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江口南支新浏河沙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方向朝下游移动.自2004年以来,新浏河沙包北冲南淤趋势加剧,增加了南、北港分流口河段的不稳定性,为确保宝山南、北水道10m以上水深,对新浏河沙包实施动态治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方向朝下游移动。自2004年以来,新浏河沙包北冲南淤趋势加剧,增加了南、北港分流口河段的不稳定性,为确保宝山南、北水道10m以上水深,对新浏河沙包实施动态治理。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江口南港河段历史地形资料和1997—2011年4次固定断面水深测量资料,分析了南港河槽整体及分区域容积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中潮位、5 m以深河槽容积变化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瑞丰沙中部串沟和人类无序采砂导致2001—2004年河槽容积季节性变化剧烈,长兴水道深槽和南港主槽深槽均淤积。2001—2007年南港河槽基本处于洪淤枯冲状态。2001年前及2008年后季节性变化均为洪冲枯淤,2008年后季节性变化减弱;南港河槽容积长期处于增大趋势,2001年开始,由于瑞丰沙中部串沟,长兴水道由涨潮占优转变为落潮占优,不断淤积,一直持续到2008年。南港主槽上段北淤南冲,中下段南淤,主泓北偏,由于瑞丰沙的冲刷,河槽总容积仍呈增大趋势。2008年后河槽进入发展期;南港河槽上段深淤浅冲,幅度较小,中段串沟导致水流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瑞丰沙嘴淤积;三峡工程运行后瑞丰沙嘴冲刷较为剧烈。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江河口1997年以来大量的数字地形图和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工程影响下南支河段河床自动调整过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在来水量未变、来沙锐减背景下,南支河道水流流态较平稳,而河床持续冲刷,但2006年以后河床冲刷强度减小,现逐渐向冲淤平衡发展;河槽断面趋于窄深,白茆沙和新浏河沙沙体的变化对南支河段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南北港分流口冲淤变化频繁,新浏河沙护滩工程起到了一定的“固滩、限流”作用,但并不能阻止新浏河沙和南沙头护堤前沿河床冲刷的势态。建议对扁担沙沙尾采取适当的工程整治措施。 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河口治理工程对南港沙洲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在近10年海图和近期水动力条件以及微地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浏河沙、瑞丰沙及中央沙南沙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港上段2010-2013年间的总体净淤积量约为1.96亿m3,新宝山水道北侧河道冲刷剧烈,深泓线北偏;2013-2019年总体净冲刷量约为2.58亿m3。其间,新浏河沙及瑞丰沙洲0 m等深线以上沙体面积整体增长了2.54 km2,中央沙南沙面积增长了1.38 km2,沙洲体的质心上移,-5 m至0 m等深线以内的面积不断减小。河口治理工程的实施,是导致南港沙洲0 m以上面积增大和沙洲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对南港深水航道运输安全有着严重威胁,不利于长江口河势稳定与航道航行安全,亟待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1984、1999两次水下地形资料,对洪奇门水道飞机沙~鸭仔沙河段、鸭仔沙~出口河段、洪奇门与横门汇合段、洪奇门出口尾闾等分段计算其平面、客积及冲淤强度变化,并根据有关实测水文资料进行了分流比变化的计算,分析了洪奇门水道冲淤演变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提出了对其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55、1964、1857年广州前后航道、三枝香、官洲、仑头、新洲水道的图纸,分析了河道的冲淤变化,基本情况是: 前航道以冲为主,并以下游冲刷最多。后航道有冲有淤,以淤居多。沥滘水道上游冲,以下淤。  相似文献   

8.
作为引江济太工程的一部分,新沟河整治工程在2014年开始实施。基于2013~2014年的太湖水系湖网水文站实测资料,通过河湖耦合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新沟河整治工程前后水位和水流泥沙冲淤变化,进行新沟河河网水沙动力分析;通过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新沟河工程前后的水位、流场及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工程整治效果预测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实施新沟河整治工程后,新沟河水系河网的主要功能是排涝,应急情况下也能通过新沟河向太湖调水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大虎水道东南部海砂开采后的水动力奈件变化、开采过程中的泥沙扩散及开采后的河床冲淤状况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海砂开采的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年、2020年湖盆典型断面监测数据,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鄱阳湖冲淤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20年,鄱阳湖总体处于冲刷状态,以棠荫为界呈"北冲南淤"态势;入江水道冲刷程度逐渐减弱,湖盆南部及尾闾地区滩地淤积程度加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通过改...  相似文献   

11.
