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人员疏散动力学模型,认为人群的移动速度取决于位于人群前面和后面的人的移动速度,以及行人本身想要移动的积极性。于2011年春节期间在杭州火车站进行了一个关于拥挤人群疏散的研究,研究表明拥挤人群的最大人员密度和每个人最快的移动速度分别是2.75人/m2和1.54 m/s。在此基础上合理化人员疏散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介绍背景场模型和格子气模型的原理,采用格子气模型和背景场模型对障碍物双出口房间内的行人疏散过程进行模拟。以背景场模型中的概率确定行人运动的主方向,以格子气模型中的局部运动规则描述行人的具体运动规则,联合全局影响和局部规则,设置不同出口位置的三个场景分析出口位置对人员疏散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模糊建模方法得出一个针对行人疏散的数学模型,利用一些简单的物理学和心理学中的语言值规则来定性描述每个人的行为,并通过模糊建模方法转化为定量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疏散仿真结果与观察到的人员疏散现象是一致的.结果表明,不同的模糊参数设置对人员的疏散时间和动力学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元胞自动机广泛应用于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种动态模型和通用型的建模方法。将元胞自动机原理运用在建筑物火灾时期人员安全疏散环节中,采用二维元胞法,确定元胞空间和元胞状态,分析研究了具体情况下人员移动行为规则以及危险物扩散对人员行为的影响。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模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功能单元的人员疏散区域网格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疏散模型的分类,并考虑建筑模型、人的运动和基本参数建立了区域网格疏散模型.考虑人的行为的趋向性和人员密度对疏散速度的影响,给出人员移动速度的计算公式.以MATLAB为工具开发了ZGESS计算程序.程序的图像显示区域可根据选择显示各楼层不同时刻下人员分布情况;模型参数、模型计算、模型显示三个按钮分别用来打开模型参数设置窗口、启动疏散处理运算、打开图像显示窗口;静态文本区域显示完成整个过程所用的总时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1)
本文运用Unity 3D软件,构建了一种新的高校人员疏散模型,并且将模拟结果与疏散软件Simulex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人员疏散过程,疏散时间的计算结果也与Simulex软件的计算结果较为吻合。上述模拟试验证明了将Unity 3D应用到人员疏散程序中是可行的。同时也人员疏散研究提供了更方便、更简单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短路网络流算法建立了考虑人员密度的多源点疏散模型。该模型以各源点内所有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最短为目标,对疏散过程中人员聚集、烟气影响、人流交汇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耦合,并对算法步骤进行了优化。结合算例,重点分析人员密度对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流交汇后,人流密度增加一倍时,疏散时间的增幅均超过50%。同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的计算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地研究了人员密集场所人员疏散的模型、分析软件和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人员疏散的动态模拟与分析模型及软件.该模型采用网格离散化的建筑平面图作为疏散模拟平台,支持多种人员属性(如人员类型、速度、疏散路径及反应时间等),较好地解决了人员行走、等待、超越、转身及侧身等行为模拟算法,同时具备信息记录和动态过程的离线回放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京多个地铁站的现场调查,得出地铁站人员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BuildingEXODUS数值数值模拟某地铁站的17个疏散场景,分析疏散人数、疏散通道状态、恐慌、不利场景、弱势群体、障碍等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得出了地铁站在设计、日常管理和疏散引导方面的疏散对策。结论对地铁站设计和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PERT网络时间计算方法和最短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人员疏散路径最优化方法,可以对特定建筑内部人员疏散路径进行最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化疏散路径。利用PERT网络时间计算方法计算出某特定建筑内部具有不同通行能力的疏散路径的权重值,利用最短路理论分析并计算各个疏散路径的权重值得出最优的疏散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淮南市某综合楼指定防火分区的人员是否能够在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内疏散完毕,基于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性,结合该建筑的实际工况,通过采用FDS模拟软件得出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可用疏散时间。在使用疏散软件Pathfinder模拟指定火灾场景下的人员疏散实际情况,得出人员全部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再和模拟所得出的可用疏散时间作比较。结果表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大于可利用的时间,人员不能够全部安全疏散完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员疏散仿真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计算机仿真的角度,列举了人员疏散的数学模型,以“元胞自动机”为基础建立描述人员疏散的数学模型,并按照模型编制程序进行简单的人员疏散过程演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化工园区突发事件中人员疏散问题,基于网络流控制理论,借助时间窗的概念研究了人员疏散过程中路径冲突和通道受阻问题,在Dijkstra算法基础上建立了多源点人员疏散最短路径模型,提出了模型算法和步骤,结合某化工园区的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疏散模型及算法可行,能有效地缩短人员疏散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昵 《建筑知识》2014,(7):21-21
