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方建筑》2004,(4):94-94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GDADRI)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之一,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建筑(含市政、装饰)工程施工图审查等甲级资质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地下铁道建筑设计资质。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单位: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设计单位: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建筑方案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内施工图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监理单位:北京双圆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督单位: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环境》2007,1(1):159-159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GDADRI)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之一,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建筑(含市政、装饰)工程施工图审查等甲级资质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地下铁道建筑设计资质。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06,(8)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开拓发展,目前经营能力、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服务质量等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包括招标代理)等甲级资质,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地下铁道建筑设计、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资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一支超过500人的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中外建筑》2006,(3):i0002-i0003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GDADRI)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之一,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监理(包括招标代理)、建筑(含市政、装饰)工程施工图审查等甲级资质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地下铁道建筑设计资质。  相似文献   

6.
<正>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创建于1965年,系最早一批获得国家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设计机构之一。现为广西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具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工程咨询(建筑、城市规划)甲级、建筑工程(含超限)施工图审查一类、建筑工程监理甲级、城乡规划编制乙级、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乙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乙级和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乙级资质,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和职业健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市设计院成立于1950年,系综合甲级勘察设计和工程咨询单位,拥有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工程勘察、风景园林、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咨询等十余项国家甲级资质。业务范围涵盖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认证。先后荣获全国建设系统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政府放心、用户满意"先进单位、全国建筑设计行业先进单位、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百强"企业等称号。  相似文献   

8.
正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致力于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测量地理|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总包地址:广州市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网址:www.GZPI.COM.CN|电话:020-83762163|邮编:510060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GZPI)创于1953年,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大、专业齐全、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规划勘测设计高新技术单位,致力于向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技术服务。GZPI业务涵盖了城市规划、测量与地理信息工程、建筑设计、市政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领域,并始终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兼顾质量标准、法律法规、业主期望和公众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日本国建设省(部)和建筑设计监理联合会所制订的有关监理业务标准,主要监理业务内容,监理人员资格,监理与工程监理的不同和监理与建筑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关系等。仅供读者参考并帮助了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监理业务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百强中开展咨询监理的排头兵──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监理部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为国家甲级大型建筑设计院,其工程建设监理部是全国较早成立的社会监理单位,主要从事建设前期工程项目咨询、设计监理、岩土工程监理、施...  相似文献   

11.
赵野  王旭  王国梁 《山西建筑》2007,33(29):202-203
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模型,用于分析政府技术采购中政府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博弈关系。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一个技术采购博弈模型,通过计算推导,对政府管理单位的监管和科研单位的违约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通过闽江学院建设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审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探讨,说明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前提和关键环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通业务、善于基建管理的甲方队伍、优良的监理公司、公正的工程决算审计机构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执行者,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郊的监督与管理是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雨群  高枫 《江苏建筑》2012,(3):100-104
文章对政府与装修材料生产企业和工程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装饰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两者的行为分析.阐释了建筑装饰污染控制中存在的冲突问题和深层原因,并给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求解,由此而建立以绿色装修材料的认证与激励机制,并结合先进生态理念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而进行主动管理,从而完善政府对装饰污染控制的制度。保障公众利益,促进建筑装修材料业健康快速发展,以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我国当前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工作中公众群体参与不足、政府决策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将政府、公众和企业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建立三方主体非对称性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主体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其演化路径及影响机理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掣肘的社会行为,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博弈群体最后将达成“不激励、参与、努力”的稳定状态,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多方主体协作,采取措施增加公众参与行为收益,降低参与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15.
汪震 《智能建筑》2014,(2):76-80
本文首先对火灾隐患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搞好消防安全监管工作的必要性:然后引入本文采用的消防安全监管分析主要工具——博弈论,并分别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博弈及单位与公安消防部门作为博弈双方的监管过程博弈,并依据博弈分析的结论,提出现实中可资借鉴的消防安全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博弈论对城市规划决策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超祥  马武定 《规划师》2008,24(10):52-56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空间等资源的配置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成为博弈的参与方。博弈中的理性、博弈过程和博弈实效都将对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博弈论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平衡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利益,是保障城市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三超”现象,政府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总是处于超投资,追加投资状态,为了深入探讨“三超”现象,引入博弈论方法,按照现行工程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及信息模型,建立了项目各主体之间的行为动态博弈模型,基于寻租经济理论,给出了混合纳什均衡解,根据均衡解给出解决权力寻租活动的相应对策,并提出完善推进代建制、有效监督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的政策建议,以从根本上杜绝建设项目的寻租行为,最大限度降低三超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代建制下公共工程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乐平 《山西建筑》2007,33(17):248-249
运用博弈论对公共工程代建制中业主、代建单位和承建商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博弈均衡的基础上提出了业主应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代建单位和承建商的行为更接近业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PPP 模式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政府监管问题。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本质上是二者之间博弈的结果。本文以博弈论的视角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利用 4 种博弈模型来分析 PPP 模式下私人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发现政府监管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私人部门积极履约。由此结合我国 PPP模式下政府监管的不足给出如何加强政府监管的合理建议,旨在促进 PPP 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密松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建设期内中资企业存在的跨界风险及其危害,避免项目所在国政府中途违约,助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性的两人博弈模型。根据博弈均衡结果分析,当政府守信效率低于某一值时,中资企业必然遭受跨界风险;当高于该值时,中资企业以一定概率发生跨界风险。并提出降低跨界风险发生概率的措施: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约金额度;强化公关意识,提高履约效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小履约成本;善用媒体营销,宣传跨界风险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