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炉渣制备矿棉工艺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高炉渣制备矿棉的几种工艺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优势与不足.指出采用高炉渣直接制备矿棉仍然处于研究开发阶段,高炉渣的显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研发直接利用液态高炉渣生产矿棉工艺,对于充分利用高炉渣显热,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钢高炉渣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首钢高炉水渣及其微粉的成分、粒度和微观结构,水渣微粉粒度及配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在混凝土中配加高炉水渣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进口及国产设备生产首钢高炉水渣微粉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针对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开展的以提取钛元素为目的的“冶金改性处理选择性析出分离”、“高温碳化-低温选择性氯化制取TiCl4”、“等离子熔融还原制备钛硅合金”、“直接选钛”,以及不提取钛元素的“制取新型矿棉”等5条技术路线近期的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各工艺的发展前景.指出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理想模式应...  相似文献   

5.
处理高炉渣的先进方法--干式成粒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锴 《冶金能源》2002,21(1):49-51
介绍了先进的高炉渣处理技术——干式成粒法,结合湘潭钢铁公司炼铁工序的实际情况,分析采用干式成粒法所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用稀盐酸处理高炉渣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奎 《钒钛》1995,(3):32-35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稀盐酸处理高炉渣的方法,该方法采用10~14%的盐酸浸取高炉渣,用该浓度浸取不仅可以有高的浸出率,而且浸出物为溶液状态,从而有利于硅胶钛白粉,结晶氯化铝,氯化镁,石膏,生铁的提取,该方法成本低,方法简单,环境污染小,浸出率和各元素的提取率也高。  相似文献   

