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道整治工程标准化管理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黄河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垣曲县水利水保局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突击管养管理向日常养护管理转变。从林木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施工、内业资料、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开展河道整治工程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道管理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收入与河道管理不相适应,要巩固现有河道管理成果,搞好堤防综合开发,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重新调整管理布局。要从转变管理和单位内部用人机制,加快河道综合开发利用,开发第二资源,培养综合性人才等方面着手,依照政策、法律、结合本地实际,以点带面,稳步发展,实现自我发展,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3.
张震洲  于金琦 《治淮》1999,(2):9-10
为加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项目建设的管理,确保江河防洪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92年4月,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河南省根据实际情况,由水利和计划部门联合作了转发。这些规范性文件,标志着河道管理逐步向工程管理与水域管理并重、行业内部管理与社会管理并重、技术管理与依法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是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对实现河道的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具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使用不断加剧,河道管理也成为了影响城市水文管理项目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今的河道管理已经成为了影响周边环境以及水文灾害的重要项目,因此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对河道管理进行高效率转变,促进行业的发展。文章通过信息化管理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内涵及作用,对当前河道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河道管理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巩固现有河道管理成果,搞好堤防综合开发,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重新调整管理布局。要从转变管理体制、单位内部用人机制、加快河道综合开发利用、开发有利资源、培养综合性人才及向上级部门要政策等方面着手,依照政策、法律、结合本地实际,以点带面,稳步发展,实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江苏省淮安市城市河道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强化城市河道管理的对策建议: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市水利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城市河道投融资体制,实现河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科学规划,构建淮安城市河道健康生态功能;突出源头治理,改善河道水质;完善机构设置,加大监管力度;更新治河理念,提高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起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重任.几年来,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艰苦努力,非法采砂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长江河道采砂由无序逐步向依法、科学、有序转变,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对"十一五"期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时期深圳市河道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道管理要依法行政、与时俱进的新形势下,根据深圳市河道普查成果,提出了深圳市河道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其重点是: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修编全市防洪潮规划,开展河道划界和定权发证工作,修订特区河道管理条例,完善多层次的投资体系,深化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其难点是:界河管理,周边关系难协调;河道功能转变后,统一管理难实现;河道变暗渠,发生超标准洪水难宣泄;若无过硬的措施和足够的投入,污染严重的趋势难扭转。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滨州市主城区河道水系工程传统管理模式的分析和物业化管理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创新机制,把主城区河道水系工程作为物业的一种形式,把物业化管理引入城区河道建设管理中,以摆脱重建轻管现象,实现"管养分离",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道管理被摆在生态发展的重要位置,其管理理念和智能化的管理方法日益更新,以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为例,从经费保障、涉河项目监管、河道巡查、部门协作、信息化等方面梳理了河道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总结有效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了四级巡查、积分制、市民监督等创新做法,为类似城市河道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应用要点中的基础、材料与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模拟实际河道规划管理,利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河道规划管理进行应用,以景观尺度与整体性为原则,让我国河道治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能够帮助河道治理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智慧水务技术与河道精细管理的关系,以南京市滁河河道管理处为例进行探索,其作为全市率先推行河道精细化管理的试点单位,研究提出了通过智慧水务技术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将智慧水务理念深入工程精细化管理,以提升工程管理效能、推进河道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袁杰锋 《中国水利》2012,(20):29-31
按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水利部有关长江委的职能规定,长江委肩负长江采砂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责,需承担流域内河道采砂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工作.通过分析现代法制理念下行政指导的特征形式,阐述长江委河道采砂管理指导与协商的实践情况,就流域河道采砂管理指导和协商机制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泸州市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依据,大胆探索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单兵作战向齐抓共管转变、由无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创收优先向可持续发展优先转变、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法治手段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实现河道采砂由乱到治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建义 《中国水利》2006,(22):16-19
2003年以来,河北省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强化联合执法的力度,从采砂许可、监管制度、采砂规划、论证规范等方面加强工作,构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管理机制,专门成立了河道采砂专项治理小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初步实现了河道采砂管理由乱到治的转变,河道采砂管理走上了较为规范的管理轨道。河道采砂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实现河道采砂管理的长效机制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坚持打击与规范并重,做到管理与服务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事关长江河势稳定、防洪、通航与沿江建筑物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安徽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现从无序、乱采滥挖到全面禁采,再到逐步解禁并处于可控状态的转变,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正处于“采禁结合,以禁为主”阶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河道在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提升城市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专家学者对河道管理养护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1-7],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河道治理研究一直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因此国内外可供河道管养的参考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深圳市龙岗河干流是深圳市极其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于保障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就龙岗河干流河道管养必要性、模式、探索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介绍,供类似项目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业的发展过程及其社会经济背景;综述了河道采砂对社会经济与河流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论述和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管理的成绩与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索了未来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指出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收支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泥沙汇变成了泥沙源,从淤积向冲刷方向发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已无多余的河床沙可供开采。因此,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从"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变为"河道砂资源保护规划"。未来有限的采砂也必须结合国家与地方的重大工程。同时,长江口的采砂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必须与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自《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施行以来,各地出台了省级河道(湖)管理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将河道(湖)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法治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北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东、重庆、贵州、甘肃、宁夏等10个省份制定(或修订)省级河道(湖)管理立法。文章从立法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制度等方面归纳省级河道(湖)管理立法的特点和趋势,以期对《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永定河历史上是一条排洪河道,治理多以防洪减灾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起,永定河水量逐年减少直到下游出现断流,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对河道的治理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单一防洪治理逐渐转变为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经过多年运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河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加之近年来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施,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大规模的生态补水,实现了全线通水,初步实现了打造“流动的河”的目标。本文阐述了永定河实施综合治理前后的河道现状,并对新时期永定河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永定河新时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