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GPS位移监测技术,对三峡库区某滑坡变形进行位移监测,重点讨论位移监测方案选取及监测网络布置等。对监测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GPS位移监测系统,不但能够为滑坡位移变形阶段和破坏程度有准确的数据支持,而且能够为滑坡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江水布垭大岩淌滑坡体初期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江水布垭坝址附近大岩淌滑坡处理是枢纽建设的重大工程问题之一.为此在采取有效工程治理措施的同时,针对滑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滑坡的安全监测,并对其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监测的主要项目有:抗滑桩的钢筋应力监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深部位移监测初期成果表明:滑坡前部抗滑桩和中后部深部位移变化较大,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库岸重点滑坡稳定性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60年代以来对长江三峡工程库岸滑坡稳定性作过的大量监测和分析工作。包括现场岩石抗剪强度、位移、应力试验和监测;稳定性计算分析、位移反分析和卫星遥测技术应用的研究等。然后着重介绍了黄腊石滑坡的深部位移监测以及在1991年渡汛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述了新滩滑坡位移反分析的方法、稳定性评价和它在发展位移反分析方法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托巴东黄土坡滑坡地表及深部位移监测点,收集相关的监测数据,分析黄土坡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坡滑坡地表位移量从后缘向前缘逐渐增大;深部位移监测表明,黄土坡滑坡深部变形大部分发生在主滑带附近,少量次级滑带也发生了错动变形,主滑带附近的位移速率一般大于次滑带附近的位移速率,地表与深部位移均有分区性,前缘地带深部位移最大,中部次之,侧缘较小;地表监测与深部位移监测对比分析表明,黄土坡滑坡地表位移是由深部位移引起,有整体变形迹象。同时,结合三峡库区水位升降和降雨的变化情况,研究黄土坡滑坡变形破坏与库水位升降和降雨间的关系。黄土坡滑坡稳定性与库区水位升降和降雨有一定相关性,在评价其稳定性时应当考虑库水位升降和降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谭运钊  王正祥 《人民长江》2015,46(14):91-93
金坪子滑坡距离乌东德水电站坝址不足1 km,在电站前期工程勘察阶段即发现滑坡体存在位移迹象,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全面监测和分析。在对滑坡体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将滑坡体划分为5个变形区,并合理布设了一系列监测设施以分析滑坡体的地表位移、深部位移、裂缝变形等。监测结果表明,金坪子滑坡重点监测区域(Ⅱ区)存在严重蠕滑,滑带明显,其位移变形速率与滑坡所处位置降雨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约滞后于降雨1~2个月。  相似文献   

6.
猴子岩面板堆石坝位于地形复杂的"深切型"不对称河谷,坝体后期变形较大。可靠、稳定的安全监测系统是大坝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在总结常规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猴子岩工程引进光纤陀螺、磁惯导、光纤测渗漏等新型面板堆石坝监测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笔者介绍了坝体水平垂直位移、面板挠度、渗流渗压三个监测项目,分析了各监测技术应用原理,供类似水电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频发,采用高效的滑坡监测技术对预防和降低滑坡灾害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ROTDR(Rama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和FBG(Fiber Bragg Grating)这3种光纤感测技术,以及课题组基于这3种技术研发的滑坡体变形场与水分场监测技术。以三峡马家沟I号库岸滑坡为例,介绍了相关的DFOS(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监测方案、传感器布设工艺、光纤的保护方法和部分水分场及变形场监测结果的分析成果。监测结果表明:DFOS技术应用于库岸滑坡变形场和水分场监测可行,可为研究库岸滑坡演化机理及其预警预报提供一个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滑坡位移监测资料是我们认识滑坡的基本信息之一,但并非任何的滑坡监测资料都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滑坡的变形特征,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峡库区某滑坡的位移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将滑坡监测点作为变量,找出了能够反映监测资料原始数据的3个公共因子,并求得了各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此外,根据因子载荷的分布及其监测点变量反映的信息确定了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得知库水是影响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降雨次之,监测点所在微地貌形态对变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因子载荷求出了库水因子作用下的位移量,并通过滑坡主剖面上中前部监测点的累积位移变化趋势,对该滑坡在库水作用下的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GPS在大坝和滑坡安全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在大坝及滑坡安全监测系统中应用GPS技术,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进行了GPS用于大坝,滑坡安全监测的可行性试验。