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小松  陈健 《规划师》2004,20(12):109-112
目前住区规划设计项目方案的评审主要依靠专家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缺乏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标准。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可以为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评审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依据。住区绿地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概括为4个集合:面积指标集合、体积指标集合、视觉指标集合和结构指标集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建构住区绿色技术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除基本的经济性、生态性指标之外,于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以行为主体为核心的操作性指标,并将除直接经济回报之外的间接经济效益首次纳入到经济性指标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住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从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归纳总结了农村住区选址影响因素的类型。包括安全、生态、集约化布局、舒适宜居。以及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农村住区选址禁选、禁建控制指标体系,包括地质、水泵、绿地、农地、环境、文物和道路等7个要素分项及对应指标。并运用Arogis软件建构禁建区评价分析模型。该方法在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的乡域规划中予以了实践应用,为农村住区选址和乡域空间规划管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住区的功能构成及布局与居民的低碳出行有着紧密联系。研究论述了住区复合化、紧凑化的功能构成方式对居民低碳出行影响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具体的住区规划设计策略,包括功能平衡式布局、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式布局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流对住区热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以深圳气候条件为参考,探讨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对改进滨河住区布局,提高住区热环境舒适性有重要作用。研究运用CFD模拟技术方法,分析在不同建筑布局模式下,基于河流影响的住区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情况;以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标准,探讨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舒适的关系;基于河流产生的良好微环境气候效应,对住区建筑布局提出优化方法,为营造生态、舒适的滨河住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减小建筑面向盛行风的垂直投影面积、创造利于河流风向的通风降温廊道、以及营造相应的住区开敞空间等,是改善滨河住区热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建筑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6.
唐燕  运迎霞 《新建筑》2004,(6):77-79
阐述了适宜技术的概念内涵及本质特点,论证说明我国生态住区建设走适宜技术道路是我国国情和住宅自身特点双重选择的结果。并针对当前我国的生态住区建设状况,结合实例探讨了什么是真正适宜的生态技术,如何评价技术的适宜性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具有很强自然生态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山地住区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本文力求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4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化的设计体系,便于形成随地赋形的生态有序的规划布局,使建筑、空间与场所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2021,51(8):1-10,27
在环境与能源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住区节能备受关注,优化住区形态布局从而提升城市微气候环境是降低住宅能耗的有效手段。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结合日照、微气候与能耗模拟插件Ladybug Tools,运用单目标遗传算法运算器Galapagos,提出以节能为导向的住区形态布局自动寻优方法。进而以南京市某高层住区规划为例,选取建筑位置、建筑朝向与建筑层高作为形态变量,住区建筑年均冷热负荷总能耗强度作为优化目标展开形态布局及其自动寻优,详细阐释其使用步骤和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早期方案阶段应用该方法优化住区布局形态能够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可为设计师进行宏观层面的节能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如何评价村镇住区环境条件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用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村镇住区环境条件的设想。论文选取了21项村镇环境条件要素,分析了各要素对于村镇的重要性,并通过定值加以量化,将村镇的环境条件要素结合重要性来考虑,以确定村镇环境条件中的薄弱环节,作为村镇规划编制时用地选择和规划改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村住区选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归纳了目前我国农村住区选址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与农村住区选址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隶属度分析并确定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层次,构建了由基本保障到全面发展的、从低到高的选址评价指标框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不同的类型及特性进行重组分类,分别采用GIS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结合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乡域规划予以实践应用,为空间管制规划和村庄迁并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的类型特征,在综合考虑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农村村庄数量密度等多项因子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数据的叠合(Overlay)分析技术,分析并初步确定我国农村住区的类型谱系.指出: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可以划分116个基础样本类型,用于不同建筑气候区划、地形特征等条件下各地区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的分类指导;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具有迅速跟进和农村住房建设数量迅猛增长的趋势,建设标准分类指导的意义更为重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454个数据库样本类型,建立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数据库的基础数据.这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各类农村住区规划、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域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出现了大量的人口移动,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本土的满族、游牧的蒙古族、山东移民以及朝鲜族移民,从最初的被流放之地到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作为我国东北区域的防守国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复杂的民族关系,孕育出独特的区域特色与文化特色。该文通过对人口的迁移演变进行梳理,对这段特殊历史孕育出的特殊的"亚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其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与独特的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3.
路面抗滑能力是影响路面使用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而目前常用摩擦系数(摆式摩擦仪)和构造深度(手动铺砂法)去评价路面的抗滑性能,这些测试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不能确切地反应路面的抗滑性能。该文介绍了路面抗滑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指标,建议采用机械化方法测试抗滑性能以减小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议我国尽早将使用国际摩阻系数作为抗滑指标,便于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葛少峰 《安徽建筑》2009,16(6):12-12,8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的建设也日益旺盛,住宅建设开发中的各种人居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文章试图根据人居环境科学的多个要素分析住宅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徐苏宁 《华中建筑》2009,27(12):57-59
该文在理解“知识城市”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已有的三种不同的“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并参考三种评价标准,结合我国城市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知识传播、知识培育、知识应用及城市环境四大类别。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人居环境研究和规划过程中。以往的评价方法多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虽然评价结果较精确,但过程复杂,且评价结果不直观。对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而言,不仅有较大隔阂,且应用不便。该文则以姜家河小流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典型案例,尝试利用GIS软件强大的计算和表现能力,通过对小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宜性评价,来获取直观的图和量化的数据,为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适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要求的有效而便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一文化区域下不同生产方式为研究视角,把甘南藏区的牧区村落、半农半牧区村落和农区村落根据村落选址情况,划分为牧区山坡型村落、牧区草原型村落、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农区村落五种类型,以五个典型村落分别作为研究案例,通过住户、组团、宗教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索,提炼出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外散,牧区草原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外散,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内聚,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内聚,农区村落为组团内聚、整体内聚的聚落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科研机构在中国人居建设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1)积极促进中国人居建筑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经济性、环境性的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2)推广人居建设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促进节能和环保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并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工程示范;(3)从事与人居建设有关的抗震防灾研究,为受灾区域人居建设提供技术方案并制定标准规范;(4)承担政府授权的国家级人居建设质量监督检验与测试中心的职责,促进人居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