸区大浦口区域Cd的污染进行必要的疏浚控制,疏浚深度在底泥50 cm深处,以有效去除该区域的Cd污染。  相似文献   

11.
以巢湖优势种淡水贝类——环棱螺与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HNO_3-HF-HClO_4全消解法消解,然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二者重金属(Cd,Cr,Cu和Pb)的总量分布进行研究,同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均方根综合指数评价二者重金属风险。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均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Cd,Cr,Cu,Pb污染,其中以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而环棱螺中则以Pb和Cr为高风险元素;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巢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来源具有相似性,而环棱螺对重金属的积累因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环棱螺体内的重金属来源不同。因此,在未来的巢湖环境治理过程中,可着重考虑对重金属Cd,Cr,Pb的治理,同时应加大对贝类等生物监测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桂林青狮潭水库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为了研究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测定了青狮潭水库不同位置底泥中5种重金属(As,Cd,Cr,Hg,Pb)的含量,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东湖底泥中As和Cd含量较西湖高,西湖Hg和Pb含量高于东湖;底泥中Cr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船只通行是造成Pb污染的主要原因;东湖底泥中As和Cd可能主要来源于东江上游煤矿开采;西湖底泥中As,Cd,Hg与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来源可能与周边农业活动和前期水库内网箱养鱼有关;根据地累积指数,重金属污染强度排序为Cd,As,Pb,Hg,Cr,Cd和As为主要污染元素;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排序为Cd,Hg,As,Pb,Cr;东湖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强于西湖。  相似文献   

13.
对引滦入津工程黎河段表层沉积物和两岸尾矿中重金属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两岸尾矿砂影响,黎河河道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及重金属特征与尾矿砂相一致,重金属含量依次为FeMnZnPbCuCd。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Fe、Mn、Cu、Zn残渣态占绝对优势,Pb以可交换态和残渣态为主,Cd仅有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采用风险评价准则法(RAC)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评价,结果均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b和Cd对环境具有非常高风险,其潜在的毒性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南昌市湖泊重金属污染特征现状,论文以青山湖、象湖及前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湖泊水体及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Cd、Pb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地质累积指数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湖泊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判别各研究水域重金属污染源。结果表明水域中Cr、Cd与Pb为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前湖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Ni、Cu、Zn、Cd、Pb存在不同程度风险,各湖泊中沉积重金属风险程度从大到小均为Cd>Cu>Pb>Ni>Zn。前湖生态风险程度最大,其次是象湖。主成分分析表明湖泊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与废水废气排放。因此为避免进一步污染,应合理规划交通,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提升污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北京市中心城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和分析了沉积物中汞、砷、铅、铬、镉、锰、铜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污染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重金属平均含量为Hg 0.670 mg/kg,As 6.01 mg/kg,Pb 31.1 mg/kg,Cr 63 mg/kg,Cd 0.29 mg/kg,Mn 277mg/kg,Cu 45mg/kg;平均地累积指数排序为Hg(1.49)Cr(0.34)Cu(0.24)Cd(0.14)Pb(-0.77)As(-1.41)Mn(-2.30),沉积物主要受Hg、Cr、Cu、Cd的污染,Hg处于中等污染程度,Cr、Cu、Cd处于轻度-中等污染程度,污染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交通、汽配(修)及供暖燃煤。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排序为Hg(357)Cd(80)Cu(13)As(9)Pb(7)Cr(4)Mn(2),中心城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72,总体上具有较强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6.
阳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阳宗海湖底表层采集的25组沉积物样品中的10种重金属质量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i、Mn、Zn、V、Cr、Cu、Ni、Co、Pb和As的质量比平均值均超过了当地土壤背景值。而重金属系统聚类分析表明,Zn、Cr、Pb、As高度相关,其污染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Ti、Mn、V、Cu、Ni、Co的分布特征相似,其污染原因以岩石风化等自然因素为主。单因子富集系数评价表明,阳宗海10种重金属均达到了中度富集程度,其中As、Cu、Cr富集程度较为突出。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阳宗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阳宗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总体属轻微程度,阳宗海南岸局部区域达到中等生态风险程度。几种重金属对阳宗海生态风险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As、Cu、Co、Ni、Pb、Cr、V、Zn、Mn、Ti,其中,As是阳宗海最突出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武汉东湖的水环境状况,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不同湖域沉积物柱状样中9种重金属(Cd、Zn、As、Cu、Co、Pb、Mn、Cr、Ni)含量,对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排序为MnCrPbZnNiCuCoAsCd;垂向分布特征为Cr、Ni的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加,Cu、As、Cd的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郭郑湖西岸污染最为严重,汤菱湖最轻,累积较为严重的是Cr、Mn、Cd和Pb,其中Cd和Pb达到中度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