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了英语词汇习得中语块作用的实证研究结果。以最新的国内外语块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语块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前、中、后期词汇习得测试和问卷调查,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探求语块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语块能显著提高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能力。因此,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应置于语块教学。  相似文献   

2.
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上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二语习得无助感.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二语习得无助感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解析,阐述了二语习得无助感的具体表现以及造成二语习得无助感的原因.针对二语习得无助感的产生机制,研究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消除无助感的具体措施,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的转变,达到成功习得二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迁移现象的发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对学生英汉语语言水平的测试基础上,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和英语作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来考察学生汉语词汇能力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其英语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母语词汇能力有助于二语写作,然后利用大量的实例从词汇语义迁移和词汇搭配迁移两个方面探讨了英语习得过程中词汇层面的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4.
陈建明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32(11):927-931,936
为了探讨母语在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这一重要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二语习得的研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②两种语言学习者学习状况的双向考察,并提出假说预测学习者的偏误情况;③通过定量研究验证假说,探讨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文中以汉语程度副词“更”和日语程度副词“もつと”为例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论证了第二语习得研究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ESP课程面临的困境,根据语块认知心理机制理论,探索在高职院校ESP词汇教学中引入语料库的有效途径,包括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构建多模态语块教学模式和提升学习者的语块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本族语BROWN语料库的检索,对比分析了中国学习者话语标记语在使用频率上的超量使用和不足的具体形式、二者在使用位置上的差异。这些语际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受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影响,距离越小,越易习得。另外,形式简单、早期学得的形式、语气和汉语接近的标记语使用频率偏高。标记语的超量使用还受语体影响,某些口语的语用功能也被误用到书面语中。调查显示,学习者偏爱用显性语用标记语,而对隐性标记语使用较少,原因是其位置的难以确定。对于传信类和实据类标记语,学习者偏向用小句形式,这与教学中强调句型训练有关。调查为写作显性教学策略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程式语是有着固定或半固定式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具有固定的语义内涵和特定的语用表达功能。程式语的习得并非是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波动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程式语习得为出发点,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注释方式对学习者程式语附带习得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目的是提高学习者英语程式语的习得水平,促进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8.
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分析了二语习得研究所取的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二语习得研究对习得认知过程和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学习者的社会性特征和学习过程的社会性。把"身份"引入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能够弥补以往二语习得研究存在的不足。通过介绍国外二语习得中对"身份"问题的研究,希望能给国内的二语习得"身份"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针对二语习得的特点,提出元认知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有利于建立第二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以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习者uptake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学习者uptake的界定、汉译以及分类等问题入手,就最具争议的两个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学习者uptake究竟能否促进二语习得;二是学习者uptake能否用以测量学习者对教师反馈有意识注意的有效工具。得出结论:学习者uptake本身并非构成二语习得的证据,只有通过准实验研究方可得知该行为对语言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者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及其与习得之间相互关系;内部因素包括语言的转移、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和语言共性等一系列影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包括生理、情感、认知及学习策略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人差异(情感、年龄、语言天赋、性格、学习策略)的角度来探讨其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 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 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 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对应关系。(2)在英语介词习得过程中,与汉语空间语义对应的空间语义最 易习得,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3)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同一空间场景的空间识 解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运用"対照研究·误用分析·验证調査"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对日语汉语程度副词"もっと"和"更"的习得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もっと"和"更"的差异.两者存在①句中位置的不同,②与语气成分搭配使用的不同,③与动词搭配使用的不同,④语义的不同⑤使用文体的不同等5点差异.然后分析中国日语学习者和日本汉语学习者使用的偏误例子中与日语和汉语差异相关的语料,并提出了两个可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偏误的假说.假说1:中国日语学习者在"もっと"的习得中,与口语相比在书面语中更容易出现偏误"假说2: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更"的习得中,当"更"修饰a动词短语,b"有"字句,c能愿动词,d"无界限变化动词"时,容易产生偏误.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深层阐述语言背后运作的认知机制,对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汉语L1和英语L2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所产生的跨语言迁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为基础,阐释英语学习者受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影响的整个认知过程及实质,开拓二语习得领域跨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也进一步促进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用负迁移常常被认为阻碍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习得,大量研究集中在如何克服负迁移对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它的正面作用。本文从教学,跨文化交际以及文艺创作的新角度对负迁移的积极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套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母语的负迁移,借鉴奎因大学Shu Mei的问卷形式,从翻译的角度入手,通过实证调查探讨了汉语对英语学习者句法输出的干扰问题,旨在分类成因、找出对策,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发展迅猛,新观点层出不穷,但如何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目前仍未完全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各种二语习得理论及规律的一些分析与探讨将更加有助于了解和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让学习者真正地融入整个课堂环境中,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内语言教学与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这些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将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个现实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体验式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块”建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语块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切入点,在体验式学习的框架里探讨了词汇教学理念以及对体验式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即词汇教学应着眼于语块的输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要素,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不同层面的语块,最终使他们把"学得"的词汇知识逐渐转化为"习得"的语块,并自然流畅地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9.
词汇附带习得在二语习得领域一直备受关注。以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为主,以CNKI (中国知网)计量分析工具为辅,对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的期刊文献(2003—2019)的年度发表趋势、研究者分布、关键词词频、关键词突发性和关键词演进逐一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梳理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研究发现:当前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集中在投入量、阅读和注释3方面,重在考察投入量、阅读任务和注释3个因素对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研究立足于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凸显的关键词是"投入量(Involvement load)"和"词汇量(Vocabulary)",显示这是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两大研究热点;近几年来,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开始从阅读领域转向听力领域,从外部影响因素研究转向学习者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开始升温。  相似文献   

20.
预制语块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块状结构,它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二语习得就是对这些预制语块进行选择,然后串联起来的过程。模因论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对研究预制语块习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