在此可行性论证基础上,通过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三峡库区滑坡GPS监测试验(静态)和龙羊峡水库近岸滑坡GPS监测(快速静态)的实例,论述了GPS定位技术完全可以代替常规的监测方法,用于各种高精度变形监测领域,并且GPS监测系统可以使监测工作实现完全自动化,使监测,监控,决策实现远距离控制,建立无人值守的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的特性和现有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IoT的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架构。设计了三系统合一的表面位移监测系统,并结合WSNs系统和北斗报文通讯终端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远程监控融为一体。通过武钢程潮尾矿库项目和哈尔乌素滑坡监测项目验证了该系统架构和相关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张友军  万冠军  李异 《红水河》2010,29(5):26-29
文章通过滑坡体表面及支挡结构(抗滑桩)位移、抗滑桩应力监测、滑坡体深层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及裂缝巡查等观测数据,对滑坡在出现滑动、滑动加速及滑动减缓阶段出现的各种特征进行了分析。各监测手段互为补充,互相参考,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滑坡体所处的状态,对滑坡治理的信息化设计及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滑坡外貌、地质结构及变形破裂特征的基础上 ,布置地表及深部位移监测点 (孔 ) ,及时分析、反馈信息 ,研究滑坡影响因素 ,预测滑坡发展趋势。不仅确保了暂住施工人员的安全 ,而且为滑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巴东三中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该滑坡滑带所处深度,并结合桩孔内地质编录,将监测数据与实际观察的滑坡结构和滑动方向及滑带深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地表附近监测数据受外部影响较大,使得钻孔测斜数据可靠性降低,但测斜数据对于滑坡内部滑带土的鉴别与桩孔内发现滑带土深度一致。研究成果肯定了用钻孔测斜仪对滑坡变形进行监测是滑坡防治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有多个GPS监测点的滑坡,通常只研究个别代表性较强的点的位移,以此近似反映滑坡整体变形情况,但这种以点代面的方法与实际相差较大。现利用三峡库区某滑坡长期地表位移监测资料,根据各监测点位移对滑坡整体位移的贡献率,求得综合位移曲线,再利用小波分析等数学方法推导综合位移方程,据此分析了外界因素(降雨、库水位)对滑坡变形影响机理及周期。结果表明:该滑坡现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降雨和库水位对滑坡的影响周期约为12个月。应用滑坡总位移方程进行验证性预测后显示,其预测精度达到92%,因此该方程能更真实地反映滑坡稳定性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同类滑坡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二郎山和平沟滑坡变形监测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滑坡外貌、地质结构及变形破裂特征的基础上,布置地表及深部位移监测点(孔),及时分析、反馈信息,研究滑坡影响因素,预测滑坡发展趋势。不仅确保了暂住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为滑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GPS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方法,并通过三峡库区卡子湾滑坡体的变形监测介绍了GPS滑坡监测的整个过程,包括监测网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等内容,并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监测结果表明, 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达到毫米级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高精度滑坡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滑坡位移变形的产生及演变 ,对于滑坡安全稳定性的评价至关重要.以德化县美湖乡上际村桥亭头滑坡为例 ,将边坡失稳时的总位移分解成位移的趋势项和位移的周期项 ,通过时间序列方法对滑坡位移进行预测 ,在监测数据的模糊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基础上以及变形参数所呈现的相关规律 ,通过GM(1 ,1)的灰色模型获得位移的趋势项 ,采用了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其进行拟合 ,并通过自回归(AR)模型使得非平缓时序转化为平缓时序.最终再通过时间序列加法得到滑坡总位移预测值.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精度 ,对了解边坡位移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边坡的动态稳定性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陈龙  张建军  陈高峰 《人民长江》2011,42(23):91-93
边坡监测是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常规的外观监测方法主要有全站仪法、GPS法等,这些方法是点源监测,监测频率低、工作量大。介绍了采用地形微变远程监测仪(IBIS-L)对滑坡、煤矿进行边坡外部变形监测的方法。该设备结合了步进频率连续波技术和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实例监测结果表明,地形微变远程监测仪在地表微变监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先进性,可以24 h进行面源观测,测量精度高、范围广、操作方便;数据采集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简化了监测过程,有效降低了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