单元疏散空间的疏散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建筑物有一个出口的情况下,针对该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在该模型中分析讨论了人群密度给疏散能力造成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在初始阶段如果疏散密度确定了,出口宽度不同时C型出口的疏散时间比L型出口的疏散时间要小,建筑出口宽度减小它们之间的时间差也跟着减小;疏散能力和建筑出口的宽度有着非线性关系;以人员的滞留情况为依据能够确定建筑出口的最佳宽度。该模型能够对疏散能力进行非常真实的体现,讨论分析的结果可以直接用在对建筑出口进行性能化设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人员疏散过程确定性与随机性的数学描述,建立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概率模型。假定某剧院发生火灾,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利用MATLAB编程对疏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计算机抽样模拟,用概率密度函数描述人员疏散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随机性,确定人员疏散时间的预期概率分布。概率模型较传统的确定性人员安全疏散评估方法更适合于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分布不规律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从众心理影响的交通枢纽人员疏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西站地铁站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地下交通枢纽行人特征与交通流特征,取得行人特征的基本参数.应用紧急疏散模拟软件STEPS建立多层地下交通枢纽人员安全疏散的模型,并基于从众心理的调查,在人员安全疏散计算分析中考虑疏散人员从众心理的影响,分两种疏散方案,每种方案设定8种不同从众人员比例,得到人员从众心理比例与疏散时间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闫茹  魏东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2):1128-1130
依据调查及规范的要求确定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内人员的类型、数量、尺寸、疏散速度等,分两个场景以EVAC-NET4模拟疏散。计算火灾探测时间及人员响应时间,得到各部分人员的所需疏散时间。经模拟分析,电影院及步行街可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提出控制避难空间容纳人数指标、不得占用亚安全区的避难空间、亚安全区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5h等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元胞自动机理论和STEPS软件。研究音乐厅人员疏散的设计,运用STEPS软件,分析火灾导致某安全出口失效的情况下音乐厅人员疏散过程,分析其他安全出口的利用率。模拟结果显示,安全出口利用不均衡,人员在疏散楼梯口以及个别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发生拥堵。建议增大安全出口宽度,合理分流,统筹疏散;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措施。将STEPS模拟结果与Pathfinder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个体差异对商业综合体人员疏散规律的影响,对徐州市某商业综合体3月份的客流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并根据"黑箱理论"确定该商业综合体的人员最大滞留量为10 176人。利用Pathfinder软件建立该商业综合体的模型,考虑人员身高、肩宽、疏散速度、响应时间以及分布位置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人员的参数设置;通过模拟100次该商业综合体在最大滞留量时的人员疏散,发现人员的疏散时间近似服从均值为399.4 s、标准差为8.4 s的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某高校图书馆为例,依据“最不利影响”原则,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建筑结构和可燃物等环境因子,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时空分析模型模拟火灾产生因素的时空规律,构建火灾场景,剖析人员疏散时所能承受危险源的阈值,获取了4个季节建筑物内部的危险区域。结合室内路网模型和路径搜索算法,规划设计了人员疏散的生命安全保障路径,且与时间最短路径和距离最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生命保障路径的疏散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实现建筑物火灾的时空模拟和人员疏散的动态规划,为制定城市火灾应急响应的适应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