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1年4月2日至5月19日,采集气溶胶样品36个;3月30日采集空气中的放射性氙样品1个;4月5日采集降雪雪水样品1个。采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系统测量,获得了131I、134Cs、137Cs、133Xe及天然7Be活度浓度。监测到了福岛核事故释放扩散至我国西北某地的放射性核素131I、134Cs、137Cs和133Xe,131I、134Cs和137Cs于4月6日达到最大值,活度浓度分别为0.95 mBq/m3、0.25 mBq/m3和0.24mBq/m3;空气样品133Xe活度浓度为100 mBq/m3;雪水样品中131I、134Cs和137Cs的活度浓度分别为240mBq/L、19 mBq/L和23 mBq/L。此监测结果可为研究福岛核事故放射性核素对全球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内阁府原子能安全委员会(NSC)、文部科学省(MEXT)、(独)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JAEA)、东京电力株式会社(TEPCO)等发布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放射性物质大气释放量、辐射环境监测及公众剂量评估的有关监测和估算结果,讨论了进一步评估此次事故的放射性后果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福岛核事故期间新疆地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新疆辐射环境监督站组织有关力量开展辐射应急监测.监测内容包括γ辐射剂量率,气态碘,气溶胶、沉降灰、降水、饮用水源地表水、土壤、菠菜等环境介质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气溶胶中监测到微量的131 I 、137 Cs 、134 Cs ,土壤中监测到微量的131 I 和137 Cs .由于浓度均较低,无需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岛核事故期间西藏地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西藏辐射环境监督站在拉萨立即展开辐射应急.通过对γ辐射剂量率,以及气溶胶中137 Cs 、134 Cs 和131 I 活度浓度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未对西藏地区的辐射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福岛核事故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核素中包含了锕系元素Pu,其中以极毒组的239Pu、240Pu和高毒组的241Pu为主。本文总结并分析了针对福岛核事故向环境释放的Pu的相关研究。据估计,福岛核事故向环境中排放的239+240Pu总量约为109 Bq,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万分之一。此次事故排放的Pu同位素原子比(240Pu/239Pu和241Pu/239Pu)及活度比(A(238Pu)/A(239+240Pu))明显异于全球沉降值,可作为事故中Pu溯源的判定依据。事故所排放的Pu全部来源于核电站1~3号反应堆堆芯而非乏燃料池。现有研究报道的数据表明,在福岛核电站周围30km范围内的陆地环境中存在来自核事故排放的Pu污染,污染相对严重的"热点"区域和该地区与核电站的相对位置没有明显关联,主要是受地形和降水的影响。而对于人们关心的海洋环境,来自福岛核事故的Pu污染非常小。核事故向海洋中排放的Pu相对于核事故前海洋环境中的Pu污染水平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福岛核事故期间广西地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广西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的应急指令组织有关力量展开应急监测.监测内容包括γ辐射剂量率连续监测,以及空气、沉降灰、雨水、江河水、海水、蔬菜、土壤等环境介质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气溶胶样品中监测到微量的131 I 、137 Cs 、134 Cs ,蔬菜和雨水样品中监测到微量的131 I .这些核素的活度浓度极低,公众无需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辐射防护通讯》2012,(2):52-52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不得已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反应堆中注入了包括海水在内的大量非常规用水用于冷却。这些冷却用水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其总量数以十万吨计,几乎都泄漏至了汽轮机厂房内,而且存在向环境泄漏的风险。为此,东电于4月份向全球寻求技术支持,拟在本财年(至2012年3月底)内将积存的放射性污水处理完毕。  相似文献   

8.
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地区的概率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了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对我国关心区域的影响,利用2004年至2008年3-5月五年间的气象数据,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中心,考虑经纬度各±0.2°的区域设置4个释放点,计算福岛核电站每天8次的正向3D轨迹,轨迹的起始高度为50 m,轨迹时间间隔为3h,轨迹长度为5d.4个释放点五年共14 720条轨迹,利用轨迹计算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获得其大气迁移途径,统计分析了放射性物质到达关心区域的频率以及大气迁移和快速迁移的概率场.结果表明,在春季三个月到达我国各关心点的频率普遍相对偏低,其中5月份最高,如:哈尔滨为0.9%,上海为0.6%,台湾为0.2%,北京为0.1%,平均迁移时间分别为3.2d、4.2d、4.5d和4.6 d;3月的频率最低,3月到达台湾的频率为0.1%,到达哈尔滨的频率为0.1%,到达我国其余关心区域的频率均为0.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春季的气流迁移和快速迁移的概率场结果与上述根据逐条轨迹途径对关心点的影响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从概率场结果还可看出对其它地区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福岛核事故期间浙江地区生物样品放射性水平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在日本核泄漏事故期间,进行了浙江地区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的应急监测工作.事故期间共采集分析生物样品17个,监测结果表明,4月7日采集的青菜和菠菜样品中检测出微量的131 I和137 Cs .  相似文献   