7.
8.
以高炉渣为原料制取泡沫玻璃对吸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制备吸声泡沫玻璃,考察玻璃厚度、空腔、边缝以及开口气孔率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频区域,厚度、空腔深度和开口气孔率的增加都能提高吸声系数。但厚度超过150mm后对吸声系数提高意义不大。吸声系数只在500~3 000Hz频率范围内随边缝的增加而提高,其他频率范围内,吸声系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粒化高炉渣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中低强度混凝土中,粒化高炉渣可大量地等量替代水泥(最佳掺量为40%~50%),从而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同时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在高强度混凝土中又是必不可少的良性矿物外加剂,不仅能提高强度,而且可提高和易性和耐久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可生产出C80以上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高炉渣钾容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立  吕庆  马明鑫  刘曙光  侯大华 《钢铁》2006,41(12):15-18
为降低碱金属对高炉的危害,提高炉渣的排碱能力,采用气-渣平衡法测定了1 723 K时高炉渣的钾容量.依据广钢实际高炉渣成分,用纯化学试剂配制炉渣,用一定组成K(g)-CO-CO2-Ar混合气体提供一定的氧分压和钾分压.研究表明:试验条件下,w(MgO)和w(A12O3)一定时,钾容量随w(CaO)/w(SiO2)的增大而减小;在w(CaO)/w(SiO2)和w(A12O3)一定时,钾容量随w(MgO)的增大而增大;在w(CaO)/w(SiO2)和w(MgO)一定时,钾容量随w(A12O3)的增大而增大;当[w(CaO) w(MgO)]/w(SiO2)和w(A12O3)固定不变时,增加w(MgO),降低w(CaO),钾容量明显增大.广钢炉渣的合理成分为:w(CaO)/w(SiO2)保持在1.0,w(MgO)保持在12%~15%,w(A12O3)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炉炼铁过程的物质与能量守恒,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以能耗、成本及CO2排放为目标的高炉生产过程优化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某大型钢铁企业.编制程序得出优化结果,经与实际生产数据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优化结果表明:能耗、成本和CO2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同时,利用模型分析了焦比、煤比、烧结矿品位等因素对高炉炼铁生产过程的影响,提出了高炉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承钢含钛高炉渣黏度大,渣铁分离较差,炉渣中含金属铁2%左右,给高炉渣利用带来了困难,使生铁成本升高等问题,分析了含钛高炉渣含金属铁的形成原因,研究了含钛高炉渣析铁行为,以及炉渣停留时间、温度、黏度对渣中铁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渣样的停留时间与渣中含铁量有着复杂的关系,停留时间在20~30min时渣样铁聚合明显,在40~80 min时随着时间的延长铁聚沉量变化不大,但位置下移且粒度变大;温度与渣中含铁量有显著关系,随着炉渣温度的升高,渣样上部含铁量明显减少,温度为1 500℃时,渣样上部含铁量由2.0%减小到0.4%;炉渣的黏度与渣中铁含量关系密切,向高炉渣中添加Ca F2可降低炉渣黏度,提高渣中铁的聚沉程度,Ca F2加入量为1%时可达到较好的聚沉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宝钢高炉渣微粉生产工艺及在砼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高炉渣微粉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及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意义 ,分析了高炉渣粉磨技术、工艺 ,并研究了高炉渣微粉的性能及应用 ,为实现绿色高性能砼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酸度条件下,随着高炉熔渣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其黏度和表面张力对高炉渣作为矿渣棉原料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l2O3和SiO2增加时,黏度增加,表面张力也随之加大,利于制取较长的矿渣棉纤维。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济钢近几年高炉炼铁工艺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包括炉顶布料技术,炉身维护技术,高风温、富氧喷煤技术以及高Al2O3渣系冶炼操作技术。在"十二五"期间,济钢将围绕高炉大型化、高炉长寿、高效低能耗、超低CO2排放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促进炼铁技术经济指标的提升和高炉长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炉渣制备矿渣棉的调质过程,研究铁尾矿、碱度、MgO和Al2O3含量对高炉渣黏度和熔化性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铁尾矿能够使高炉渣由短渣特性向长渣特性转化,黏度变化更加平稳,但铁尾矿加入量超过20%后,熔渣黏度和熔化性温度增加,不利于熔渣直接制备矿渣棉;采用化学纯试剂对高炉渣进行调质时,碱度升高使得熔渣黏度向短渣特性进一步转化,熔化性温度升高,不利于熔渣流动性的提高;随着MgO含量增加,熔渣黏度和熔化性温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MgO含量在8%~10%时,熔渣流动性较好;研究中Al2O3含量相对较小,Al2O3含量变化时,熔渣黏度和熔化性温度变化较小,对熔渣流动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酸度系数为1.25的调质高炉渣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了四辊离心法制备矿渣棉试验。对所得矿渣棉表观形貌及直径、渣球含量及吸水率、矿相及析晶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渣棉表面呈光滑的圆柱状,其直径、渣球含量和吸水率分别为4.9μm、3.76%和0.73%,均符合国标要求;矿渣棉的玻璃化程度较高,除极少量钙铝黄长石(Ca[Al(AlSi)O_7])和钙镁黄长石(Ca_2MgSi_2O_7)外,析晶几乎为零,其析晶温度在882℃左右。  相似文献   

18.
对本钢7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条件的改善、合理的炉型、优化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高风温、高富氧,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本钢7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由于7号高炉率先使用大批重煤气利用率好,炉况稳定顺行,焦比降低,煤比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3000m3级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喷吹CO2法对低钛高炉渣进行脱硫处理,低钛高炉渣中硫的脱除率为66.59%~78.01%,渣中残硫含量为0.137%~0.283%,所制备的低硫低钛高炉渣中硫含量基本满足HRB400E钢LF精炼渣要求。低硫低钛高炉渣LF精炼终渣成分为/%:37.40~46.50CaO,12.30~15.10MgO,21.70~26.70SiO2,5.74~17.00Al2O3,2.44~3.39TiO2,0.36~1.42MnO,0.75~1.62Fe2O3,0.200~0.597S,钢水脱硫率为10.0%~41.5%,HRB400E钢终点[S]为0.008%~0.029%,与现工艺精炼渣(折渣和钢包渣终渣成分/%:34.30~42.90CaO,13.60~18.10MgO,24.00~26.50SiO2,4.88~11.00Al2O3,0.71~1.12TiO2,0.47~1.47MnO,0.81~1.72Fe2O3,0.245~1.132S)的脱硫效果相当(HRB400E钢终点[S]0.027%~0.032%)。  相似文献   

20.
韶钢2#高炉子1996年2月投产以来,由于加强原燃料管理,落实高风温大喷煤措施,并加强炉前作业管理,利用系数达到2.166t/m3.d,入炉焦比526kg/t,实现了高产、低耗、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