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68年的野外季节,为了确定用氡法详细普查铀的有效性而进行了试验。本文着重论述此次试验的一些要点。土壤中的氡法试验是在两种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进行的:在奎北克的加提诺山和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区。在提加诺山区,在表土厚工或2呎的地段,根据土壤气体中的氡和钍射气的测量结果所勾划出的放射性伟晶岩的轮廓,比γ射线测量的更明显。虽然氡浓度随季节不同可变化1—2倍,但氡浓度与源体的相关关系仍能保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化学勘探中,探测近地表土壤气中的氡异常一直被用于铀矿普查。当用其它表层放射性测量技术无效时,有可能在隐伏铀矿体上方的地表层中测到氡异常。本文报道的是,在某些地质区内用α-径迹探测器和射气仪探测铀的结果。然而,发现α径迹探测器技术比射气仪技术更为有效。将氡测量结果与γ射线强度和土壤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土壤中测镭的找铀方法。该法的实质是:将土壤样品在水中浸泡一定的时间,然后通过分析水中氡的方法来测定镭。此种方法比放射性测量方法的探测深度至少要深数呎。本文提供了在萨斯喀彻温铀城附近的某些矿点上测量的野外实例,在这些实例中对土壤中测镭、闪烁测量和射气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土壤中测镭法的优点是:可以在测量地点获得结果,设备简单,而且结果具有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在苏格兰北部的铀矿普查工作中,进行了河流底沉积、水和土壤的地球化学取样,同时配合进行闪烁辐射仪测量。借助于浅孔伽玛测量和氡气测量,以及对矿化漂砾进行的地质填图,确定了泥盆纪沉积和加里东花岗岩中的铀及其他矿化。在普查区的大部分地方,复盖层的厚度达到2米以上,共成分为泥炭、土壤、冰碛物以及局部发育的“残积”物质。尽管矿化上部的泥炭和土壤中的地球化学分布形式遭到次生作用的影响,在某泥炭沼泽中的金属富集仍可以作为附近花岗岩中矿化的找矿标志。河水、河流底沉积中的铀以及底沉积和泥炭质土壤中的铅富集也可用于圈定花岗岩中的矿化位置。根据泥炭质土壤中的金属含量、地表和深部的伽玛射线强度以及土壤气体中氡浓度的研究,测得了被数米厚度复盖层掩埋的泥盆纪矿化花岗质砂岩的吻合金属分散晕。地表伽玛异常从含铀冰碛层往下坡方向位移100米或更远。在土壤中见有铀、铜、铅和锌的类似分散晕。氡在复盖层中的分布很明显也往矿化的下坡方向位移,位移距离为数十米,而延伸达100米以上。在这种环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小网格的浅孔伽玛测量,用来确定泥炭基底上或其附近的放射性。在比较平坦的地区,当铀矿化浸染体和中泥盆纪沉积构造上部的土壤复盖层不厚时,氡气和浅孔伽玛测量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比地表伽玛测量能更有效地圈定并扩大隐伏露头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5.
概述在过去的二年中,铀的许多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已在安大略省南马奇的已知铜铀矿点上进行了试验。进行此项工作的目的部分是为了进行方法比较,部分是为了改进并试验新方法。此项研究工作所包括的方法如下: 射气测量方法把气体抽到闪烁室或射气仪中来测量土壤气中的氡。收集器方法收集器可以是金属丝、塑料片或金属,把它们悬挂起来测量空气或土壤气中的氡浓度。氡的衰变产物(~(218)Po、~(214)Pb、~(214)Bi和~(214)Po)沉淀或聚集在这些收集器上。收集器上沉淀物的α放射性与它所在的空气中的氡浓度成正比。把收集器悬挂在闪烁室中进行测  相似文献   

6.
