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泡载分离谷氨酸菌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泡载分离菌体的影响趋势相同,不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分离菌体的作用机理不同;添加一定量絮凝剂可大大提高菌体分离效率;在发酵液中添加一定浓度表面活性剂和絮凝剂,可获得最佳分离效果.利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AA)提高脂肪酸钠洗净力的效果,添加n-SAA能提高月桂酸钠和肉豆蔻酸钠对人工棉污布的洗净力,与只添加碱性助剂相比,添加酰基氧化胺能显著提高脂肪酸钠的洗净力。  相似文献   

3.
张华海  王悦琳  王铁峰 《化工学报》2020,71(9):4161-4167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醇类表面活性剂在全浓度范围下的气泡聚并时间,进而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浓度对气泡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醇类表面活性剂后,相比于纯液体体系,气泡聚并受到明显抑制,液膜更加稳定,气泡聚并时间延长。低浓度范围内,气泡聚并时间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显著增长,而在高浓度范围内,气泡聚并时间随着浓度的升高显著缩短。醇类表面活性剂对气泡聚并的抑制作用存在临界浓度。实验测得异丙醇和乙醇对气泡聚并抑制作用最强时对应的临界摩尔分数,分别为0.0030和0.0096。此外,对比不同醇对气泡聚并的抑制作用,发现长碳链醇由于更强空间力而具有更强的抑制气泡聚并能力。最后根据Andrew模型分析表明,表面张力梯度是体现表面活性剂抑制气泡聚并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溶气气浮除油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机制。提高溶气压力可增大污水中的气泡数密度及气泡/油滴的碰撞概率,其中数密度增大是改善除油效果的主要原因。表面活性剂和絮凝剂均可改善浮选除油效果。表面活性剂可减小气泡直径并提高油滴/气泡的碰撞效率,而絮凝剂则可使油滴聚集成簇而提高气泡的捕获效率。最后通过对比几种化学助剂的效果表明,无机絮凝剂PAC相较有机絮凝剂PAM及表面活性剂SLS更适于作为溶气气浮的化学助剂。  相似文献   

5.
牟帅  赵长颖  徐治国 《化工学报》2019,70(4):1291-1301
以局部表面改性的紫铜直方柱和梯度方柱阵列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表面润湿性、表面形貌和表面活性剂对池沸腾换热性能和气泡生长特性的影响。实验工质为去离子水,浓度分别为100、200、400、800 mg·L-1的异丙醇溶液和正庚醇溶液。实验结果表明:方柱阵列表面镀银之后润湿性变差,表面产生的气泡数量减少。向去离子水中添加异丙醇或正庚醇后,在热通量为66.1~202 kW·m-2时,气泡脱离直径变小、数目减少,而当热通量增至413 kW·m-2时,活性剂能够有效阻碍气泡合并,故池沸腾传热系数随着浓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上下层宽分别0.5 mm和1 mm、间距为2 mm的梯度方柱阵列结构有助于气泡的合并,但由于促进了固体表面气膜的形成,从而降低了沸腾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吊片法和鼓气法分别测定两类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酰基 β-丙氨酸钾/钠(MAP/MAS)和肉豆蔻酰基牛磺酸钾/钠(MTP/MTS)的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并研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铵盐对MAS与MTS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与反离子类型相关,MTP的起泡性弱于MTS但稳泡性高于MTS;除四丁基溴化铵(TBAB)外,盐的添加均可显著提升两种表面活性剂的稳泡性,而对起泡性的影响不明显;添加阳离子对两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的影响与其亲水基类型相关,MTS/盐体系的离子特异性效应比MAS/盐体系更为显著,其稳泡性在添加K+时达到峰值,而MTS/TBAB的消泡性能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含油污泥黏度高,流动性差,是含油污泥中油分回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瓶颈。基于含油污泥的黏度和流变特性,研究了添加微乳液降低油泥黏度的方法。探讨了微乳液添加量、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复配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炼化含油污泥,微乳液添加量为25%时,黏度可以降低95%以上,且微乳液可以和油泥均匀混合无分层。微乳液选用单一的表面活性剂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降黏效果最好。当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SDBS按2:1的比例复配且添加量为25%时,黏度可以降低99%以上,降黏效果要优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含油污泥黏度高,流动性差,是含油污泥中油分回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瓶颈。基于含油污泥的黏度和流变特性,研究了添加微乳液降低油泥黏度的方法。探讨了微乳液添加量、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复配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炼化含油污泥,微乳液添加量为25%时,黏度可以降低95%以上,且微乳液可以和油泥均匀混合无分层。微乳液选用单一的表面活性剂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降黏效果最好。当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SDBS按2:1的比例复配且添加量为25%时,黏度可以降低99%以上,降黏效果要优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液滴、气泡分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速摄像仪对嵌入毛细管的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液滴和气泡的分散规律进行研究。