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下水道气体爆炸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下水道气体安全管理主要基于管理经验,国内外尚无此方面的系统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实现风险分级评估,可以提高下水道气体安全管理效率、减少下水道爆炸事故的发生。根据风险评估理论,结合重庆市主城区已发生的26起爆炸事故和重庆市南岸区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一年来的报警数据,建立了城市下水道气体爆炸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认为城市下水道气体爆炸风险是可燃气体积聚可能性与爆炸后果的综合体现。这种半定量评价的方法比较灵活,可解决城市下水道气体爆炸风险评估中缺乏安全风险基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能源行业电力系统当中,其系统本身对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起着极其重要实际的作用。当前,对充油设备绝缘油当中存有的溶解性的气体的分析方式,可以非常快速的判断出设备出现的具体故障。笔者在本文当中对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的具体分析以及故障诊断作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CFD软件对某石化企业地面火炬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地面火炬泄放气体发生泄漏扩散和爆炸的场景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封闭式地面火炬点火不成功、排放气体H2、CH4、C3 H8以最大设计处理量发生泄漏时的扩散规律.按照最大泄漏扩散区域计算爆炸后果,得到了最大爆炸超压值的大小、位置和造成人员伤害区域的最大半径.当H2充满筒体空间60%以上时,人员伤害半径超过40 m,最大爆炸压力约为1.7 MPa;当CH4气云团100%充满筒体空间时,人员最大伤害区域的半径约为15 m,爆炸超压值最大约为29.52 kPa;当C3H8气云团50%充满筒体空间时,人员最大伤害区域的半径约为20 m,最大爆炸超压值约为51.83 kPa.  相似文献   

4.
球形连通容器预混气体爆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球形连通容器内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过程中不同点火位置的爆炸压力、流场变化和火焰传播行为进行分析。试验和数值分析表明:传爆容器在湍流和喷射火焰的作用下将发生剧烈的二次爆炸,特别是当传爆容器为小容器时爆炸压力高、危险性更大;传爆容器爆炸产生的反流增加了起爆容器的湍流程度,导致起爆容器爆炸压力的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鉴于轻质可燃气体与重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扩散性质的差异 ,本文利用甲烷和氢气的泄漏扩散及其爆炸实验 ,探讨了轻质可燃气体的泄漏扩散行为及爆炸特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CHEMKIN软件的绝热燃烧相平衡模型,模拟甲烷、乙烷、丙烷在绝热状态下的燃烧实验,分别获得相应条件下的绝热温升和绝热压升。随着可燃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绝热温升和绝热压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将绝热压升为0.32MPa时对应的可燃气体浓度作为该体系的爆炸下限值,通过计算获得三种气体的爆炸下限值,并与文献值进行对比,吻合程度较好。利用该模型对含氮混合气体的燃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惰性介质氮气对爆炸反应的抑制机理,并利用压力判断准则计算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值。预测值与文献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54%,平均绝对误差为0.274%。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绝热燃烧相平衡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单一体系和含氮混合体系等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  相似文献   

7.