§1.氡(气土)射气及其子体的特性 一、大气中氡(气土)及其子体的来源 土壤和岩石中的镭(铀、釭系蜕变产物)是大气中氡(气土)射气的主要来源,矿石和岩石则是矿山坑道中氡(气土)射气的来源。土壤空气中(亦称地下气)氡的浓度,不仅取决于该岩层中镭的含量,也取决于岩层的结构和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程度。据已有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铀矿勘探公司于1973年开始生产DISA 400型伽玛能谱仪,装备有测井用和地面测量用二种探头。该仪器可同时进行微分纪录。瑞典ABEM公司生产的ABA-PRS型轻便射气仪适用于野外土壤气体和地下水的氡含量测量。它所测量的是活性炭圆筒内铀的β放射性,不受钍和其他污染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相山盆地实施放射性物探方法测量,查明了相山盆地放射性异常展布特征。推测并圈定了相山盆地地面伽马能谱铀、钍、钾及土壤氡的异常远景区。通过分析异常远景区及综合信息异常,认为相山盆地放射性异常主要是以相山为中心的断续团块状环形排列并向西延伸至同富,放射性异常受火山塌陷构造控制明显,结合已知铀矿床,表明火山塌陷构造上的放射性异常对相山深部大铀矿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LR-115型塑料径迹探测器和氡-钍射气鉴别器测定了Guru Nanak Dev大学校园地区土壤中的氡(Rn)和钍射气(Tn)含量,并研究了土壤不同深度的径迹产生率,也确定了取自试验区土壤样中与氡辐射正相关的铀含量。用LR-115型塑料径迹探测器也研究了生长在试验区附近的植物氡辐射率,发现植物叶子的氡辐射大干其茎部。  相似文献   

10.
塔拉乌苏地区是巴音塔拉凹陷中北部重要的铀成矿远景区。为评价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本次采用RaA法、活性炭法等综合放射性测量技术在该地区进行土壤氡浓度测量,以此划分出土壤氡浓度异常分布范围。结果显示,区内存在DQ-1、DQ-2和DQ-3等3片异常区,经后期钻探查证,已发现铀矿化特征,反映该地区铀成矿潜力较大,认为在DQ-1与DQ-2异常区的夹持部位,为有利成矿预测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呼斯梁―柴登壕地区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数据的处理,划分出土壤氡活度浓度异常范围,圈定了测区内重点成矿预测区土壤氡活度浓度异常分布范围:盐路渠和巴定壕附近。证明区域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可实现盆地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氡来源于土壤、铀尾矿、岩石等多孔射气介质,铀尾矿库滩面是尾矿堆积或沉积体与大气环境直接接触的暴露面,氡气从该交界面析出并经大气弥散而污染周边环境,覆盖处置是滩面控氡的主要手段。本文以典型铀尾矿库滩面为例,综述氡析出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多孔射气介质固有特性及外部气象环境条件对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内外学者已对多孔射气介质固有特性影响氡析出的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实验尺度、研究方法存在差异,矿物颗粒特征影响氡析出机制的解释仍存在争议,外部气象环境等因素对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提出今后研究的关注点:(1)真实条件下,氡析出过程的合理表征形式;(2)开展大尺度实验探究多孔介质固有特性对铀尾矿库滩面氡析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大营铀矿床内进行系统取样,根据各地球化学分带砂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全岩C-O同位素分析结果,对各类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厘定与铀伴生的元素的种类及其与铀含量的关系,建立含矿砂岩特有的地球化学标志,并查明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含矿砂岩中CaO、有机C和全岩S的含量较古氧化砂岩和还原带砂岩高,Fe在还原带砂岩中含量最高,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各地球化学分带砂岩的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未出现Eu的异常;微量元素Li、 Ba在含矿砂岩中含量较古氧化砂岩和还原带砂岩低,W、 Mo、 V、 Ce、 La在含矿砂岩中强烈富集,且Mo、 V、 Ce、 La与U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碳为大气降水中的碳和有机碳的混合产物,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有机质的脱羧作用关系密切。通过研究对含矿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其他伴生元素矿产的勘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地磁法,犹他州里斯本谷背斜二叠纪Cutler组红层内的铀矿床测得一近似年龄。这一结果与北美其它下二叠纪地层和科罗拉多高原处的Cutler组的结果极其相似。在未矿化砂岩中,稳定剩余磁化强度主要由沉积期后假象赤铁矿或碎屑成因引起;而对于矿化砂岩,稳定剩余磁化强度则主要由裂隙中一群含铀和含钠的自生镜赤铁矿引起,因此它可以表示矿化的时间。这些成果并结合里斯本谷区构造发育及附近三叠纪ChiMe组中铀矿床的资料,表明在晚白垩纪至早或中第三纪时期里斯本谷背斜的发育促使了Chinle组中矿体的氧化分解作用,导致其中的铀和铁进行再分配而进入Cutler组内。Chinle组中矿体硫化矿物在分解阶段生成的酸性溶液,可以说明Cutler主岩层中假象赤铁矿部分溶解以及大量铀和铁的同时迁移。这些溶液经过与主岩组分特别是方解石反应而被中和,使非晶质Fe_2O_3沉淀,经过吸附作用併入铀,并随着时间而形成镜赤铁矿。  相似文献   

15.
