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基本原理,构造了由H(^2Sg)和C(^2Pg)生成CH4(X^1A1)的多个可能通道,并指出根据中间物质的分子态即可判断反应通道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2.
根据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基本原理,构造了由H(2Sg)和C(2Pg)生成CH4( X1A1)的多个可能通道,并指出根据中间物质的分子态即可判断反应通道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3.
含Cr离子的晶体材料是红外带宽增益介质,其作为良好的激光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利用群论方法对含Cr离子的Cr(CO)6分子的振动光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分子振动模式的红外和拉曼活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还研究了可能存在的跃迁.研究结果表明,其振动模式是红外活性,振动模式A1g、Eg和T2g是拉曼活性,振动模式T1g和T2u是非活性的,红外跃迁可以跃迁到T1u,拉曼跃迁可以跃迁到A1g、Eg和T2g.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分子能级结构理论,计算了NO分子r(0 0)r(1 1)谱线P、Q、R支的波长值,并与由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及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获得的NO分子振转态NO(X2Ⅱ,ν〃J〃)的r(0 0)r(1 1)离子谱的实验结果比较,两者符合很好,这表明采用Ee、Ev、Er的分子能级结构理论,计算得到的双原子分子NOr(0 0)r(1 1)的谱线波长值是合理的,它是分子高分辩率谱线标识理论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Mg(BH4)2在高压下的电子结构和密立根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强为0.64 GPa时,常压相α-Mg(BH4)2发生结构相变,生成新相β-Mg(BH4)2,其空间群为I41/amd,并且该结构具有稳定的声子谱.电子结构的计算表明,当压力从0 GPa增加到0.64 GPa时,B-H原子间键长变化不明显,但是B原子的s和p电子态与H原子的s电子态的杂化增强,使得高压相β-Mg(BH4)2结构的BOPBSH大于常压相的值.这表明,高压相B和H原子之间具有更强的共价特征,H原子更难解离.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40Co40Zr10B9Cu1、Fe40Co40Zr10B9Ge1和Fe40Co40Zr10B9Ag1非晶合金薄带,并对3种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利用差热分析仪(DTA)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热稳定性及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e40Co40Zr10B9Cu1、Fe40Co40Zr10B9Ge1和Fe40Co40Zr10B9Ag13种合金的激活能分别为262.4、267.6和252.3 k J/mol,说明Cu元素、Ge元素和Ag元素的添加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Ge元素的添加最有利于提高合金的热稳定性.3种合金的晶化过程相似:非晶→非晶+α-Fe(Co)→α-Fe(Co)+Zr Co3B2+Fe(Co)3Zr.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氢分子与Cu (111) 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氢分子是否解离取决于氢分子距表面的初始距离和其初始构型。当氢分子垂直于Cu (111) 表面放置时,在距离表面0.37~4.0 ?范围内,氢分子与Cu (111) 表面相互作用后均不会解离,物理吸附在Cu (111) 表面;当氢分子平行于Cu (111) 表面放置时,有的氢分子解离成氢原子后化学吸附于表面六角 (hcp) 或面心 (fcc) 位。氢分子在桥位 (bri) 并沿[211]方向平行靠近Cu (111) 表面时,氢分子解离的临界距离约为1.35 ?,其他情况下在0.65~0.85 ?之间。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80-xCoxZr10B9Cu1(x=0,10,20,30,40)系非晶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对其进行热处理.利用差热分析仪(DTA)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e80-xCoxZr10B9Cu1(x=0,10,20,30,40)五种合金的晶化激活能分别为318.15、304.49、226.75、386.97和267.03 kJ/mol.未添加Co元素的Fe80Zr10B9Cu1合金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添加Co元素的合金.Co元素的添加改变了合金的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冰点降低法测定渣油和沥青分子质量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测了4种减压渣油、4种由减压渣油裂化不同时间所得到的裂化残渣油和6种裂化瓦斯油、3神柴油和8种连续吸氧氧化不同时间的氧化柴油试样的分子质量。测定结果与蒸汽压渗进法进行了比较,相对误差<10%。进一步证明冰点降低法测定渣油及沥青的分子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分子轨道从头算方法,对 H4 Ir( P H3) +3 分子与乙烯反应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agostic 作用的存在,使得β C上的氢得到活化,易于发生β消除反应及与之可逆的插入反应,其过程是通过氢迁移机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第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优化后立方形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BaLiCl3和BaLiBr3晶体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其中电子结构包括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光学性质包括介电函数、吸收谱、反射谱、能量损失函数、复折射率等。计算的立方形BaLiCl3和BaLiBr3的晶格常数分别为0.480 3 nm和0.510 8 nm。能带间隙值分别为4.087 eV、3.257 eV。光学性质研究表明,这两种晶体均是光学各向异性的,光学吸收边分别位于2.121 eV和1.342 eV处,BaLiBr3晶体体现出了更强的光吸收能力;这两种钙钛矿晶体均仅在真空紫外光区域损失较大,其静态折射率分别为1.78和2.03,BaLiCl3晶体体现了更强的透光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S)、电子顺磁共振(EP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介电测试技术研究(Ba1-3x/2CexCax/2)Ti1-x/4O3陶瓷的结构及介电性能.结果表明:随掺杂量x增加,发生四方-立方结构转变,以45°附近两个分立的(002)/(200)衍射峰演变为单一对称的(200)衍射峰为标志;(Ba1-3x/2CexCax/2)Ti1-x/4O3陶瓷显示一级相变(FPT)的介电行为,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tanδ0.04).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1-xPrx)Ti1-x/4O3(x = 0.10-0.20)(BPT)的陶瓷。由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研究了BPT陶瓷的固溶度及Pr离子的位占据情况。结果表明: BPT陶瓷的固溶度为x = 0.17,且在固溶限制范围内BPT具有单相立方钙钛矿结构;Pr离子支配性地占据Ba位。  相似文献   

