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试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尊崇生态伦理,应用生态规划理念、方法,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应性分析等方法,在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扩展以及用地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性实践,并对工作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尊崇生态伦理,应用生态规划理念、方法,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应性分析等方法,在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规划、空间扩展以及用地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性实践,并对工作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于2006年实施控规全覆盖,在编制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编制了城市外围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其具有与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的法律地位及约束效应。本文对滨海新区城市外围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生态用地界定与分类,以及生态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单元划分、指标构建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宋常根 《广东建材》2008,(5):182-184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运用城市规划学原理和生态规划理论,从现代城市规划的生态理念、生态敏感分析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现代城市非建设用地生态性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并以浏阳市具体生态规划为例,进行了说明论证,以实现现代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本生态控制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划定标准、规划定位的研究,分析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实践经验与不足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布局、用地规模、公共绿地指标难以深化和延续的顽疾,广州市尝试开展"基本生态区控制性规划",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思路,以基本生态用地为对象进行专项控制性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生态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内生态用地)的定性、定位、定量控制要求简要介绍广州对自然保护与绿地系统、水源与湿地、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四大类36个要素生态限制的评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的方法,建立行政单元、功能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生态控制区规划体系,提出三层次规划中基本生态用地分布、规模、人均指标等控制要求,阐述在集中城镇建设区指标控制、边界控制、通则控制和非集中建设区边界控制、分类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程磊  朱查松  罗震东 《规划师》2009,25(4):63-66,94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遵从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方是解决问题之策.  相似文献   

7.
杨建军  周文  钱颖 《华中建筑》2010,28(1):122-12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增长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已日益凸显。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是协调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手段。结合杭州生态带规划案例,对城市增长边界的性质进行辨析,提出刚性UGB与弹性UGB的区别。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建设用地规划等方法,以及面对建设与保护冲突的规划决策方法,探讨了UGB的划定方法,并指出UGB在我国规划应用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建设最具活力的区域不是城市,而是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传统的规划模式对城乡结合部的用地以保护与控制为主,导致其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研究构建了基于主动性战略的城乡结合部用地规划框架,该框架采用系统论的动力机制与反馈机制来控制用地开发,具体对建设用地的开发总量、非建设用地的生态斑块等进行主动控制,并对建设用地的布局模式、用地功能和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等进行主动引导。基于主动性战略的城乡结合部用地规划模式在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中取得了成效,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城市生态带为样本,探讨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的规划方法。指出生态承载力的保护和用地增长界线的划定是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对城市生态安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西北部生态带为例,设计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城市生态带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人口规模计算模型,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定量测度和生态敏感性分析,重点从人口规模、用地格局以及控制导则等方面探讨城市生态带规划的具体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10.
潘昭宇 《福建建筑》2012,(10):9-11,15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梁滩河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9.0软件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分析和加权叠加,评价了梁滩河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用地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廊道处于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间能量交换的前沿,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的快速扩张,对于生态廊道用地空间传统的被动保护无法保证生态廊道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为此,立足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保护性开发为导向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策略,并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①实践为例,从廊道空间架构、保护性开发土地利用分级与控制、生态保护优先的产业布局及具较强可操作性的廊道生态用地空间导引等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是引发城市生态问题的根源。回顾总结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问题,基于生态规划视角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并从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选择、功能结构布局、生态技术使用、详细场地设计给出相应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技术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文章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生态问题.首先谈到目前的城市生态危机特别是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生态隐患,倡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其次.从图底关系的角度指出城市建设区是由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构成的整体,并概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规划体系在非建设性用地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指出推进非建设性用地规划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国世宗特别市(世宗市)是韩国行政复合中心城市,是一个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全新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方案从开始至今经历了多达45次修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通过介绍世宗市生态用地规划的方案和主要技术指标,并且从整体性和差异化两个方面重点分析其生态用地的布局和分类,总结出世宗市生态用地规划在保证其生态功能和市民服务功能方面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邢??忠 《室内设计》2013,28(3):20-30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 的奠基人和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研究的 开拓者。文章以生态城市规划思想为主 线,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思想的发 展,回顾了黄光宇先生在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领域的学术思想:早期对生态城市 概念、衡量标准及生态规划的专业应对 思路的认知;后期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 方法研究,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关 键技术研究,以及自然环境资源规划评 价与非建设用地生态规划。最后,对黄 光宇先生及其培养的学术团队 ① 的相关 研究与实践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以温州市生态园总体规划为例,运用GIS技术,以生态敏感度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和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为指导,协调城市生态用地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居住功能,进行生态分区规划和用地规划,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宋鑫宇 《建筑知识》2013,(11):97-97,102
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规划与设计之中,通过GIS软件的分析对规划区的用地进行空间管制规划,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并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规划走向空间管治——非建设用地规划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国内外非建设用地规划发展实践,将其归纳为生态空间结构型规划分类控制型规划城市增长边界型规划、禁限建区规划、综合空间管制型规划等5种类型,提出非建设用地规划3个转向:规划模式从理想蓝图转向务实操作,规划方法从单一要素转向多元综合,规划实施从注重形态转向公共政策。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发展和技术方法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层次介绍了国内生态规划与建设实例,分析了城市生态规划目前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的定位与内涵、内容体系、编制与规范以及技术体系创新等方面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当前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导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巍 《中外建筑》2011,(12):85-87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城市生态控制用地(非建设用地)分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现行的非建设用地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武汉市提出了武汉市生态用地分类的原则与思路,最后针对分类原则和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对武汉市的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提出了用地分类标准,为生态控制区规划编制提供了用地布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