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飞虱抗药性及再猖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彦华  王鸣华 《农药》2006,45(4):227-230,250
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对许多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对褐飞虱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抗药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该虫的再猖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治褐飞虱要用长效内吸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褐飞虱,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适期用药,并根据田间褐飞虱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褐飞虱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毒死蜱、噻虫嗪、噻嗪酮、啶虫脒、吡虫啉、氟虫腈等6种药剂进行了防治褐飞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前,氟虫腈、毒死蜱(高含量)、噻虫嗪和噻嗪酮对水稻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10d,平均校正防治效果达到81.9%~92.7%;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抗药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几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效及用药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表明.10%烯啶虫胺AS、25%噻虫嗪WG和10%氯噻啉WP等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五代褐飞虱,10%烯啶虫胺AS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21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83.3%~100%,25%噻虫嗪WG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理想.药后3~21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55.9%~90%,10%氯噻啉WP防效不佳。对褐飞虱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褐飞虱的防治应贯彻“治前控后”的策略,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长、繁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共生菌研究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深入开展“抑菌防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噻嗪酮与甲胺磷混用防治褐飞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苏建坤 《农药》1993,(3):44-45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主要害虫之一。八十年代以来,褐飞虱的化学防治主要依赖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少数品种,由于使用时间长,药效逐年下降,国内已有抗药性的报道。噻嗪酮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它的应用,使水稻褐飞虱的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存在着杀虫谱单一,作用效果慢等弱点。为扩大噻嗪酮的杀虫谱,延缓老品种农药的使用年限,作者就其和甲胺磷的复配混用进行了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Shozo.  E  范加勤 《世界农药》1989,11(3):47-48
关于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已有不少报道。据介绍在1967~1976年期间白背飞虱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无变化;而有关褐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有过一些报道:Nagata 等(1979)报导了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Kilin 等(1981)、  相似文献   

8.
25%噻虫·吡蚜酮WP防治稻飞虱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栋 《现代农药》2014,(3):46-47,50
为明确25%噻虫·吡蚜酮WP对水稻褐飞虱及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小区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WP对灰飞虱和褐飞虱控制作用较好,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制剂用量以180~36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2013年对褐飞虱进行6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20%异丙威EC、25%噻嗪酮WP的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防效较好。建议在实践中,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期发布了《2010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建议应继续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部分地区应继续暂停使用杀虫单、三唑磷防治二化螟,暂停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棉铃虫。褐飞虱2010年,13省(自治区、直辖市)22地褐飞虱种群中,7地对噻嗪酮产生低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监利县1981~1995年系统调查和灯诱资料,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及南方有关地区对褐飞虱多年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多元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监利褐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监利褐飞虱发生的迟早和主害代发生量的大小主要受迁入峰期的迟早、迁入量、虫源地发生情况以及本地当年的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测定研究了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田间药效,并开展了农药对黑肩绿盲蝽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的敏感性较高,对毒死蜱、辛硫磷等敏感性一般,而对速灭威、仲丁威、吡虫啉等敏感性较差,对吡虫啉已产生了较高抗性;供试5种农药对黑肩绿盲蝽有较高的风险性,其中噻嗪酮的安全系数比其余4种药剂高;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噻嗪酮、氟虫腈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药》2015,(3):49-52
采用Potter喷雾法、盆栽喷雾法和根内吸法测定7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得的药剂对褐飞虱室内毒力结果比较一致,均以烯啶虫胺的毒力为最高,吡蚜酮和毒死蜱毒力较低。Potter喷雾法操作方便,最适合于对褐飞虱室内活性的筛选,但药后调查时间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害虫,其发生为害具有隐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稻飞虱主要是指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它是一种迁飞性害虫,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氟硅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氟硅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值为9.98 mg/L,与吡蚜酮相比,氟硅菊酯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值是吡蚜酮的14.14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硅菊酯具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后3 d,5%氟硅菊酯EC(制剂用量)1500~4 500 mL/hm2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6.39%~94.00%,药后21 d,5%氟硅菊酯EC(制剂用量)3000~4500 mL/hm2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仍有73.88%~89.22%,因此从防效和经济的角度考虑,5%氟硅菊酯EC控制褐飞虱最佳制剂用量为3000~4500 mL/h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单季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防控技术。通过不同药剂组合进行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大田示范验证。结果表明,在四(2)代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呋虫胺进行防治,并在五(3)代低龄高峰期使用呋虫胺或吡蚜酮等再进行1次防治,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  相似文献   

17.
30%吡虫啉微乳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荣茂  张华  陈家良 《农药》2001,40(8):25-26
30%吡虫啉微乳剂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对多种农作物上的蚜虫有特效。作者用该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结果表明:喷施30%吡虫啉微乳剂75-100g/hm^2防效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10月1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李永平研究员指出,目前对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灰飞虱等害虫高效的农药品种较为缺乏,主要品种一旦产生抗药性,会给防治带来困扰。  相似文献   

19.
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异丙威质量比为1∶2,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LC50值为11.01 mg/L,共毒系数为166.65,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按此配比加工成30%吡蚜·异丙威WP(有效成分:吡蚜酮10%、异丙威20%).田间防治结果表明:该混剂对褐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30%吡蚜·异丙威WP 450~600 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90.83%~94.94%,药后21 d,30%吡蚜·异丙威WP 450~600 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仍有87.60%~89.32%,均好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异丙威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从防效和经济的角度考虑,30%吡蚜·异丙威WP推荐剂量为450 g/h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贵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与呋虫胺的敏感性,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呋虫胺及两者混用组合对贵州黄平、湄潭、惠水3地褐飞虱田间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湄潭田间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另外2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仍处于敏感水平.黄平和惠水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