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原理事、岩石力学专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孙宗颀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孙宗颀同志一直热爱、关心学会和《学报》工作,直到2001年还在为学会出版物做翻译、审校工作。他是岩石断裂力学的先驱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怀念!沉痛悼念孙宗颀教授@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曾卫 《规划师》2008,24(10)
2007年,在黄光宇教授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一些当年他的研究生自发地举行了一个纪念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心情沉痛地回忆了和黄老师共同生活、学习和进行科学实践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陈植教授以90高龄于9月20日12时5分因病谢世,于22日下午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校负责人和陈植教授的同事、学生以及生前好友沉痛悼念这位我国林学—造园学界老前辈的逝去。陈植教授以1899年8月1日生于上海市崇明县。早年负笈东瀛,19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归国后,曾任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1950年参加革命后,曾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教授,南京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一级教授,陈植教授是九三学社成员,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在逝世前,还是中国林学会顾问,中国园林学会顾问,江苏省第三届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沉痛悼念我的父亲──谭垣教授谭乐我谨代表全体家族向同济文学及该校建筑城规学院的领导、师生们、建筑界元老陈植教授、各界同仁及诸亲好友致以最深切的感谢;1996年4月9日下午5点45分,父亲走完了几乎是整个20世纪、风风雨雨的漫长人生──他是一位平凡又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顾问、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我刊资深副主编、哈尔滨建筑工业大学教授贺平先生 ,因病于2000年3月22日凌晨不幸逝世 ,享年70岁。贺平教授是我国著名供热专家 ,为我国的集中供热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长期以来 ,他为本刊及协会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逝世 ,不仅是我国集中供热界的巨大损失 ,也是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及本刊不可弥补的损失。音容犹在 ,而斯人已逝!我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 ,继承贺平教授的遗志 ,更加努力地做好协会及刊物工作 ,以实际行动 ,告慰于九泉之下的贺平教授。安息吧 ,贺平教授!沉痛悼念贺平教授!…  相似文献   

6.
正尊敬的姜正侯教授于2013年3月3日驾鹤西去,放下了他奉献了一生的燃气事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极其沉痛的噩耗,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一名导师、一个学习的榜样。年前,多次去医院探望姜老师,与他聊燃气事业发展的历程及未来,聊页岩气及智能气网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姜老师依然是那样的平和、依然充满了对燃气行业的关注及对未来的关心。探望竟然成为了永别,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学者、一位慈祥的长者。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1998,(3)
著名建筑教育家童鹤龄教授于1998年7月11日在杭州与世长辞,享年73岁。童鹤龄教授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建筑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全体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童鹤龄教授1925年3月15日生,浙江杭州人,1947年毕业于南...  相似文献   

8.
曾卫 《规划师》2008,24(10):92
2007年,在黄光宇教授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一些当年他的研究生自发地举行了一个纪念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心情沉痛地回忆了和黄老师共同生活、学习和进行科学实践的日子。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黄老师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仿佛黄老师并没有离开我们,以致于每次路过黄老师办公室时也都会像往常一样向黄老师的座位看一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
<正>2月28日凌晨,我国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集创始人、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守煜先生走完了他84岁的人生,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3月2日上午8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肃穆高雅的兰厅,他的亲友、同事和学生以依依难舍的悲痛心情,送别了这位慈祥而令人敬仰的老人。陈守煜教授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相似文献   

10.
1994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何镜堂教授被授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他是国家教委系统的第二位设计大师(另一位是齐康教授),同时也是广东省目前三位建筑设计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另外两位是宗峻南和莫伯治)。1996年他又被评为华南地区第一批建筑设计博士导师之一。建筑大师何镜堂教授摄于英国(1994年)何镜堂教授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美市,少年时期在石龙镇中心小学启蒙,继而在东范中学完成了他中学阶段的学业。1956年他考入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学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科毕…  相似文献   

