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提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模型的设计方法,分析了配重对相似关系的影响,根据相似比计算,确定模型和原型的相似关系,依据动力相似性原理将原型按1∶4缩尺比进行缩小,设计了一个5层的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通过振动台模拟试验,确定原型与模型的相似关系、模型的配重方案设计、绘制模型的建筑图和结构图,为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阎宾祎 《山西建筑》2011,37(11):135-136
结合河北省张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28cm复合式连续配筋混凝土施工,介绍了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设计在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配合比中的应用,并作了具体分析,得出正交试验法用于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双向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适用于多层住宅结构,为将其抗震性能与砖砌体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低配筋率、水平分布钢筋端部锚固形式、不同边缘构造对高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个剪跨比为2.0的高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中3个为不同设计参数的混凝土剪力墙,1个为约束配筋页岩砖砌体剪力墙。分析比较了各剪力墙的滞回特性、承载力、延性、刚度及其退化过程、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在试验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其承载力简化力学计算模型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双向单排配筋混凝土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优于砖砌体墙,满足多层住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欠人工质量缩尺振动台试验结构模型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振动台试验是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方法。以单跨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对满足一致相似律的不同配重模型分别按构件等面积配筋率和按构件承载力相似原则进行配筋设计的缩尺模型与原型,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和MSC.MARC分别进行了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钢筋与原型钢筋性能相同(不完全满足相似关系)而模型混凝土性能满足相似关系要求时,按构件等面积配筋率配筋的缩尺模型不能正确反映原型的地震响应,高估原型的抗震能力;按构件承载力相似原则进行配筋设计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构件配筋率较高时,配重不足因素的影响小。针对按构件承载力相似原则配筋设计的方法,提出按模型钢筋弹性模量比修正杆件面积配筋率的改进建议。图8表11参18  相似文献   

5.
利用结构分析软件SATWE,在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钢筋等级下,通过对设置芯柱及构造柱的配筋砌块砌体住宅楼进行动力性能反应影响分析,得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强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小的结论,为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根不同高厚比、配筋率、偏心距的配筋砌块柱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筋砌块柱的破坏特征和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配筋砌块柱的破坏模式与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比较相似。本文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又进行了变参数的有限元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配筋砌块柱在中小型厂房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承重开洞墙体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不同构造措施下的开洞墙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开洞墙体在水平配筋方案和混凝土水平配筋条带方案下的破坏特征。并对墙体在不同竖向力作用下两种构造措施方案抗震性能进行比较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给出了其地震能量在结构中传递的表达形式和基本原理。根据结构的震害现象提出一种在结构的地下部分设置一层薄弱层的结构模型并与常规的延性设计方法、基础设置隔震装置的模型进行抗震性能比较分析;得出设置薄弱层的结构具有优越地抗震性能、低廉的经济造价能够较好地适用于广大地中、小城市的建筑结构中。  相似文献   

9.
当前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文中针对东北严寒地区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得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在很大程度上受裂缝间距与配筋率的影响.在给出了配筋优化设计计算过程与方法后,对某一试验路进行了详细的配筋设计和计算后得出其配筋率与钢筋直径分别0.70%与20mm时,配筋设计方案最佳;横向配筋采用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纵向钢筋用量.这一研究显然对我国严寒地区的路面设计提供了应用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震作用下边坡抗滑桩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抗滑桩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边坡模型放在一个长 3.7 m 、宽 1.5 m 、高 1.8 m 的模型箱中。模型与原型边坡按照尺寸相似比 1 ∶ 20 进行模型试验相似设计。经过配合比试验由标准细砂、石膏粉、滑石粉、甘油、水组成相似材料,通过控制密度 2.5 g/cm3 垒入模型箱中。模型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 3 种不同的地震波,不断加大输入地震波的幅值,通过监测桩后土压力、边坡坡面加速度和位移响应研究抗滑桩在地震作用下边坡抗震机制和地震作用桩后土压力分布形式和抗滑桩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为边坡抗滑桩抗震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维力学模型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底部框架-抗震墙部分单独分析时,恒、活、风荷内力可直接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根据抗震规范要求需要调整。本文提出了墙、柱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方法。该方法可适用于采用各种剪力墙模型的三维计算软件。  相似文献   

