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徽建筑》2022,(1):8-12
容美土司是鄂西最大的土司,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张家村等地。土司统治有425年,即1310年(元至大三年)至1752年(清雍正十三年)。容美土司爵府遗址作为记录土司制度的重要遗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爵府遗址考古发掘区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与遗址展示方面探讨历史遗存的未来趋势,配合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需要,提供展示材料。  相似文献   

2.
从建筑形制和建筑风格的角度,对广西忻城县莫氏土司和云南建水县纳楼土司的衙署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两地土司衙署的异同,探讨影响衙署形制和风格的因素,对两地土司衙署建筑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34-38
作为中央王朝的民族治理典章,土司制度有其一般性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土司制度的运行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会呈现出一定差异。黎平府属地方土司制度的运行不仅仅受到中央王朝的制约,同时要受到村寨地方社会的影响,司寨互动背后体现出土司制度的运行逻辑和具体实践。纵观历史,土司制度走向终结是一种必然,但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值得研究总结,从中总结民族地方政治运行、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建筑形制和建筑风格的角度,对广西忻城县莫氏土司和云南建水县纳楼土司的衙署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两地土司衙署的异同,探讨影响衙署形制和风格的因素,对两地土司衙署建筑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杜春兰  常贝 《室内设计》2021,(2):125-131
物质空间的特征是一种由内在文化 基因决定而呈现出来的显性性状,传统地域 性建筑是特定时代和地区的产物,其营建活 动在“文化基因”传递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作为理论视角,借以 “文化基因”的概念,以水西“土司建筑”这 一地域性建筑为例,探讨物质空间背后的建 筑文化动因,再抽取三个层面的文化基因进 行隐含基因和显性性状之间的互推互证,为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建筑内部的文化基 因提供一个参考范式,对于全面认识土司建 筑这一传统地域性建筑以及对其的保护具有 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玉 《华中建筑》2009,27(1):239-245
鄂西咸丰县唐崖土司王城是在特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这是中华营造思想中主体者人和客体营造成果(包括:建筑、聚落)连续活动和相互作用的创造,也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城池规划理论体系综合建筑、政治、军事各方面实际需要而最终形成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广西《庆远府志》历经清代乾隆、道光两朝的纂修,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庆远府地区的土司城建设情况。本研究以清道光《庆远府志》史料为基础,结合庆远府辖区内的忻城土县城遗址,分析明清时期庆远府地区土司城的基本情况,总结其主要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8.
官寨建筑是土司制度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域建筑形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杰出的建造技艺、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的空间和体量构造构成了四川藏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和文化视觉印象。本文以嘉绒藏区极具典型性的芦花官寨为例,通过在地调查研究以理清芦花官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田野材料、史志文献、历史图像等资料相互验证,分析官寨建筑在择基选址、空间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细部上的主要特征,着眼当下以期为嘉绒藏区官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永顺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890年),是土司时期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土司古都.同时,它还是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0.
贵州毕节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族土司重要建筑遗存,反映了古代彝族建筑最高水平。以大屯土司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的营造尺复原与构造做法等方面对其木构技术进行分析。发现了中路建筑的营造用尺为清官尺32厘米的情况,进而分析了建筑尺度构成;通过比较构架的异同,归纳了其构成模式,建构了土司建筑的等级秩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彝族高等级建筑技术特征,以及土司建筑内涵的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11.
戴利华  朱阳  张维功 《规划师》2005,21(10):50-52
北戴河近代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规划将其定位为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我国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重要的建筑史学素材,并采用对局部环境、建筑单体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和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整体保护的点、面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是对"近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地段"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甘 《重庆建筑》2015,(5):8-11
以明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介绍明溪建筑文化现状,分析建筑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明溪建筑文化保护的对策,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李捍无 《山西建筑》2006,32(23):29-30
分析了城市中新建筑的文化特性以及城市整体和谐的设计,针对新旧建筑文化的和谐问题,从哲学到建筑理论,找到了解决新与旧问题的结点,保证城市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颖生 《福建建筑》2009,(10):51-52
木兰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是木兰将军的故里。木兰山道教佛教共存一山,和谐共处,并且道教佛教文化与木兰传说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木兰文化和建筑。本文从木兰山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入手,着重分析了木兰山的道教建筑特点和佛道共存的建筑文化以及木兰干砌的表皮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回顾产业建筑遗产再利用思想的流变,并结合创作实践探讨在涉及历史建筑保护问题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开展具体对象再利用适用性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以青岛德占时期的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角度,重点分析其内部空间、外立面、小广场、钟楼等外部空间设计艺术,以求对城市风貌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有所帮助,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在青岛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愈加强烈。现象学作为一种建筑思维和知觉的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场所精神"亦逐渐成为建筑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建筑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挖掘场所文化内涵与历史氛围,并以建筑的语言诠释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9.
胡斌  陈蔚 《新建筑》2011,(5):105-108
通过对四川洛带古镇客家聚落形态、会馆建筑和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查、建筑测绘和历史资料采集,获得对于明清时期四川客家人移民文化与历史的系统认识.通过对包括客家人同乡会所——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典例进行建筑形态学与文化传播学角度的剖析,进而对福建、江西客家聚落、传统建筑形态与四川本土建筑文化形态的结合、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吴良镛 《华中建筑》2005,23(2):i0013-i0018
该文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西方建筑理论本身具有的丰富历史内涵,对浩如烟海的建筑理论史作了简要的归纳,并由此联想到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问题,融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强调提高全社会建筑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