11.
曾卫 《新建筑》2008,(2):140
今天是黄光宇教授,也是大家共同尊敬的老师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去年我们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完了老师最后一程。当时我和大家一样有种共同的感觉,老师离开我们太突然,太快了,谁都不愿相信这眼前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项目管理历史起源于华罗庚教授自1965年以来所从事的统筹法和优选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计雷先生作为当年华老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左膀右臂”,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是我国项目管理发展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2003年,结合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在网络计划的基础上,计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又提出了“动态博弈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我第一次见到冯信群教授是在上海的一次偶遇。那是在一次晚宴场合,冯信群教授就坐在我的身旁。我跟他并不熟悉,但我已经感受到他的气场。因为他的话虽然不多,但我能从其衣着和神态感受到他的个性。当主人介绍到他时,我才发现他还是一位执掌一个学院的大学教授。画家与我们单纯做理论研究的人是有区别的,也许是因为他们经常行走四方、见多识广,对生活的见解更加丰富和深刻,所以  相似文献   

14.
《结构工程师》期刊编辑部向广大读者沉痛地宣告:本刊主编蒋大骅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9月8日6时40分不幸逝世,终年64岁。蒋大骅教授是浙江嘉兴人,生于1929年9月12日。  相似文献   

15.
赖德霖 《建筑师》2012,(5):104-106
2012年7月30日,中国建筑界的资深出版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副总编杨永生先生与世长辞了。我从1994年开始有幸认识杨总——这是他生前我对他的称呼,此后他对我这名年轻作者的工作不断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直至临终。他的提携与帮助一直令我感激有加,而他的事业与为人也一直令我敬佩不已。虽然他身患癌症、病情恶化的消息我早有所闻,但他离去的噩耗仍使我哀伤沉痛。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20日,在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来京授课的间隙,本刊记者有幸对他做了一次采访.丁教授是我国工程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管理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出版了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并主持了许多大型项目建设的项目管理和项目策划,他所撰写的相关报告曾引起了国家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丁教授刚病愈康复,但是他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目前他仍忙于授课、编书、主持大型建设项目,为企业和政府做培训和咨询,他的身姿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建设工程领域,业内人士无不对他充满了尊重之情.采访的过程虽然短暂,但丁教授那严谨、务实的作风,以及他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热情和激情,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采访: 《风景园林》2018,25(9):74-80
韩国风景园林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源自一个人的引领和启发:被韩国人民称为“韩国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的吴辉英教授。从对吴辉英教授的采访中我们可知,作为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在韩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他领导制定了发展和保护政策。在为朴正熙总统工作期间,吴教授撰写了很多国家环境、规划和发展的法规与政策,并一直将风景园林师纳入其中作为重要角色。他促成了1977年自然环境保护法(NECA)的制定。他还着手建立将风景园林作为一个独立于建筑、林业和园艺的专业产业的立法基础。吴教授促成了韩国风景园林研究院的基础建设,同时促进了专业和商业执照的确立。作为韩国第一个向国家介绍风景园林的人,吴博士一直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领军人物。吴教授还建议风景园林界要善于分享愿景,并提供新的视野,让我们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改善、再生和修复城市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庆幸杨老病情好转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作为受他多年教益的学生,心情是格外沉痛的。这使我想起四十三年前,当我们听说他答应来学校教课的时候,同学们奔走相告的欣喜情景。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当教授很清苦,很多建筑师宁愿多做几个工程,大  相似文献   

19.
来自英国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他对国际大都市发展和空间模式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比较研究。交通是现代城市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改变城市空间模式的重要因素。在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交通问题的精辟论述,如《铁路可以拯救城市吗?》(Can Rail Save Cities)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20多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交通需求的增长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在1990年代中期我们对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提及的交通拥挤情况还感到难以置信,然而今天我国有些城市交通恶化的状况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快速城市化、机动化和信息化,如何正确判断和理解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交通流为导向的狭隘交通观仍然十分流行,如何突破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中“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怪圈,显然十分迫切。 黄嘉玮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与规划学院学习期间,主要研究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租金变化的影响对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一次他告诉我有机会采访彼得.霍尔教授,这样我们就可以非常直接地了解彼得霍尔教授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见解。城市交通问题错综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0月11日21时06分,《建筑钢结构进展》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沈祖炎教授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逝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从此,同济大学失去了一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身的杰出学者,土木工程界失去了一位高瞻远瞩、解决了众多工程难题的行业泰斗,他的学生、同事、同行失去了一位慈祥睿智的良师益友。今天,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成就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沈祖炎院士,1935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