12.
Lateral displacement due to liquefaction (DH)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ffect of earthquakes in saturated loose or semi-loose sandy soil. Among all earthquake parameters, the standardized cumulative absolute velocity (CAV5) exhibits the largest correlation with increasing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liquefaction. Furthermore, the complex effect of fine content (FC) at different values has been studied and demonstrated. Nevertheless, these two contexts have not been entered into empirical and semi-empirical models to predict DH. This study bridges this gap by adding CAV5 to the data set and developing two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s. The first model is based on the entire range of the parameters, whereas the second model is based on the samples with FC values that are less than the 28% critical valu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higher accuracy of the second model that is developed even with less data.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geotechnical and earthquake parameters,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vi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using the second developed ANN model that exhibited higher accurac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uncertainties of earthquake parameters on predicting DH.  相似文献   

13.
刘中宪  王冬 《岩土工程学报》2014,36(7):1289-1301
准确的地层波速模型是场地反应分析的关键,而实际地层波速测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计算中通常采用简化的均质和分层模型,或者根据钻孔数据将波速沿深度进行线性、二次或指数拟合。这些不同波速模型对沉积谷地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究竟如何目前尚未得以厘清。为此尝试采用有限元—间接边界积分方程耦合方法,通过频时域定量计算,从波动学角度揭示不同波速模型沉积谷地地震响应的差别及其本质所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低频波入射时(),常用的几种波速模型对地表位移反应影响不大。但随着频率增大,不同波速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能忽略。着重考察了线性模型和均质模型之间的反应差别:发现线性模型情况下高频共振和盆地边缘效应更为显著,由此导致地震能量主要积聚在近地表土层,并使得沉积内部地表位移幅值显著放大,地震动持时明显增长。另外,沉积谷地形状和入射角度对地震波聚焦特征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波型入射下聚焦区域有很大差别。实际沉积谷地地震动场精确模拟需获取较为精细的地层波速结构和边界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孙艳  郑伟 《山西建筑》2008,34(2):19-20
针对新型现浇钢丝网混凝土墙板在地震作用下的抗裂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墙体建立了四种不同约束模型和一种密度模型,并对这五种模型进行了模拟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该墙板在地震作用下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5.
梁秦红 《山西建筑》2010,36(10):320-321
建立了三种空间杆系计算模型,按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给出的场地设计规准反应谱,分别计算了宿迁南互通匝道桥主跨的地震反应,对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9度强震作用下三墩共同作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基础隔震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但不同的隔震体系,隔震效果不同.本文根据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特点,提出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以中国和日本国的在建隔震房屋为工程背景,进行了组合基础隔震房屋模型和基础固定房屋型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并对两种试验结果进行了能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能自动复位,滑板摩擦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隔震效果明显,组合基础隔震系统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隔震形式.本文获得的大量振动台试验结果可以为隔震设计和加固中使用这种隔震系统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震、爆炸、冲击等动力荷载作用下,材料的力学特性与准静态荷载作用下有本质的区别。在建筑结构抗震、抗爆设计规范中,常采用增大材料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的方法来考虑材料的应变率效应,但是,该方法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所以,在对结构进行抗震、抗爆和抗冲击分析时,必须采用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本构模型。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应变率(时间)效应有关的固体材料动态本构模型,对每种模型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其使用范围和优缺点,并根据现有的钢与混凝土材料的动力试验结果,提出了建立固体材料动态本构模型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抗爆和抗冲击分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建兰 《山西建筑》2012,38(16):21-22
结合工作经验,通过国内历次强烈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关键性结构部位进行抗震加固,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抗震效果,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恰当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地震损伤模型,一方面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破坏准则;另一方面则可为震后建筑物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按照累积损伤模型和非累积损伤模型2类分类标准,从构件和结构层次上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几种典型的损伤模型。阐述了它们建立的依据,分析了它们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基于此,对目前关于地震损伤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建议了其可能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刘芳  薛素铎  李雄彦 《工业建筑》2014,(Z1):524-527,523
为研究摩擦摆隔震支座在网壳中的隔震特性和局部受力特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摩擦摆支座的实体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网壳结构,建立网壳结构的多尺度模型,并对该多尺度模型进行动力分析。分析表明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加入可以有效的延长结构低阶振型的自振周期,而对结构的高阶振型的自振周期影响很小。通过对网壳结构输入单向地震波,探讨不同地震动输入强度下摩擦摆支座水平刚度变化对网壳节点加速度峰值、节点位移峰值及杆件轴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地震强度增加,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变化对网壳隔震响应影响越显著。在强震作用下摩擦摆隔震支座发生局部破坏,但不影响整体模型的多尺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