考察了两相流量、黏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对分散流型及分散尺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液滴分散过程,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连续相流量决定了分散流型,随二者增大,流型从dripping流向jetting流转变。对于气泡分散过程,实验范围内仅存在squeezing、dripping流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气泡分散过程影响可忽略。嵌入毛细管的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获得的液滴、气泡直径小于微通道直径,根据实验结果基于两相流量和毛细管数分别建立了计算液滴、气泡分散尺寸的半经验模型,模型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董岩  杨涛  李相元  张军营  程珏 《粘接》2014,(9):35-39
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达到控制孔径的目的。研究表明添加助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减少发泡过程中液泡的消泡行为:随着聚醚二醇类助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泡孔孔径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聚丙二醇类助剂对多孔材料泡孔的调节性能最为优异。不同分子质量的聚醚二元醇类助表面活性剂也对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压缩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实现了对泡孔孔径的良好控制,内部孔结构分布均匀,孔径分布窄;同时还使得酚醛树脂基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宋飞  王君妍  何林  隋红  李鑫钢 《化工进展》2022,41(4):2007-2014
针对重质油矿溶剂萃取残渣中残留溶剂的回收和去除问题,本文在鼓泡分离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活性剂强化鼓泡分离工艺,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对于鼓泡分离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于鼓泡分离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种类对去除效果具有重要影响:SDS可以通过降低甲苯-水界面张力和增加固体表面的亲水性,促进甲苯液层从固体颗粒表面的脱离,进而强化鼓泡分离过程,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然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4TAB)和双亲性表面活性剂月桂基甜菜碱(SB-12)则通过增加固体表面的疏水性,促使颗粒离开溶液体系,抑制了鼓泡分离的进行,但由于SB-12对固体表面改性的程度弱于C14TAB,SB-12的抑制作用弱于C14TAB,且随鼓泡时间的延长,SB-12对甲苯-水界面张力的改变成为影响鼓泡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SB-12对鼓泡分离过程的影响由抑制转为强化,但C14TAB在鼓泡分离过程中始终呈现抑制作用。上述结果对于类似的固相溶剂萃取后残留溶剂去除或回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月桂酰谷氨酸及其钠盐为表面活性剂,复配适量的山梨(糖)醇和1,3-丙二醇作为保湿剂、香精作为芳香剂、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中和剂的种类和用量、增稠剂的种类和用量,制备出一款性能温和、无添加防腐剂的谷氨酸皂,测试其感官和理化指标、硬度,并对多名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谷氨酸皂符合GB/T2485-2008香皂标准,硬度合适,产品呈弱酸性,与人体皮肤pH极为接近,泡沫丰富、细腻且稳定,洗净力良好,去油效果较佳,用后滑爽、舒适、无紧绷感~([1])。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微气泡在水中稳定性的因素,根据表面活性剂对气—液界面性质的作用原理,提出运用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微气泡的质量,从而改善气浮法处理废水的效果。并进一步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投加量的确定方法,以及在气浮处理中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封入臭氧和氧气等气体的微泡(FB)水在处于过饱和状态时,由于溶解了很多的气体,希望能够作为机能水用于洗净领域。特别是臭氧FB水具有强力杀菌效果,开始取代含氯药剂用于蔬菜和卫生间的清洁。本文以三磷酸腺苷(ATP)作为模型污垢,解说了FB水的洗净性能与洗净效果,目的是在水系洗涤中引入FB水。同时,介绍了臭氧与表面活性剂组合的臭氧FB水对衣物污垢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柴油微乳土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土酸在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今以柴油、土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缓蚀性能良好的微乳土酸体系.考察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C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的配比对微乳土酸体系70℃下的稳定性、增溶性的影响,并给出了解释.通过添加CaCl2对微乳土酸体系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微乳土酸体系和同等浓度下的常规土酸分别与石英砂、碳酸钙、标准钢片的反应,结果表明,与相同酸浓度的土酸溶液相比,柴油微乳土酸体系的缓蚀效果显著.当乳化剂为下列组成时:CTAC/ AEO9=3:2,正丁醇/ 正辛醇=1:2,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2,可得到较大的微乳土酸单相区.  相似文献   

16.