河槽放宽率是保持潮汐河口河槽稳定性的主要参数之一。在利用河槽宽度计算放宽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过水断面面积为主要参数计算的天然河口放宽率,能更真实地反映河槽沿程过水能力是否增强以及增强的幅度。1917-2006年长江口南支河槽自白峁沙至吴淞口的放宽率计算结果表明:整体上,近100年来放宽率呈减小之势,与南支河槽不断冲刷相适应,且白峁沙、扁担沙、中央沙、浏河沙等主要沙洲的生长也起到了缩窄河宽,减小河道过水断面面积,缩小放宽率的作用;放宽率在1979年出现最小值,与七丫口-5 m槽宽为历年最窄及充分发挥其节点作用有关;放宽率在2006年增至1.21%,与三峡工程蓄水后流域供沙大幅度减少,南支河槽主要沙体受到侵蚀,特别是中央沙和浏河沙侵蚀最为严重,使石洞口-吴淞口区域过水断面面积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岸直水道鳗鱼沙浅滩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鳗鱼沙浅滩位于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属顺直宽浅水下分汊型沙质浅滩,是长江下游深水航道主要的碍航浅滩之一.根据河道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浅滩段近期河床演变特征,并结合深水航道的建设规划,分析了浅滩碍航特性及其成因.分析研究认为:顺直宽浅的河道属性使鳗鱼沙心滩和左、右深槽不稳定,河床发生大幅度冲淤变化;顺直段滩槽的大幅度冲淤变化是鳗鱼沙浅滩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河床边界条件引起的水流运动特征是浅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长系列资料看,上游来水量无趋势性增大或减少,来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藕池口衰减最为突出. 1998年大水造床作用明显,上荆江滩槽皆冲,以冲滩为主;下荆江表现为冲槽淤滩,总体呈淤积状态.还对重点河弯,如沙市、石首河段,自1998年大水以来的最新演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沙洲移动、主流线摆动,顶冲点普遍下移,崩岸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针对概化的"葫芦"区河段,采用概化非恒定流,模拟了不同规模"葫芦"区的河道行洪情况,探究了"葫芦"河段滩区规模对其河道行洪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葫芦"区对其进(出)口起到引流减阻作用(坦化作用),对河道起到明显调蓄作用,河道拓宽比为0.30时效果最为显著;(2)"葫芦"区滩区分流能力随着河道拓展宽度的增加而增强,沿程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流量增加滩区分流比最大值断面向下游推移。总体来看,涨水时,滩区分流比减小;落水时,滩区分流比增加,且较断面流量过程有一定相位延迟;(3)河道拓宽比0.30可作为一般河道"葫芦"区保留宽度的下限,河道"葫芦"区的实际保留宽度需视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洲头分流段的河床演变对河势控制与稳定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历来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长江新生洲洲头分流段处于苏皖交界,是长江南京河段的门户。通过分析历史及近年上游小黄洲汊道、下游新生洲汊道及新生洲洲头分流段的河床演变特征,揭示了上下两个汊道分流比变化及洲头冲淤、汊道兴衰的内在关联性,论证了洲头控制对汊道水动力变化及主支汊演变的重要性,指出在三峡水库新运行的水沙条件、河势变化及汊道河势稳定性要求下,守护新生洲洲头的治理措施应以恢复近年洲头冲刷后退前的滩势为原则,修建长度、方向、高程合理的洲头导流坝,并辅以护底及洲头两缘的护岸工程,以及对小黄洲洲尾右侧至洲尾滩脊进行局部疏浚。成果可为该河段的全面系统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原型观测资料基础上对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至杨家脑长河槽内滩槽演变与宜昌枯水位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水位受控于长河槽内沿程滩槽演变,尤其是控制节点河段洲滩的萎缩、深槽的下切,是引起宜昌枯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宜昌枯水位下降易导致枯水期葛洲坝三江航道航深不足,造成通航问题,在此情况下对坝下游河段实施滩、槽工程治理非常必要。结合已实施的滩、槽防护工程的实践,分析防护工程对滩、槽的保护作用,并提出对坝下游沿程控制节点河段应尽快实施防护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川江风簸碛滩河床演变特性及碍航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风簸碛滩弯曲,分汊,左槽过于弯曲、右槽枯水水浅的特点,确定了削弱左槽,开辟顺直右槽为枯水航槽的治理措施。通过疏浚扩大航道尺度,布置整治建筑物控制河势,增大右槽枯水流量,以保持挖槽稳定。整治后,经一个水文年的水沙作用,碛头坝束流和导流的作用明显,右槽3m等深线贯通,上、下浅区均满足了航道尺度要求,航槽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滩群河段广泛分布于西南山区河流,与单一滩段的航道整治相比,多个距离较近滩点形成的滩群,通航环境复杂,整治难度更大.通过对不同山区河流典型滩群的河势特点、碍航特征与整治经验的总结,归纳了滩群的碍航特征与整治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滩群河段的各滩点碍航特征各异,但滩群河段的主要碍航特征通常与滩群所处的长河段的河势特征有关.滩群的整治应顺应河势,注意个滩整治对相邻滩的影响,着重解决好控制性滩点的整治;对于沙卵石浅滩群,应考虑整治后各滩点间的输沙平衡.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近期实测资料,以芦家河浅滩为重点,探讨和分析了长江中游沙卵石河段内枯期坡陡流急现象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局部河床形态对水位存在控制作用,是造成较大集中落差的主要原因;在关键控制段河床形态稳定的前提下,局部滩槽冲淤难以使坡陡流急程度发生趋势性的变化;下游河床冲刷及水位下降后,坡陡流急现象的加剧不仅是局部比降的增大,更主要的是由一点扩散为多点,或由较短距离发展为较长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