简述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测试装置、测定标准和爆炸现象判定指标,分析爆炸容器形状和容积对爆炸极限测定的影响。重点分析氧浓度对爆炸极限的影响规律,以及初始温度、初始湿度和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对可燃气体爆炸上限影响较大;二氟甲烷等在高压状态下存在燃烧向分解转换过程,爆炸上限呈现剧增趋势;一些含氟难燃气体存在相对湿度极限。该研究可为爆炸性气体环境探测预警与防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中重点介绍超高压脉冲活化一次全部分解SO2、NO2、CO2及同时除拌烟尘技术。应用超高压窗脉冲使反应器内有害气体全部成为活化分子,在定向作用下分解成无害的单一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N2、O2及单质微粒C、S。在180℃常压条件下,在以N1为母体B种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大幅度降低,分解率均在75-90%。是治理烟气污染后果效、低成本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可燃性气体在建筑物内爆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康华 《山西建筑》2009,35(23):56-57
从气体混合燃料在结构内爆炸荷载的确定、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三个方面出发,对当前建筑物内气体混合燃料爆炸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圳市某日式料理店发生的燃气泄漏爆炸事故进行调查分析。从该起事故的爆炸原因、爆炸过程、爆炸后果等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他人的实验研究数据,总结密闭空间燃气泄漏爆炸的普遍性规律,为此类事故预防、救援、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钢结构危险品储柜内开展可燃气体爆炸试验,运用FLACS数值模拟软件对危险品储柜内可燃气体爆炸火焰传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钢结构储柜内部气体爆炸试验火焰传播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较为吻合。随着可燃气云体积的增大,火焰内部流场越来越复杂,且泄爆板打开后,内部火焰更加剧烈。仅当危险品储柜内部可燃气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出现外部火焰,且外部火焰从距离气云较远的泄爆口泄出量要大于距离气云较近的泄爆口。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可燃气体动态爆炸极限测试装置,通过调节两个气体流量计来控制可燃气体和空气的流速,使二者达到一定的混合比例,在不间断供气的情况下使混合气体在燃爆管中保持流动状态。装置除了可以测定可燃气体的动态爆炸极限以外,还可以测定最小点火能、动态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及对可燃气体动态爆炸火焰进行微观研究。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本装置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利用火灾理论分析回燃与轰燃两种特殊现象的产生过程,区分两种现象的差异,明确回燃现象的特性,阐述了气体爆炸的分类、定义及特点,并与回燃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通过燃烧热和气体流动特性两方面研究讨论能够产生回燃现象的最低可燃气体组分高于其气体爆炸极限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减少回燃现象危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一起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爆炸事故,进行了对比试验查明并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是舍金属铝的粉煤灰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与水泥发生反应产生H2.引发了爆炸。由于目前相关规范并没有要求时粉煤灰的化学成分(除了三氧化硫)进行检测,不能有效制止含金属铝的粉煤灰被使用在混凝土中,有管理漏洞。文章建议规范尽快明确粉煤灰化学成分检测要求。以便消除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5.
分解炉出口气体温度自控参数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击 《湖南建材》1997,(3):32-35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GRI-Mech 3.0,得到包含14个组元和18个基元反应的简化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了甲烷/空气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特性。考虑了火花温度、火花半径和点火源位置对于爆炸压力和温度的影响,计算得到甲烷/空气混合气体成功引发的临界点火温度和临界点火半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简化机理得到的结果与利用GRI-Mech 3.0详细机理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点火温度对于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火花半径的增加,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和爆炸温度上升速率均增加。临界点火温度为1 220 K,临界点火半径为0.008 m。在燃烧的早期阶段,壁面效应可以忽略。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最大爆炸温度和温度上升速率在点火源距离壁面0.08 m时达到最大,而在点火源位置位于壁面时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在不同温度开展实验研究,选取乙烯、丙烷(R290)、液化石油气,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及实验现象判定,分析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装置实验获得的爆炸下限一致性较好,爆炸上限体积分数最大差值超过15%,说明不同装置对爆炸上限实验值影响显著。利用5 L玻璃爆炸极限测试装置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究初始温度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规律,验证了20~100℃温度范围内乙烯和R290爆炸下限随初始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似呈现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钢结构》2015,(9)
为研究管道油气泄漏引发可燃气体爆炸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基于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和热力学公式,得到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的爆炸参数,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不同乙炔体积浓度的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作用下,索桁架点支式玻璃幕墙的动态响应和破坏失效模式。结果表明:乙炔体积浓度不小于7.5%时,玻璃幕墙表面已经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9.
爆炸荷载下混凝土构件的动力方程为非齐次偏微分方程,通常采用数值法迭代求解,迭代过程需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应变率效应。采用差分法求解爆炸荷载下构件的动力方程,同时考虑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将材料非线性和应变率效应融入差分迭代过程,应用分层法模型计算节点弯矩,考虑混凝土开裂引起的截面弯曲刚度退化和变形的非线性变化,这些改进步骤,提高了分析的严密性和精确度。差分结果与他人实验数据吻合良好,与LS-DYNA有限元分析具有相当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起居民住宅发生氢气爆炸引起火灾的现场勘查 ,通过对提取的气样、水样和泥样进行技术鉴定 ,确定了发生爆炸氢气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