微泡吸收技术是将有机废气在吸收剂中分散为尺寸微米量级的微气泡, 利用微气泡气液接触面积大、传质迅速等优点实现有机废气吸收处理的方法。本文以水为吸收剂, 采用孔径3~4μm 的多孔微孔板形成废气微气泡, 利用微泡吸收技术从空气-丙酮废气中吸收丙酮。利用高速摄影方法对不同条件下微气泡的直径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对丙酮的吸收效果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微气泡的平均直径降低而数量增加;随着水中丙酮浓度的提高, 微气泡平均直径逐渐降低, 数量增加。当丙酮体积分数在1%~3%范围、表观气速为10.2m/s时, 采用孔径3~4μm的多孔微孔板能产生直径为300~700μm微气泡。表观气速和废气中丙酮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影响丙酮的吸收率;一定表观气速下, 吸收率随废气中丙酮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空气-丙酮混合气体中丙酮质量浓度为1.56×10-3kg/m3和表观气速为10.2m/s时, 吸收率达77.16%。  相似文献   

17.
以局部表面改性的紫铜直方柱和梯度方柱阵列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表面润湿性、表面形貌和表面活性剂对池沸腾换热性能和气泡生长特性的影响。实验工质为去离子水,浓度分别为100、200、400、800 mg·L-1的异丙醇溶液和正庚醇溶液。实验结果表明:方柱阵列表面镀银之后润湿性变差,表面产生的气泡数量减少。向去离子水中添加异丙醇或正庚醇后,在热通量为66.1~202 kW·m-2时,气泡脱离直径变小、数目减少,而当热通量增至413 kW·m-2时,活性剂能够有效阻碍气泡合并,故池沸腾传热系数随着浓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上下层宽分别0.5 mm和1 mm、间距为2 mm的梯度方柱阵列结构有助于气泡的合并,但由于促进了固体表面气膜的形成,从而降低了沸腾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气泡的稳定性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电解质的种类以及它们的浓度等。根据DLVO理论,研究了低浓度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不同浓度NaCl作用下的表面电势和楔裂压。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中,随自身浓度和NaCl浓度增加,气泡表面双电层被压缩,Stern电势降低,界面张力下降,气泡液膜迅速降低,但气泡稳定性更好,这可能是因为随NaCl浓度增加疏水力减弱的结果。疏水力在表活剂浓度较低时比较大,随SDS浓度增大而降低,在SDS浓度较低时,离子强度是气泡液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气泡液膜厚度随SDS浓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浸没气泡/油滴在低压电场作用下的电润湿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活性剂对低压电润湿特性的影响,探讨了电场作用下浸没气泡/油滴形态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活性剂,浸没气泡可在低压电场(0 ~ -6 V)作用下实现接触角减小与气泡滑移,并且增加活性剂浓度可以降低气泡滑移所需的电压。在0.05~0.10 临界胶束浓度(CMC)范围内,DTAB溶液中的浸没油滴呈现较好的电润湿特性,银表面在-3 V电压时即可实现水下超疏油特性(接触角θ<30°)。在电润湿过程中,气泡/油滴的接触角和接触直径随时间逐渐减小,并呈现“慢-快-慢”变化形式。此外,浸没油滴形态也受到离子活性剂在界面吸附带电引起的静电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水中金属离子浓度、pH值和添加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等对松香皂乙醇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寻找提高松香皂乙醇水溶液稳定性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离子浓度范围内(Ca2+浓度0~0.78mmol/L、Mg2+浓度0~0.74mmol/L),水的硬度对松香皂乙醇水溶液稳定性没有影响;在偏碱性的水溶液中加入适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提高松香皂乙醇水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