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温肉制品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链  周辉  徐宝才 《肉类研究》2010,24(7):40-45
低温肉制品加工中加热杀菌温度低,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肉类原有的营养及风味,代表了肉制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低温肉制品特定腐败菌(SSO)概念、确定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肉类腐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与肉和肉制品的货架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影响肉与肉制品货架期的因素,提出了延长货架期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低温肉制品的微生物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了低温肉制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属有害微生物所致,分析了温度、pH值、水分活度、存储气体和抑菌剂对其存活状态的影响,并根据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预调理肉制品因具有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对于预调理肉制品可采用的保鲜技术较多,但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保鲜方案,且预调理肉制品在销售过程中还存在货架期短、保鲜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对于预调理肉制品的保鲜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分析预调理肉制品腐败变质原因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预调理肉制品中研究较多的低温保鲜技术、食品保鲜剂、辐照技术、超高压保鲜技术、包装保鲜及进展,为提高食品行业内预调理肉制品的品质、延长预调理肉制品的货架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储粮预测微生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粮食的安全储藏,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依据预测微生物学,构建储粮中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对储粮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判断,对储粮中病原微生物和腐败微生物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对实现\"生态储粮\",确保储粮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以文献综述形式,简要概述了储粮微生物,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综述了初级、二级和三级模型中常见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储粮中主要有害霉菌模拟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对发酵肉制品的风味形成和营养价值有巨大的贡献,分离鉴定发酵肉制品中的关键微生物,开发新型发酵剂,是推动发酵肉制品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本文主要介绍发酵肉制品的种类及其优势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对微生物在发酵肉制品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发酵肉制品的发展,以期为发酵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低温肉制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低温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营养价值和固有风味,是我国肉制品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低温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杀菌不彻底,产品易腐败变质,导致货架期短.因此有效的保鲜技术对于低温肉制品的贮藏保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低温肉制品保鲜技术的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天然保鲜剂、包装、非热力杀菌等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刘超群  王宏勋  侯温甫 《食品科学》2009,30(21):481-484
低温肉制品营养丰富,是我国肉制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低温肉制品中的主要微生物来源、种类以及控制措施;综述了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预测的各级模型,分析了其优缺点;简述了预测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是作者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的记载。通过对国外肉制品所引起腐败的主要因素和由于乳酸菌所产生的腐败现象的分析研究,结果证明采用不同的包装方法与适宜的贮存环境相结合,是一种抑制或延缓微生物在肉制品中,生长繁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在发酵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勤 《肉类工业》1998,(10):33-35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色泽和质地,且具有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 在欧美等国,发酵肉制品主要指干或半干香肠。但到目前为止,干或半干香肠还没有正式定义,人们只是根据香肠最终的干燥程度来划分两者。干香肠为经细菌作用,pH<5.3,再经干燥除去 25%~50%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在肉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测微生物的数学模型可以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残存和死亡进行数量化预测.简述了预测微生物的数学模型研究食品微生物行为的理由.介绍了微生物预测模型的研究概况及其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预测微生物学在冷鲜肉货架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伟  仇敏  唐明  熊泽 《肉类工业》2006,(11):25-26
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数据库的获得,及利用微生物学数学模型对冷鲜肉销售的货架期进行了预测,通过实验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比较说明在建模范围内预测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朱胜华  车振明 《食品科技》2011,(10):104-107,110
综述了发酵肉制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发酵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肉制品发酵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肉制品发酵剂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肉类加工废水为被处理对象,从肉类加工废水处理装置取得活性污泥,经过驯化、分离,以对肉类加工废水中的COD降解率为主要指标筛选得到18个菌株,分别编号为BA1~18,测试结果表明这18株菌对肉类加工废水的COD均有较好的去除率初步分类鉴定:其中BA2、BA6、BA13属于芽孢杆菌属;BA15、BA16、BA17、BA18属于放线菌目;另外几株菌种为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肉与肉制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在肉与肉制品分析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探讨该技术在检测中的优缺点来促进其在食品、饲料、农业等行业中产品质量监控与成本优化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肉品微生物污染现状分析与安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肉品微生物污染来源,畜禽的屠宰加工状况,肉品加工和检验人员素质,肉品微生物法规与标准等方面对我国肉品微生物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阐明我国肉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和肉品卫生检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7.
植物蛋白素肉原料与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肉类供给不足的压力,以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蛋白素肉产品替代传统肉类成为食品研究发展的新方向。然而,目前缺少对植物蛋白素肉的产品配方、加工技术、产品品质、消费者态度等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总结了植物蛋白素肉的组成成分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分析了植物蛋白素肉在加工过程中所应用的加工技术及在质构、颜色、风味、营养方面的品质现状,进而阐述了植物蛋白素肉的市场接受程度,以期促进植物蛋白素肉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其产品市场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肉类香精的定义、分类和肉制品调香原理以及在高温、低温、中式和速冻肉制品调香中的应用,展望了肉味香精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19.
国内休闲肉制品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国内休闲食品特别是休闲肉制品产业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20.
Transglutaminase is an enzyme that can be used to cross-link pieces of meat, fish or meat products. The resulting product gives the optical impression of an intact chunk of meat. The usage of transglutaminase as a food additive is permitted in some countries. However, its utilisation has to be declared to ensure transparency for consum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orthogonal analytical methods sui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relevant transglutaminase concentrations (around 25?mg pure enzyme in 1?kg of product) in meat and meat products. The mass spectrometry-based approach relies on a previous digestion with Achromobacter lyticus protease and LC-MS/MS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Sufficient selectivity was obtained by monitoring four different peptides. The orthogonal (complementary and independent), ELISA-based approach relies on tw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acterial transglutaminase-specific antibodies, combined to a sandwich ELISA. The two methods were tested by analysing some 60 samples obtained from the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