位于巴音戈壁盆地南部的塔木素铀矿床在矿化特征上明显有别于我国北方其他砂岩型铀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也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径迹蚀刻等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塔木素铀矿床巴音戈壁组上段第三岩性段(K 1 b 2-3)含铀泥灰岩至少经历了4个阶段的成岩作用,铀矿物呈微粒(粒径<1μm)浸染状分布于最早期的角砾中,具有沉积成岩成因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沉积成岩期水体中溶解的铀并因蒸发浓缩作用而富集在特定的层位。巴音戈壁组上段第二岩性段(K 1 b 2-2)含铀砂岩在沉积成岩阶段盆地内封存的高矿化度地下水与碎屑物之间以及成岩后酸性地表水与碳酸盐胶结物之间共发生了两个阶段的水岩作用,每个阶段形成了表现特征不同的铀矿化。沥青铀矿U-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区内最早的铀矿化形成时间为111.6±8.1 Ma,与砂岩形成时间接近,而最新的铀矿化形成时间为2.5 Ma,具有明显后生成因特征,综合研究显示砂岩中的铀矿化具有沉积成岩及后期层间氧化叠加改造双重成因特征,沉积成岩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封存的地下水,而层间氧化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表水带入的铀及富铀岩层。同时研究认为塔木素铀矿床存在后期热液活动,但暂未发现热液活动与铀成矿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铀矿石样品U Ra平衡系数修正样品的铀含量,再进行U Pb等时线拟合,从而获得北方主要产铀盆地更符合实际的成矿年龄。对含矿砂体中碎屑锆石与相应蚀源区中酸性火成岩类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的对比研究,证明了含矿砂体直接来自中酸性火成岩类的剥蚀,指出该物源是形成富铀砂体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蚀源区岩石和盆地含矿地层不同部位的砂体岩石样品的U Pb同位素体系演化特征的研究,论证了地浸型砂岩铀矿的铀源一是蚀源区活性铀高的中酸性火成岩类;另一铀源是有铀预富集的沉积砂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铀成矿有利地段,探索克山地区铀成矿前景,通过开展1:5万高精度航空放射性测量异常查证工作,并结合收集整理的相关地质资料,从航放异常特征、地质特征、能谱特征及土壤氡浓度特征等几个角度,对克山地区进行铀成矿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靠近小兴安岭地区,且盆地盖层具有较高的初始铀含量,铀源条件优良;地层宽缓,断裂发育,是深部烃类向上运移的通道,地表局部剥蚀强烈,形成构造天窗,成矿有利砂体大规模发育,并伴有后生改造作用和铀富集。克山地区航放异常集中分布,航磁推断构造发育,深部放射性信息突出,为砂岩型铀矿找矿提供了有益线索,为圈定找矿有利区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一个特点是,人们应用射气法普查放射性原料的兴趣越来越浓。部分原因是,在普查工作中应用射气径迹法和电子α仪测量技术等“曝光”法测量氡浓度,由气体取样和壤中氡浓度随时问的变化给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9.
阴极发光技术是当前岩石和矿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该项技术在新疆伊犁盆地512砂岩型铀矿床的首次应用,系统总结了赋矿砂岩石英、长石、岩屑等碎屑和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揭示了碎屑的次生加大、裂隙愈合等成岩演化过程中用常规可视性方法观察不到的许多信息。研究表明,阴极发光技术在了解砂岩型铀矿床赋矿砂岩的成岩作用及探索蚀源区、了解赋矿砂岩的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快速准确的鉴定砂岩碎屑和胶结物成分及其含量、评价砂岩型铀矿床的可地浸性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利用阴极发光技术还揭示了512铀矿床赋矿砂岩石英碎屑的放射性辐照边。石英碎屑放射性辐照边表明存在一个铀的淋滤和迁移过程,可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氡测量在温家梁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处理温家梁地区土壤氡放射性活度浓度测量数据,划分出土壤氡放射性活度浓度异常范围,在测区内重点成矿预测区圈定了2条EW向土壤氡放射性活度浓度异常带:边家渠—徐家梁—先锋3队—温家湾—皮匠壕和农胜4队—色连3队异常带。证明区域土壤氡放射性活度浓度测量可实现快速评价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寻找砂岩型铀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