10.
福岛核事故期间浙江地区空气中放射性水平应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在浙江省境内开展了空气中放射性水平的应急监测.本文介绍此次应急监测的内容,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为类似辐射应急监测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福岛核事故后世界上主要核电国家相继开展的核电厂安全检查、再评价行动,并得出相应的检查和测试结论。法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了福岛核事故后改进核电厂安全的建议、要求和行动,并制定了具体工程措施:在极端外部事件的设防,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水、电、通风实体改进,限制严重事故下的放射性释放和应急准备等主要方面开展的安全改进行动,将会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水平并提升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反思福岛核事故,总结福岛核事故对核电安全技术改进的促进作用,对未来核电安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进行了大气、陆地和海洋环境人工放射性核素变化监测与研究,研究的主要核素是131I、137 Cs、134 Cs和129I。除了关注浓度水平的变化外,还进行了通过大气和海流对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运行路径的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受气候条件的控制,事故释放进入大气的放射性核素先经过太平洋到达北美,然后越过大西洋到达欧洲,最后绕北半球一周后到达中国。除事故核电站周边外,全球大气中131I活度浓度在mBq/m3量级,137 Cs活度浓度在0.1~1mBq/m3量级。事故释放进入海洋的放射性核素将随海流向东输运,然后在北太平洋随环流输运。研究也发现在离开源地不远的海区,由于混合进入200m水深以下的次表层水,在远离事故核电站海区水体的137 Cs活度浓度可达100Bq/m3,但大部分水体137 Cs活度浓度在Bq/m3量级,仅稍高于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漂移扩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主研发的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拟计算软件RADCES模拟计算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的漂移扩散情况,给出了放射性核素云团的漂移扩散路径及到达CTBT国际监测系统部分核素监测台站的时间。结果表明,理论预测放射性核素云团到达时间与台站监测到异常样品的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对核事故的处置能力,利用VC++可视化语言开发了一套模拟软件。软件实现了对放射性物质特性的管理,放射源探测过程的模拟、放射性元素的鉴别模拟、扩散性放射事故浓度分布的模拟,另外实现了核事故处置程序的展示功能以及核典型事故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查询功能。通过使用该软件,消防官兵对核放射性事故以及事故处置都将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导致放射性物质向大气环境的大规模释放。本工作利用大气数值预报模式WRFV2.2.1和大气弥散模式CALPUFF,对事故期间放射性物质的大气输运和弥散进行了模拟。应用大气释放源项的逆推算方法,结合单位释放率条件下的大气弥散模拟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对福岛第一核电厂1到3号机组向大气环境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总量进行了评估,推算的131I和137 Cs气载释放量分别为8.6×1016 Bq和8.6×1015 Bq。  相似文献   

16.
付杰  封祎  栾海燕  孟岳  张鸥 《核安全》2013,(4):69-73
通过介绍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发展的影响及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国际合作活动,分析了国际合作在保障核安全、促进核电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洪训 《核安全》2011,(1):1-12,27
本文写于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发生后的不同时段.首先,对福岛核事故的趋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发生堆芯熔化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对我国的核安全检查进行了思考,述说了可能危及核电厂安全的外部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最后结合地震后所发生的一些现象,提出了需要对地质、地震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MELCOR程序,通过建立全厂详细的模型,对福岛第一核电厂2号机组在地震发生后4天(96h)内的严重事故进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电厂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基于文中假设的模拟计算得到的趋势与电厂现有实测数据较为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假设TORUS隔间内海水淹没一半时,作为新增的外部热阱与RCIC系统耦合工作,可有效地将堆芯衰变热排出,并延缓了安全壳压力上升。96h内安全壳压力未达到过滤排放系统开启值;RCIC系统在事故发生后近3天失效,此后4.6h操纵员通过开启主蒸汽泄压阀(SRV)对反应堆进行快速卸压,然而堆芯在消防水注入时接近完全裸露,继而发生强烈锆水反应;6h内产氢量达到近800kg。事故后期堆芯通道依然维持可冷却几何形状,最终操纵员通过开启第2组泄压阀对反应堆进行卸压,消防水泵得以有效向反应堆注入冷却水,堆芯重新淹没并冷却。  相似文献   

19.
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国也出台了多项整改措施,出版了很多文件,加强核应急管理。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整改后核电厂核应急工作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核应急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