15.
Gn 表示实数域R上所有n阶置换阵和可逆的对角阵生成的群 .证明了矩阵方程A。A-T =14 J的解集 .由此 ,当n =4时回答了 X .Zhang等人提出的open问题 .  相似文献   

16.
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RECP)近似下,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PdnY,PdYn(n=1,2,3,4)团簇各种可能的几何构型进行全优化计算,得到它们的基态结构和光谱性质。结果表明:团簇Pd3Y,Pd4Y,PdY3和PaY4基态为Cs构型。最后计算了团簇基态的能级分布和最高占据轨道(HOMO)与最低空轨道(LIMO)之间的能级间隙(HLG),分析了团簇的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7.
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溅射技术制备透明导电ZnO(A1)膜的工艺中,氧气和氩气的流量、膜的生长温度等因素相互制约并严重影响着膜的光电性能.实验得出:存在着一个温度和相应的氧流量区,在此区域内,沉积的ZnO(A1)膜既有较高的透光性又有较高的导电性.本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电阻率约为10-5Ω·m数量级、可见光区域平均透光率Tvi约为85%的透明导电ZnO(A1)膜.  相似文献   

18.
首次提出超分子显色反应的概念。乳化剂OP存在下,在pH=2 8~3 2 的Clark Lubs缓冲介质中,2 (4 磺基苯偶氮) 1,8 二羟基3,6 萘二磺酸与血清蛋白质发生超分子显色反应形成红色超分子复合物,该超分子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5 nm,而试剂本身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10nm,对比度为55 nm。详细研究了该超分子显色反应的条件,建立了测定多种蛋白质的分光光度新方法,不同蛋白质在10~130 mg/L至10~2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在1 774×104~5 882×105 L/(mol·cm)。所拟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选择性高,重现性好,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G 250法一致。  相似文献   

19.
求解非线性矩阵方程是数值代数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在控制理论,运输理论,动态规划,统计学和椭圆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求解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不动点理论,通过构造单调迭代序列,讨论了非线性矩阵方程X+A*X-1A+B*X-2B=I艾米特正定解存在性条件及迭代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化学滴定法测定了层状类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合物(CnH2n 1NH3)2MCl4(其中M=Mn,Co,Cu,Zn; n=2,4,6,8,10,12)在石油醚、环己烷、丙酮、三氯甲烷、DMF、甲醇、水共7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通过溶解度的分析发现,各杂合物易溶解于极性溶剂中,这被归因于杂合物的极性,且杂合物中有机铵离子与溶剂中强供电子基团之间的作用力大于和无机层中卤素离子之间的力时,杂合物结构解体并溶解.Zn系和Co系比Mn系和Cu系在极性溶剂中具有更大的溶解度,这是因为Zn系和Co系有机层和无机层之间的作用力比Mn系和Cu系的要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